前言:
本篇主要讲述《平水韵》的源流及系统形成,故而不在重复其作用和运用要求等。
——魏鑫鑫
《平水韵》它不是一部韵书的名称,而是一种分韵系统。
据邵长衡的《韵略叙例》中记载:“《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五卷,宋淳佑间,江北平水刘渊增修。”壬子年是宋淳佑十二年(公元1252年),平水人刘渊把前期韵书中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
在此之前,公元1227~1229年,就有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所编的一部韵书,叫《平水新刊韵略》 ,为金代官韵,分106韵。
这两部韵书的分韵基本相同,仅在上声“拯”韵是否并入“迥”部这一点有所差别。
其两位作者,都和平水有关,平水是旧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的别称,故而他们韵书的韵部系统就被称之为平水韵。
虽两种韵书都没能传下来,但他们的韵部系统却被广泛流传。
金人张天锡《草书韵会》和宋末元初阴时夫的《韵府群玉》分106韵,同于王文郁的系统。
南宋末黄公绍《古今韵会》 和元初熊忠《古今韵会举要》分107韵,用的是刘渊的系统。
明代,把平水韵定为官韵,受其影响,出现了同一系统的多种版本的韵书,明人称之为“诗韵” ,以106韵为准。
至清朝时,仍指定这一系统为官韵。
清康熙年间的《佩文韵府》词典、《经籍纂诂》等工具书,都是按照平水韵分类排列。
《佩文韵府》后由张玉书等人以平水韵为基础,撮要编成《佩文诗韵》,为清代科举用的官方韵书。
从而使近体诗的创作以《平水韵》为依据的情况一直沿用至今,可见其影响之大。
所谓《平水韵》分106韵,实际上是合并了《礼部韵略》即《切韵》的系统。早在唐朝时,虽然把《切韵》定为官韵,但是它的系统已经和当时的实际语音有较大的变化,不能完全适应诗歌创作及科举需要。
初唐时,礼部尚书许敬宗等人就曾经请奏批准把《切韵》里的窄韵和音近的临韵合并使用,以避免分韵太细,写诗过于拘束的“弊病” 。至于当时同用的规则,至今以不得其详。 但《广韵》是《切韵》的集大成者,现在《广韵》每卷目录于各韵下注明“独用” 、“某同用” 字样,就是许敬宗等的原注。《广韵》注明同用的那些韵,有一些在唐以前的韵文里就在一起押韵,如,元、魂、痕三韵,有一些是到唐代或者宋代的实际口语中合流了的韵,如支、脂、之三韵。
到宋初,因语音发展变化,为符合实际语音系统及科举需要,韵书就有必要稍作修改。
景佑四年(1037年) ,诏令丁度等人刊定《礼部韵略》 ,其又扩大了“同用”范围,把《广韵》 中不同的韵也规定为“同用”了,因此,《广韵》中的206韵,到宋代实际已经合并成108韵,王文郁等人又按照《礼部韵略》 中规定的“同用” 作以调整,便合并为106韵的系统,所以平水韵的系统仍然算是《切韵》 音系的延续,因此也就诠释了唐代诗歌押《平水韵》的特点。
本篇主要讲述《平水韵》的源流及系统形成,故而不在重复其作用和运用要求等。
——魏鑫鑫
《平水韵》它不是一部韵书的名称,而是一种分韵系统。
据邵长衡的《韵略叙例》中记载:“《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五卷,宋淳佑间,江北平水刘渊增修。”壬子年是宋淳佑十二年(公元1252年),平水人刘渊把前期韵书中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
在此之前,公元1227~1229年,就有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所编的一部韵书,叫《平水新刊韵略》 ,为金代官韵,分106韵。
这两部韵书的分韵基本相同,仅在上声“拯”韵是否并入“迥”部这一点有所差别。
其两位作者,都和平水有关,平水是旧平阳府城(今山西临汾)的别称,故而他们韵书的韵部系统就被称之为平水韵。
虽两种韵书都没能传下来,但他们的韵部系统却被广泛流传。
金人张天锡《草书韵会》和宋末元初阴时夫的《韵府群玉》分106韵,同于王文郁的系统。
南宋末黄公绍《古今韵会》 和元初熊忠《古今韵会举要》分107韵,用的是刘渊的系统。
明代,把平水韵定为官韵,受其影响,出现了同一系统的多种版本的韵书,明人称之为“诗韵” ,以106韵为准。
至清朝时,仍指定这一系统为官韵。
清康熙年间的《佩文韵府》词典、《经籍纂诂》等工具书,都是按照平水韵分类排列。
《佩文韵府》后由张玉书等人以平水韵为基础,撮要编成《佩文诗韵》,为清代科举用的官方韵书。
从而使近体诗的创作以《平水韵》为依据的情况一直沿用至今,可见其影响之大。
所谓《平水韵》分106韵,实际上是合并了《礼部韵略》即《切韵》的系统。早在唐朝时,虽然把《切韵》定为官韵,但是它的系统已经和当时的实际语音有较大的变化,不能完全适应诗歌创作及科举需要。
初唐时,礼部尚书许敬宗等人就曾经请奏批准把《切韵》里的窄韵和音近的临韵合并使用,以避免分韵太细,写诗过于拘束的“弊病” 。至于当时同用的规则,至今以不得其详。 但《广韵》是《切韵》的集大成者,现在《广韵》每卷目录于各韵下注明“独用” 、“某同用” 字样,就是许敬宗等的原注。《广韵》注明同用的那些韵,有一些在唐以前的韵文里就在一起押韵,如,元、魂、痕三韵,有一些是到唐代或者宋代的实际口语中合流了的韵,如支、脂、之三韵。
到宋初,因语音发展变化,为符合实际语音系统及科举需要,韵书就有必要稍作修改。
景佑四年(1037年) ,诏令丁度等人刊定《礼部韵略》 ,其又扩大了“同用”范围,把《广韵》 中不同的韵也规定为“同用”了,因此,《广韵》中的206韵,到宋代实际已经合并成108韵,王文郁等人又按照《礼部韵略》 中规定的“同用” 作以调整,便合并为106韵的系统,所以平水韵的系统仍然算是《切韵》 音系的延续,因此也就诠释了唐代诗歌押《平水韵》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