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语二:懦夫
这个词如果放在2003年的4月1号之前来形容张国荣恐怕出此言论者要被人批得体无完肤,但自从过了那一天就似乎恰如其分了。人们会说街头有乞丐,战争有难民,这麽多家庭破碎的,那麽多事业破产的,好像谁都比他有资格跳楼,他什么都不缺凭什么自杀?他是怨天尤人、死钻牛角尖的孱头鬼吧,他是没事找事、自找别扭的小心眼吧,他是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无胆仔吧。如果是这样的话张先生自1977年出道,一路熬到1984年事业方见起色。期间,被人冷嘲热讽过、经历嘘声四起过、求婚被拒过、生活困窘过,可那时他活着。身处“谭张争霸”时代,他过节收冥币,寓所收蟑螂,汽车被刮花,生日遭诅咒,那时他也活着。跌宕起伏的1997,他为电影几乎客死他乡,复出个唱被渲染成三级表演,坦诚感情后大批追随者弃他而去,母亲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那时他依然活着。如此不堪一击、小肚鸡肠的懦夫为何等到事业如日方中,交际得心应手,感情细水长流,财富日积月累后才死?是不是有点太晚或者说已经没这必要了?
他什么都不缺?那抑郁症是什么?医学上的定义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会肌肉剧痛,会消化异常,会幻想幻听,会抑制运动。既然是医学界公认的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那是不是可以说张先生缺的是健康,是不是可以说恰恰唯有这两个字才是使人生命得以继续的首要前提。
他穿过事业的凄风苦雨熬成一代巨星,涉过唾弃谩骂换来笃定情感。我想,没有多少人有资格向他解释何为坚强。毕竟大多数人没他名字来的响亮,大多数人没他事业做得成功,大多数人未曾亲历他所经历的一切,大多数人死后真的一切随风。他只是不幸生病了,努力治疗了,医治无效了,人就离开了。不得不强调的是心胸狭窄是一种性格,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前者活得很蠢但不会蠢死,后者活得很累治疗不当会被累死。得了癌症就死得冠冕堂皇,死于抑郁就千夫所指,甚至当安乐死都在立法提案中被逐步宽容和理解的时候,张国荣的死还依然是一部写满歧视挖苦的反面教材而天地不容、人神共愤。我不时困惑,张国荣究竟是自杀还是杀人了?
好多人叫嚣“一个跳楼轻生的人凭什么值得纪念!”据我所知,张先生的蜡像位列香港杜莎夫人蜡像馆的伟人馆不因为馆长是荣迷,来自世界各地前往香港拜祭的人不都是就职于航空公司的乘务人员,把西方“愚人节”潜移默化为东方“哥哥节”的也不是什么政府号召却都体现了社会主流声音对一个传奇的肯定;据我所知,为纪念张先生登台的艺人均是义演性质,纪念他的演出多是非赢利目的,追随他多年的Fans也早过了狂热追星的年纪却都是为了延续一个人的艺术生命给予自己力所能及的支持;据我所知,各大门户网站的CEO不是什么荣迷,各大报刊杂志的总编也并非与张先生沾亲带故,海内外电台电视台的台长与张先生更扯不上什么渊源却均会选择某日不约而同地推出纪念特辑。如果觉得不可理喻你可以质疑他们。
是不是自杀的人就不值得纪念?无论你生时怎样热心公益,为人怎样谦逊善良,事业怎样成就卓越在你倾覆自己生命之舟的那一刻就都被定格为死有余辜。那梵高的画应该一文不值,《老人与海》该是海明威的一个笑话,胡桃夹子早该停演,王国维算不算死不足惜?而苟且偷生一辈子,庸庸碌碌一辈子,得过且过一辈子是不是就叫善始善终、功德圆满?被后人记住的究竟是人死亡的方式还是人活过的姿态?
2003年的四月一号,一名空军飞行员和一位香港艺人分别离世。好像以后每逢此日都有人提及此事。无非要一褒一贬借此彰显热血青年的愤世嫉俗、政治觉悟。想来不禁令人莞尔,张先生生前一个很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人们永远记得他。这愿望真好,不是永远爱他或支持他,只要记得就好。所以他理所当然地活在一部分人心中也不可避免地活在一部分人嘴上。每每有人准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时张先生都会首当其冲地作为参照物被人摆上擂台与一干隔得山高水远的人对垒一番,结果不言而喻。
以王伟为代表的英模英烈以及无数为国捐躯、服务社会的奉献者声名显赫也好,默默无闻也罢,无论是付出的还是牺牲的时代不会忘记他们,历史也不可能将其抹杀。个人的历史成就及社会价值是靠自我实现而不是靠对比完成的。不是只有和张国荣的名字比才能体现他人名字的不朽,不是只有和张国荣的死法比才能体现他人死法的高尚也不是只有和张国荣的祭日比才能体现他人祭日的重要。换而言之,倘若有人认为纪念张国荣是因为他身份特殊,死法独特,祭日特别那我只能叹你无知无畏了
这个词如果放在2003年的4月1号之前来形容张国荣恐怕出此言论者要被人批得体无完肤,但自从过了那一天就似乎恰如其分了。人们会说街头有乞丐,战争有难民,这麽多家庭破碎的,那麽多事业破产的,好像谁都比他有资格跳楼,他什么都不缺凭什么自杀?他是怨天尤人、死钻牛角尖的孱头鬼吧,他是没事找事、自找别扭的小心眼吧,他是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无胆仔吧。如果是这样的话张先生自1977年出道,一路熬到1984年事业方见起色。期间,被人冷嘲热讽过、经历嘘声四起过、求婚被拒过、生活困窘过,可那时他活着。身处“谭张争霸”时代,他过节收冥币,寓所收蟑螂,汽车被刮花,生日遭诅咒,那时他也活着。跌宕起伏的1997,他为电影几乎客死他乡,复出个唱被渲染成三级表演,坦诚感情后大批追随者弃他而去,母亲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那时他依然活着。如此不堪一击、小肚鸡肠的懦夫为何等到事业如日方中,交际得心应手,感情细水长流,财富日积月累后才死?是不是有点太晚或者说已经没这必要了?
他什么都不缺?那抑郁症是什么?医学上的定义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会肌肉剧痛,会消化异常,会幻想幻听,会抑制运动。既然是医学界公认的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那是不是可以说张先生缺的是健康,是不是可以说恰恰唯有这两个字才是使人生命得以继续的首要前提。
他穿过事业的凄风苦雨熬成一代巨星,涉过唾弃谩骂换来笃定情感。我想,没有多少人有资格向他解释何为坚强。毕竟大多数人没他名字来的响亮,大多数人没他事业做得成功,大多数人未曾亲历他所经历的一切,大多数人死后真的一切随风。他只是不幸生病了,努力治疗了,医治无效了,人就离开了。不得不强调的是心胸狭窄是一种性格,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前者活得很蠢但不会蠢死,后者活得很累治疗不当会被累死。得了癌症就死得冠冕堂皇,死于抑郁就千夫所指,甚至当安乐死都在立法提案中被逐步宽容和理解的时候,张国荣的死还依然是一部写满歧视挖苦的反面教材而天地不容、人神共愤。我不时困惑,张国荣究竟是自杀还是杀人了?
好多人叫嚣“一个跳楼轻生的人凭什么值得纪念!”据我所知,张先生的蜡像位列香港杜莎夫人蜡像馆的伟人馆不因为馆长是荣迷,来自世界各地前往香港拜祭的人不都是就职于航空公司的乘务人员,把西方“愚人节”潜移默化为东方“哥哥节”的也不是什么政府号召却都体现了社会主流声音对一个传奇的肯定;据我所知,为纪念张先生登台的艺人均是义演性质,纪念他的演出多是非赢利目的,追随他多年的Fans也早过了狂热追星的年纪却都是为了延续一个人的艺术生命给予自己力所能及的支持;据我所知,各大门户网站的CEO不是什么荣迷,各大报刊杂志的总编也并非与张先生沾亲带故,海内外电台电视台的台长与张先生更扯不上什么渊源却均会选择某日不约而同地推出纪念特辑。如果觉得不可理喻你可以质疑他们。
是不是自杀的人就不值得纪念?无论你生时怎样热心公益,为人怎样谦逊善良,事业怎样成就卓越在你倾覆自己生命之舟的那一刻就都被定格为死有余辜。那梵高的画应该一文不值,《老人与海》该是海明威的一个笑话,胡桃夹子早该停演,王国维算不算死不足惜?而苟且偷生一辈子,庸庸碌碌一辈子,得过且过一辈子是不是就叫善始善终、功德圆满?被后人记住的究竟是人死亡的方式还是人活过的姿态?
2003年的四月一号,一名空军飞行员和一位香港艺人分别离世。好像以后每逢此日都有人提及此事。无非要一褒一贬借此彰显热血青年的愤世嫉俗、政治觉悟。想来不禁令人莞尔,张先生生前一个很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人们永远记得他。这愿望真好,不是永远爱他或支持他,只要记得就好。所以他理所当然地活在一部分人心中也不可避免地活在一部分人嘴上。每每有人准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时张先生都会首当其冲地作为参照物被人摆上擂台与一干隔得山高水远的人对垒一番,结果不言而喻。
以王伟为代表的英模英烈以及无数为国捐躯、服务社会的奉献者声名显赫也好,默默无闻也罢,无论是付出的还是牺牲的时代不会忘记他们,历史也不可能将其抹杀。个人的历史成就及社会价值是靠自我实现而不是靠对比完成的。不是只有和张国荣的名字比才能体现他人名字的不朽,不是只有和张国荣的死法比才能体现他人死法的高尚也不是只有和张国荣的祭日比才能体现他人祭日的重要。换而言之,倘若有人认为纪念张国荣是因为他身份特殊,死法独特,祭日特别那我只能叹你无知无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