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lie精品吧 关注:227贴子:2,058
  • 11回复贴,共1

【转载】众口铄金,积毁销骨——闲话关于张国荣的几大论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给作者:lisachan716


IP属地:辽宁1楼2015-03-13 00:31回复
    提示语二:懦夫
    这个词如果放在2003年的4月1号之前来形容张国荣恐怕出此言论者要被人批得体无完肤,但自从过了那一天就似乎恰如其分了。人们会说街头有乞丐,战争有难民,这麽多家庭破碎的,那麽多事业破产的,好像谁都比他有资格跳楼,他什么都不缺凭什么自杀?他是怨天尤人、死钻牛角尖的孱头鬼吧,他是没事找事、自找别扭的小心眼吧,他是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无胆仔吧。如果是这样的话张先生自1977年出道,一路熬到1984年事业方见起色。期间,被人冷嘲热讽过、经历嘘声四起过、求婚被拒过、生活困窘过,可那时他活着。身处“谭张争霸”时代,他过节收冥币,寓所收蟑螂,汽车被刮花,生日遭诅咒,那时他也活着。跌宕起伏的1997,他为电影几乎客死他乡,复出个唱被渲染成三级表演,坦诚感情后大批追随者弃他而去,母亲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那时他依然活着。如此不堪一击、小肚鸡肠的懦夫为何等到事业如日方中,交际得心应手,感情细水长流,财富日积月累后才死?是不是有点太晚或者说已经没这必要了?
    他什么都不缺?那抑郁症是什么?医学上的定义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或情感性障碍。”会肌肉剧痛,会消化异常,会幻想幻听,会抑制运动。既然是医学界公认的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那是不是可以说张先生缺的是健康,是不是可以说恰恰唯有这两个字才是使人生命得以继续的首要前提。
    他穿过事业的凄风苦雨熬成一代巨星,涉过唾弃谩骂换来笃定情感。我想,没有多少人有资格向他解释何为坚强。毕竟大多数人没他名字来的响亮,大多数人没他事业做得成功,大多数人未曾亲历他所经历的一切,大多数人死后真的一切随风。他只是不幸生病了,努力治疗了,医治无效了,人就离开了。不得不强调的是心胸狭窄是一种性格,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前者活得很蠢但不会蠢死,后者活得很累治疗不当会被累死。得了癌症就死得冠冕堂皇,死于抑郁就千夫所指,甚至当安乐死都在立法提案中被逐步宽容和理解的时候,张国荣的死还依然是一部写满歧视挖苦的反面教材而天地不容、人神共愤。我不时困惑,张国荣究竟是自杀还是杀人了?
    好多人叫嚣“一个跳楼轻生的人凭什么值得纪念!”据我所知,张先生的蜡像位列香港杜莎夫人蜡像馆的伟人馆不因为馆长是荣迷,来自世界各地前往香港拜祭的人不都是就职于航空公司的乘务人员,把西方“愚人节”潜移默化为东方“哥哥节”的也不是什么政府号召却都体现了社会主流声音对一个传奇的肯定;据我所知,为纪念张先生登台的艺人均是义演性质,纪念他的演出多是非赢利目的,追随他多年的Fans也早过了狂热追星的年纪却都是为了延续一个人的艺术生命给予自己力所能及的支持;据我所知,各大门户网站的CEO不是什么荣迷,各大报刊杂志的总编也并非与张先生沾亲带故,海内外电台电视台的台长与张先生更扯不上什么渊源却均会选择某日不约而同地推出纪念特辑。如果觉得不可理喻你可以质疑他们。
    是不是自杀的人就不值得纪念?无论你生时怎样热心公益,为人怎样谦逊善良,事业怎样成就卓越在你倾覆自己生命之舟的那一刻就都被定格为死有余辜。那梵高的画应该一文不值,《老人与海》该是海明威的一个笑话,胡桃夹子早该停演,王国维算不算死不足惜?而苟且偷生一辈子,庸庸碌碌一辈子,得过且过一辈子是不是就叫善始善终、功德圆满?被后人记住的究竟是人死亡的方式还是人活过的姿态?
    2003年的四月一号,一名空军飞行员和一位香港艺人分别离世。好像以后每逢此日都有人提及此事。无非要一褒一贬借此彰显热血青年的愤世嫉俗、政治觉悟。想来不禁令人莞尔,张先生生前一个很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人们永远记得他。这愿望真好,不是永远爱他或支持他,只要记得就好。所以他理所当然地活在一部分人心中也不可避免地活在一部分人嘴上。每每有人准备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时张先生都会首当其冲地作为参照物被人摆上擂台与一干隔得山高水远的人对垒一番,结果不言而喻。
    以王伟为代表的英模英烈以及无数为国捐躯、服务社会的奉献者声名显赫也好,默默无闻也罢,无论是付出的还是牺牲的时代不会忘记他们,历史也不可能将其抹杀。个人的历史成就及社会价值是靠自我实现而不是靠对比完成的。不是只有和张国荣的名字比才能体现他人名字的不朽,不是只有和张国荣的死法比才能体现他人死法的高尚也不是只有和张国荣的祭日比才能体现他人祭日的重要。换而言之,倘若有人认为纪念张国荣是因为他身份特殊,死法独特,祭日特别那我只能叹你无知无畏了


    IP属地:辽宁4楼2015-03-13 00:32
    回复
      至于电影,毕竟演员有太多的身不由己,作为暴露于这个复杂整体外部的关键部分其地位举足轻重却也不是成败的唯一。所以我最大的遗憾是张先生没能亲自掌舵一部属于他自己的电影,即使原是近在咫尺。那样我们或许可以更客观全面地了解他的思想修为、精神诉求和艺术理念……就此打住,说几个印象深刻的演员。
      周润发 他身上有股扑面而来的王者风范和巨星气息,台上的神话台下的典范,荧幕上呼风唤雨生活中平易近人,做人和做戏一样有口皆碑。他对张先生我一直有种长兄如父的错觉,一个是峰峦之巅的伟岸,一个是木秀于林的恬然。前段时间看了《黄石的孩子》,发哥霜染的白发让我恍惚他与哥哥已是一代人的遥远,蓦然想起当年风继续吹时,天高云淡、纵横四海……
      梁朝伟 最具奖项号召力的文艺片旗手。既然获得如此众多的专业肯定也无须我再赘述。只是感觉梁朝伟的忧郁是黑暗中触不到底的迷惘,叫人感伤,而张国荣的忧郁是绚烂中如影随形的脆弱,让人心疼。而王家卫之于二人,对前者是一衣带水,对后者只是……眼光够毒辣。
      周星驰 窃以为他是香港演员中把一类影片演到登峰造极并自成一派的唯一一个,够癫狂,够无厘头,够周星驰。但坦率地讲不是太对我胃口或者说我不太会欣赏,所以不敢妄论。只是偶尔猜测被冠以“后现代解构主义大师”的名号是否也曾是他的初衷?
      梁家辉 一杯陈酿的酒。他可以悠然调和各种角色的味道又不失自己的甘醇,没有让人惊艳的外表却有让人沉醉的底蕴。镜头前千变万化着,镜头外含蓄内敛着,主观地认为其个人魅力不逊于演艺才华。
      另外,黄秋生和刘青云也是我很欣赏的全能型老戏骨,尤为钦佩黄秋生在表演以外的文化造诣,他们欠的似乎只是一部意义深远的扛鼎之作


      IP属地:辽宁10楼2015-03-13 00:34
      回复
        好像喜欢了很多年的曼联,过去是放肆张扬的红色如今是激情澎湃的老特拉福德,对张先生的欣赏以前是扮演角色时的他现在是角色之外的他。抛开“艺人”身份的先入为主对张国荣或许会有更深的感悟,姑且称之为人格力量吧。因为他我会听听Elton John虽然一直比较偏爱Johnny Cash,因为他我会看看Moore Henry即便平日关注Henri Matisse多些。知道他对“任白”粤剧的痴迷,对黄铭昌、吕寿琨等画家的推崇,对Lalique水晶的钟爱和对Art Deco风格的欣赏。然后听闻他怎样孜孜不倦的投身工作,怎样尽心尽力的提携后辈,怎样全心全意地热心公益,怎样义无反顾的突破自我。通过他你可以触及艺术乃至生活领域一个更为广阔的外延而通过这些外延人们才能看到一个不只深谙于流行娱乐的张国荣。虽然每个人的欣赏眼光不尽相同有时甚至还会背道而驰但这并不妨碍你去了解一颗清雅高贵的心。知之而无畏地说,与张国荣的演技相比,张国荣的长相不值一提,与张国荣的人品相比,张国荣的演技不值一提。想到他家中曾挂有“有竹人不俗,无兰室自香”的对联,或许对他的认识只需一句“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IP属地:辽宁13楼2015-03-13 00:36
        回复
          我想自己有必要解释一下题目“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它用来形容舆论力量强大,指不断毁谤能使人毁灭。请注意不是必使人毁灭,它本身即是对错误言论的贬义用语。记忆不错的话刘向 的《新序•杂事三》、应劭的 《风俗通•正失序》和苏轼的 《代滕甫辨谤乞郡书》均借鉴此意。不知我引用此语为何会“给不了解张国荣的人造成更大的误解”?
          因是工科专业故文学素养有限,但在这个问题上我还是很顽固的。
          至于谈到张先生的感情问题我想这不单单是个人问题同样也是社会问题。我不知您所谓的圈子是什么样的,就我个人来讲以我所在的这所北京重点大学和我所处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很多人对张先生的偏见不如说是对“同性恋”的成见,况且我想没有一个人敢说在舆论中不曾见对张先生人身攻击集中在其性取向上的。
          同时,我不认为“说张先生有缺陷、有问题就是没学养,就没走在时代前端,就不了解文化思潮”,当然其中不乏其人但绝不是定论。知识无穷尽,对人的认识也无穷尽。譬如李敖,我不否认对其在张先生的问题上信口开河、妄意揣测的不屑与鄙夷,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其在文化领域的建树。人的认识均有盲点,不是你接受张国荣就渊博,排斥张国荣就浅薄的问题。
          个人也去过香港几次,确实庆幸张先生在这片土地得到的支持与厚爱,但我也谈到了文化地域差异性的不可避免。不得不悲观地说一句“哥哥那对一出来,就全中国祝福”确实有待时日。另外,不敢自认你所谓的“一些后荣迷”,就像我喜欢的钢琴家鲁宾斯坦,没有“老鲁宾斯坦迷”和“后鲁宾斯坦迷”一说,“前后”是用来形容时间发生顺序而不是来衡量感情、认识深浅的。
          既是各抒己见又谈何谅解?多谢你的意见


          IP属地:辽宁18楼2015-03-13 00:39
          回复
            重回故土发现气象万千啊!很荣幸一篇拙作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跟贴众多恕不能一一回复,只能粗浅地谈点看法作为交流。
            因为我父亲是Eagles迷的缘故,我从小受欧美流行音乐的影响较深,反而对国内音乐接触不多,留心到张国荣恰好是受一位外国朋友的影响,他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Leslie 若母语是英文一定是位全球化的艺人。”
            应该说张先生的音乐随着他人生阅历的丰富和自我突破的不断创新已不仅仅是适应客体变化的被动调整,而是变为一次次契合自我艺术追求的主动飞跃,这不单单是局限于作为一个流行音乐人的服从市场需要,而是上升为一个引导市场需要的流行艺术家的艺术良知。
            客观地讲张先生的嗓音从1983——2000年有了很大变化,应该说是从金属走向青铜,由青铜走向黑铁的衍变过程。并且他拥有1990——1995年这样一段相当长的蛰伏期,正是这种积累和沉淀对他复出后的音乐风格和舞台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备受争议的也恰恰是他这一时期的舞台表演风格。
            对于张先生的电影其实想说的话非常多,前面我有一个“演员作为暴露于这个复杂整体外部的关键部分,其地位举足轻重却也不是成败的唯一”的观点,但出于结构考虑没有谈透。我觉得张先生的电影始终有种让人怅然若失的东西,像《霸王别姬》,这么一部史诗性的伟大作品对张先生本人来讲,在奖项的肯定上确实让人憾恨不尽。又如《春光乍泄》和《枪王》也存在结构不合理或剧本偏弱的问题,后者更是留有情节俗套、配戏对手火花不够的遗憾。又像《流星语》《异度空间》这样实验性电影在对市场的把握和导演对剧本的操控力方面均显得不够成熟。又比如《东邪西毒》,我个人认为这是王家卫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作品,但无奈过于深奥晦涩,成了影评人的解构型艺术电影,当年的票房也极其惨淡,可以说这些电影都是张先生表演风格日趋成熟后的作品。电影就是门遗憾的艺术,但更遗憾的是,让我感到遗憾的张先生的电影作品,遗憾却往往不是出在他身上


            IP属地:辽宁19楼2015-03-13 00:39
            回复
              当然我也看过的灰女士在天涯对李敖的批驳,但是为什么会有这种“合理推测”就是因为大众乃至所谓的名人对张先生同志身份的忌讳,认为同性恋就是腐化堕落、荒淫无度,理该患此恶疾。我认为只有有了对基本概念的普及和正确认知才有而后对事物的客观评价。
              这个观点没有丝毫对的灰女士的不满或不敬,无非是谈个人意见希望人们能从多角度解读张先生,对他艺术生命力的延续要针对更广泛的群体,毕竟只有张迷们才能对细致入微地挖掘张先生趋之若鹜。从容地说欣赏张先生的男人不计其数,这些人中心存顾忌不愿承认或有所保留的也不在少数,捕风捉影或狭隘视人的更不容忽视,某种程度上他们才是左右张先生社会认同度的关键因素
              这也是我为何要针对此文留言的原因所在,它吸引了一些以前对张先生想当然或自以为是的人的兴趣,我的几个同事就是很好的例子。我的女儿大概与楼主年龄相仿,我能断然地说她的思辨能力与行文气度与楼主差之千里,以致我初次浏览此文时没注意到楼主是如此犀利又不失胸襟的年轻人,后生可畏啊
              没想到多年后还会以如此高龄在张迷队伍中感慨一番,来北京十几年还是听不惯国语歌,像陈奕迅等新生力量听的不少,唱功不错,可还固执地认为舞台表现力与个人风范相差太远,想被誉为歌神的张学友在有谭、张的年代大家也认为其不过是泛泛,如今就更没心动可言了,权当放松没有欣赏了…
              有几句话说予楼主,很赞赏你在回复中的那句“懂得爱一个人的方式比对一个人爱的程度更重要。”希望你不要介意我们之间年龄的代沟,一如你所说的,“‘前后’是用来形容时间发生顺序而不是来衡量感情、认识深浅的。”
              谢谢你,小姑娘,你们才是延续张国荣艺术生命的擎柱。能够这样深刻的认识并理解张先生,你们幸甚,有具有如此素养和见识的群体支持,张先生幸甚!


              IP属地:辽宁25楼2015-03-13 00:47
              回复
                孤苏远山:
                特别有感于188楼——196楼先生的留言。潜水多年但见在荣吧乃至公共论坛留言的中年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具有一定社会阅历的成熟男士就更屈指可数了。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某种误解:喜欢张国荣的都是女性的花痴行为。自称喜欢刘德华、周润发等至多被人笑庸俗但坦诚对张先生的欣赏往往会招致一些莫测的眼神和流言。特别是随着后荣迷群体的出现,荣迷年轻化的问题浮出水面,因为这些人对张先生生前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难免会有片面或浮躁的言论出现,对待错误言论或束手无策或一味的与之对骂,效果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在这点上我很赞同谷洒的洒和这位中年男Fans的观点,只是因为旁人对自己的误解沮丧垂泪或一味发表花痴言论无济于事,甚至仅仅是对张先生无孔不入地介绍、考究也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主次问题,误解不能澄清说一千道一万的好都是隔靴搔痒。所以首先感谢楼主让许多不吐不快的人有了倾诉的源动力,比如我。
                我想简单总结一下楼主这篇文的意义,得当与否还请各位特别是楼主海涵
                首先,就如那位中年男Fans的意见,对张先生的评论要抓住人眼球,特别是意见相左人的眼光,这才有意义。好多美文只在荣迷中传阅,于公共论坛影响力极其有限。因为对自己不甚了解或不屑一顾的人多不会细看或看通篇对此人充满溢美之词的文字,这是人之常情。速食时代文章的角度或着眼点更为重要,这是个战术问题。此文在这方面算是贡献显著。
                其次,作者提取的关键词和归纳的论调具有相当代表性。它涵盖了目前大部分的主流声音,不光针对不了解张先生的群体也包括了部分理解不透彻的所谓“荣迷”们。她含蓄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些所谓荣迷对张先生某些认识或宣传上的偏差,例如殉情、殉道、某些消极心理和对张先生容貌的过分宣扬造成旁人反感的负面效应。所以它既有对一些自以为是之人的批驳也有对荣迷自身内部的反思与探讨,能够引起身在其中或置身事外之人的许多共鸣,这是非常难得的
                再次,作者对一些敏感性词语和敏感性话题的剖析值得人深思。在对张先生“同志”身份的阐释中具有很开阔的视野,不是申辩而是探讨质询并理性地为张先生正名,特别是涉及到张先生“殉情”的话题冷静又不失感情,同样得益于前面对此话题的铺垫,这远比大肆宣传张唐二人如何矢志不渝有益得多,因为它消除了人们的恐同意识,起码让这些人哑口无言同时也避开了同人女的嫌疑。
                最后要由衷地叹一下楼主的胸襟。这是在具有极强的思辨能力之后一个很重要的素质。这在作者于“比较论”一处的阐释尤为明显,它表明了荣迷在演艺文化方面的见地与涵养,并非闭目塞听、夜郎自大。一方面不招致其他Fans的反感,另一方面更令人信服地摆明张先生的地位、影响。我特别注意了一下楼主的两则回复,确实很有文化底蕴且有一定胸怀,可以让人感到楼主为人的谦逊和作为荣迷的自信。当张先生离开后,荣迷的素质也将作为张先生人格素质的一部分而潜移默化在许多人的主观世界里,这点不容忽视


                IP属地:辽宁26楼2015-03-13 00:48
                回复
                  我是一名大学教师,本身也是人到中年,说来当年能跟自己先生走在一起还要归功于张先生,曾经我们都是他的忠实Fans,只是他自张先生97年出柜后就对其疏远,到热情的时候基本避之不谈了。我来贴吧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就是觉得江湖不再是我们的江湖,很多问题有些谈不来,偶尔潜水翻出美文让我先生看他也很抗拒,觉得文笔有、才情有,但见识、气度不够,让人了无兴致,我也总觉得缺点什么。
                  这篇文是先生我俩一块看的,从楼主的文到后面大量的跟帖无一不仔细,之后我们探讨很久,这是他第一次主动和我谈起这个人甚至张先生离世时他也只是托人在香港订了一束百合而一言没发,我想这就是这篇文最大的意义,很多人不是不爱了而是不敢正视,不敢爱了。当下张先生一面被推上文化先驱的神坛被人顶礼膜拜另一方面又被踩进文化败类的深渊人人可诛之,这都是盲目而幼稚的。能有一篇理性又不失之汹涌,严谨又不失之诙谐,专注又不失之渊博的战斗檄文才是当下解决张先生舆论困境的有效途径,社会大众客观公正的评价认知张先生才具现实意义,让一个恨他的人正确对待他远比让一个原本爱他的人更加爱他有意义得多。
                  如此冗繁地感慨一番确实是难得地与楼主的共鸣,实在不好意思匿名发长帖特意注册一下。同样寄语楼主,“对张先生的领悟确实要经历风雨甚至打击,即使他离开了人也是向前奔跑着的,很多人能做的就是追着他的脚步,这是我在拿到博士学位后依然坚信的。”特意说明一下,这句话是我先生说给你的。我们同样祝福你…


                  IP属地:辽宁27楼2015-03-13 00:49
                  回复
                    真精彩


                    来自Android客户端28楼2015-03-13 01:10
                    回复
                      写得太好啦


                      29楼2015-04-27 17: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