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洪汉服吧 关注:101贴子:1,003
  • 9回复贴,共1

【溪山琴况文集】文字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件复制粘贴,侵删致歉】
声 明
本PDF电子文档所有内容均来自于网络,
一切权利均归作者及相关网站所有。
本文档只用于广大网友学习、研究之用,请勿用于其它
用途。
否则,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请自行承担!
若您对本文档内容存有疑义,请和我联系。
联系方式:hanfuyydtk@126.com
特此声明
制作者:悠远的天空
2009-7-22


1楼2015-03-13 21:56回复
    我们是普普通通的汉族公民,不是什么“汉迷”“汉友”
    文/溪山琴况
    先来看这则报道:
    昨日傍晚5时许,就有许多身着各色各样“汉服”的“古人”陆续来到合江亭,只见他们有人
    拿着团扇,有人头上插着“步摇”,甚至还有书生打扮的男子摇着头朗诵着古诗。据了解,他们都
    是网友,此次七夕全国的“汉迷”们都有活动,成都的网友们自然也不甘示弱,在合江亭举办了此
    次别具风情的“鹊桥会”。
    看到没有?媒体的这种表述下,你不是复古也是复古了。
    这不是汉族民众复兴汉族文化,而是复古小圈子的聚会,一群狂热的汉朝文化爱好者在举行仿
    古派对——恐怕公众只能有这样的感受。
    我常看到很多网友喜欢自称“汉友”,包括对媒体也这样描述。我不同意。
    什么叫“汉友”?什么叫“汉迷”? 这些词都会让公众有诸多的误解。
    “汉迷”,在汉语的表达结构下,只能被理解为“汉朝文化迷”
    “汉友”,有类似的意思,而且,俨然标示了一个弱势的、敏感的、自绝于外的小群体。而当
    “汉”被理解为“汉族”时,“汉友”又带上了极端主义色彩。“汉服爱好者”也不对,一个“爱
    好者”,绝不能表达我们做为热爱本民族文化的汉族公民的抱负。
    我们不是“汉友”、“汉迷”、“汉服爱好者”。我们是普普通通的汉族公民。
    所以,希望有些网友不要再这样自称,也不要这样向媒体自称。
    媒体,请称我们为汉族人
    如果非要以一个词描述我们这个群体的话,请叫我们“华夏复兴者”或者“汉服复兴者”“汉
    服运动者”。


    7楼2015-03-13 22:11
    回复
      淡化“同道活动”色彩,把汉服引向民族生活纵深
      文/溪山琴况
      我建议,今后的汉服活动重点,由“举行同道活动”转向“举行家庭活动”,把汉服活动引
      入每个汉服复兴者的家庭、学校、公司、单位。也即,淡化“同道活动”色彩,引向民族生活纵深。
      只有华夏衣冠、华夏礼仪节日生活成为每个人、每个家庭真正的信仰和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复兴。
      经过几年的发展,汉服复兴活动在整个中国社会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初步树立
      了良好的形象,但是汉服复兴也再一次遇到了新的壁垒:旁观者多,参与者少;容忍者多,接受者
      少;对广大公众来说,许多人已经知道了汉服,知道了汉服热,也基本能够理解,持一定程度的赞
      赏,但是汉服仍然与他无关。汉服复兴者举行汉服礼仪节日活动所预期的示范、带动效应没有充分
      发挥。这种隔阂在中年以上,比较年长的公众中更加普遍。
      在汉服复兴者身边,基本上连家中的父母、兄弟姐妹也没有带动,常常是儿女在外面搞汉服节
      日活动,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按老办法过节,往往我们的亲人都没有和我们共享华夏节日文化的快
      乐。有的家庭中,家人还对儿女搞汉服活动非常反对,甚至很不愉快。
      我们为什么要复兴汉服,复兴华夏文化,这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反思的问题。
      复兴汉服,目的之一,就是要在中国重建和发扬华夏生活方式,让我们的亲人、朋友、同胞共
      享华夏礼仪、节日等带来的文化滋养和生活愉悦,共同感受华夏文化带来的生命幸福。所以,汉服、
      华夏文化的复兴,是属于全社会的,我们现在搞各种集体汉服活动,只是起一个探索和示范的作用,
      它不是终极的目标和华夏生活方式的常态。
      只有汉服和华夏文化在一个个家庭、学校、社区、公司、单位,每一个组成社会的细胞中被接
      受,被重建和弘扬,才是真正的复兴。否则,汉服同道活动搞得再轰轰烈烈,不能真正融入社会的
      话,也只能是小圈子,只能是所谓的“亚文化”现象,华夏文化与公众的隔阂也永远无法打通,汉
      服复兴者永远是社会眼中的异数。
      举例来说:
      比如中秋节。中秋节的正常状态,应该是以家庭为单位,由母亲主持祭月,一家人一起做月
      饼,合家宴饮、游赏。由于时代的发展,学校的师生、公司的同仁、单位的同事,也应该成为举行
      中秋活动的基本单位。志同道合的汉服复兴者,从全城不同地方聚集到一处举行中秋活动,当然也
      是一种好的形式,但不会是中秋活动的主体。
      再如祭礼复兴。同道者的集体祭祀,毕竟不可能是祭礼大量存在的主要形态,只有家祭风俗
      的复兴,才是华夏祭礼真正的重归。每个家庭,在与本家庭已逝亲人相关的四时祭、墓祭、忌日祭、
      换页
      节日祭等时刻,举行简朴肃穆的家祭仪式,是华夏祭祀文化精神滋养民族生活最令人欣慰的景象。
      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恰恰也需要有志于华夏文明复兴的汉服复兴者们的推动和促成。也就是说,
      我们不仅要做“示范性的同道活动”,也要切实努力,采取措施,把活动引向每个家庭、社区、单
      位,引向民族日常生活的深处。经过几年的“同道示范”之后,我们的重点应该转向后者。
      当然,这不是说,从此不搞同道集体活动了。同道活动仍然要做,而且要保持一定的规模,并
      且继续争取媒体报道,保持必要的宣传力度。今后的同道活动,建议由扩张数量转向推进质量,宁
      缺勿滥,放慢节奏,做一个,是一个。(多说一句,建议各汉服活动团队加强自身人员素质的完善,
      首先组织者应带头提高品行素养,让汉服团队成为大家共同学习传统文化、增进素质修养的集体,
      屏蔽个别心不在文化复兴且屡教不改的人员进入)同时加强和媒体的沟通,主动干预媒体报道过程,
      争取媒体准确、全面、深入报道同道活动,准确传达活动诉求和意图。并且努力增加有较大公众影
      响力的活动。
      同道的人员,重点发展中学生大学生等年轻人,使他们成为汉服同道力量增长的主体,成为推
      进华夏文化复兴的主要力量。
      在做好同道活动的基础上,汉服活动的重点应该转向每一个家庭。诚恳、耐心地沟通、说服父
      母、兄弟姐妹等家人,让他们一起参加到汉服礼仪节日活动中,全家共享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
      和生活幸福。并且多用实际行动来关爱家人,比如省些钱给父母做一身汉服礼服,多承担家庭汉服
      礼仪、节日活动的准备工作,等等。只要态度诚恳,方法适当,深入理解和挖掘华夏礼仪和节日的
      真义,相信没有人会拒绝这份衣冠的美丽、礼仪的感动和节日的温馨。
      同样的,把汉服礼仪、节日活动引向身处的学校、公司、单位......挖掘华夏文化的真义,探
      索适应不同活动场合的做法,让华夏文化滋养不同的社会人群,为人们创造生命的深度和生活的幸
      福。
      发而不中,当反求诸己。华夏衣冠是一件肃穆之衣、君子之服,它拒绝轻浮、嘻笑、苛刻和做
      秀。着衣冠当知孝悌,知仁爱,就算父母亲人一时不能接受汉服,也决不可埋怨和责怪父母,更不
      能和父母争吵,而应多反思我们自身的问题。只要认真反思,认真调整,耐心交流,汉服衣冠必定
      会被亲人逐渐地接受——虽然几百年的断裂造成的隔阂很深,但是民众对于华夏衣冠,始终有着天
      然的亲切和认同,因为维系华夏文明的根没有完全断裂,它们本质上是相通的。
      还是笑非那句话,把信仰融入生活,把知识带入人生。这是最难的事,也是最有意义的事。我
      们谋汉服,不是谋热闹的一时,而是谋民族的长久。把华夏衣冠人文的雨露滴入社会根系的深处,
      使其渗入和滋养每一个社会细胞,正是谋这种新生和茂盛的长久。


      9楼2015-03-13 22:13
      回复
        为“华人”正名—“华人”本是“礼仪优雅服饰美丽”的人
        文/溪山琴况
        真是讽刺,时代对我们这个沉沦日久的民族的讽刺。
        “华人”是我们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它是什么意思呢?
        贫穷、猥琐、矮小、瘦弱、野蛮、暴力、劳工、肮脏的唐人街、板牙、李小龙、辫子、马褂、
        扭秧歌、舞狮子、跑旱船、章子怡、巩丽、踩高翘、饺子、唐装、旗袍、二人传、请安、抱拳、做
        揖、姨太太、鸦片、张艺谋、茉莉花、北京欢迎你、雅典八分钟、红棉裤、花棉袄、白羊肚手巾、
        大红灯笼高高挂、武打、功夫明星、大腿、裹脚、女子十二乐坊、帮派、穿西装的游客、中国人吃
        饭象猪、请勿随地吐痰、美国偶像孔庆翔......
        这就是世界眼中的“华人”。
        何为华?
        祖先为什么要给我们起名“华夏”?
        “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我们在说“华人”“全球华人”的时候,是否想过它的真正意思?
        “华人”,应是“礼仪优雅、服饰美丽的人”。
        现在的我们,当得起这个称号吗?
        华夏已不在中国,中国已非华夏。
        我们继承了中国的躯壳,却早已失去了华夏的神韵。
        现在的我们,已经不是“华人”,我们只是“伪华人”。
        汉服运动告诉中国,穿上祖先给我们的衣服,方能找回我们失去的灵魂。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是“华人”。
        三百年浴火重生,端正衣冠、重拾礼仪,汉服运动为“华人”正名,涤荡污浊和废墟,重建中
        国人的自尊和自信。
        中国是一个伟大而优雅的国度,“华人”是一群自信而美丽的人。


        10楼2015-03-13 22:14
        回复
          说说“古装”和“汉服”的异同
          文/溪山琴况
          古装与汉服常常是同一件东西,
          但在精神上却截然不同。
          古装是一件衣服,古人所穿很美丽的衣服,再深一点,古代文化。
          而汉服也是一件衣服,一眼看去,几乎与古装毫无二致。
          但是,古装到此即止。汉服却继续向前。
          汉服本质上,却不是一件衣服。
          而是一种精神,
          一种自觉意识,
          民族的自觉,文化的自觉,历史的自觉,文明的自觉。
          古装与汉服的区别是:
          古装:古人穿,我不可穿,我怎么可穿呢?表开玩笑。
          而汉服:先人穿,我亦可穿,我为什么不可穿?没人开玩笑。
          古装意识,认为,那衣服与我们无关。
          汉服意识,认为,这衣服与我们有关。
          古装,美丽无比,却停留于历史。
          汉服,初生稍显粗糙,却成功地沟通了历史,骄傲地指向未来。
          古装,是我们民族记忆的辉煌,回味的忧伤。
          汉服,是我们民族历史的反思,前途的追问。


          11楼2015-03-13 22:14
          回复
            所复兴者,君子之服——再读《礼记.深衣》
            文/溪山琴况
            我们为什么要复兴汉服,为什么要穿深衣?
            《礼记·深衣》只有几百个字,但每句话都有深意,
            它所描述的,是一件不寻常的衣服。我们所穿的深衣,
            究竟是一件什么样的衣服?
            《礼记》成书的时代,大约深衣已无制度,礼制偏
            废不行,所以著者追慕古时,回忆道:“古者深衣,
            盖有制度”,先贤制定深衣,并非单纯蔽体增饰之用,
            而是有其寓意。
            它有五种法度,分别对应“规、矩、绳、权、衡”。
            它应该是长短合宜的,“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短
            不该露出肌肤,长不该覆盖地面。衣取蔽形,这是人
            与禽兽之别,“即令稍短,不得见其肤肉”,这是起
            码的要求。衣长也不能拖拖拉拉弄在地上,因为那样
            衣服必被灰土所污,污者,辱也,衣服肮脏,是辱衣
            更是辱人。堂堂华夏,振振君子,穿衣就要有穿衣的样子。
            “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 衣
            袖于腋下的宽度,衣袂的长短,大带系结的位置,皆应合宜,皆应应于中庸之道,肘不能不出入、
            不运动,所以衣袖于腋下的宽度要便于肘的运动,否则就成了紧身衣。袖子也不能太长,当取其能
            回挽至肘为宜,太长或太短都偏离实用和雅敬。大带下不要压在大腿骨上,上不要压在肋骨上,要
            正当腰部无骨的地方。“当骨,缓急难为中也”,勒在骨头上,是要做什么呢?
            上衣下裳是华夏最古老的服制,华夏民族的观念讲究尊崇传统、不忘本初,深衣虽然是上下连
            裳,但仍然在裁制时分裁再加缝合,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含慎终追远之意的仪式。裳制用十二幅
            布,以与一年的十二个月相应,先人以此表达敬天法天之意。“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
            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衣袖作圆形以与圆规相应。衣领如同曲尺以与正方相应。衣
            背的中缝长到脚踝以与垂直相应。它们各具其象,都有象征意义:袖似圆规,象征举手行揖让之礼
            时的容姿;背缝垂直而领子正方,象征政教不偏、义理公正;下边齐平如称垂和称杆,象征志向安
            定而心地公平。郑玄云:“心平志安,行乃正。”
            换页
            《礼记》又一次强调,符合圆规和曲尺是取它象征公正无私之义,垂直如墨线是取它象征正直
            之义,齐平如称垂和称杆是取它象征公平之义。
            《玉藻》补充说,“深衣三祛,缝齐倍要”。也就是说裳的腰围三倍于祛围,即三倍于袖口
            的宽度。而下摆为腰围的一倍。深衣的缘边也有符号的意义,父母、祖父母都健在,深衣就镶带花
            纹的边。父母健在就镶青边。如果是孤子,深衣就镶白边。在袖口、衣襟的侧边和裳的下边镶边,
            镶边宽各一寸半。
            深衣就是这样一件法度严谨、饱含象征、具有“深意”的衣服。对衣服法度的要求,实际上
            是对社会的理想和人的品质的追求。
            正当其局者,往往最易迷失,轰轰烈烈中,很容易忘却来时的初衷。汉服复兴越是往前,越
            是需要不断停下来,沉思,追问,我们为什么要穿深衣?我们为什么要穿汉服?所复兴者,究竟为
            何?
            眼前所见深衣,极少真正符合定制,多是只有深衣的外形,并不能称作真正的深衣。这一方
            面,笑非等同道的工作令人钦佩。潜心的考据,诚恳地思索,坚守一件真正有传统、有追求、有法
            度的衣服,目光投向深衣的深意,这是正确的态度。如果穿着深衣或者其它汉服却戏谑调笑,心浮
            气躁,则汉服必定难以赢得尊重,所谓复兴也注定不为世人所容。
            我们复兴汉服,仅仅是因为别人有而我们无,仅仅是因为它好看吗?
            身为汉服复兴者,我们应是一个沉思的、肃穆的群体。
            汉服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代表着一个古老民族厚重的根基、远去的风骨和信仰的力量。华
            夏的衣冠,件件都是“深衣”,每一件都有华夏的精神和民族的理想,我们率先在中国穿起这件衣
            服,就是要在中国重建这种精神,这种理想。
            这不是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华夏民族对天地万物的感怀、对理想与人格的追求。
            这是一件有追求、有品格的衣服,穿着它的人应时刻牢记,时刻反思自己:衣服从头到脚,
            点点滴滴,究竟象征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上下分裁?为什么要短毋见肤、长毋被土?为什么对衣袼、
            衣袂、衣带做如此要求?为什么要“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
            以应平”?形容端庄、公正无私、心平志安、正直如墨,我们究竟是否做到?
            大国的风范,君子的精神,这是华夏,汉民族最根本的信念。
            我们在中国倡导汉服复兴,就是要在中国倡导重建一种真正的大国风范和君子精神。
            这种精神,是我们的祖先曾有过的,而我们不再拥有的浩然正气的精神,有这种风范和精神的
            国度,方能称为“华夏”。
            汉服之伟大,正在于它是精神的衣冠、风骨的衣冠,而不单纯是一件漂亮衣裳。
            我们的祖先对衣冠的传承和坚守,本质上是一种对精神的倡导和信仰的坚持,华夏民族对于衣
            冠的理解,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服饰”的层次,而成为文明理想和人文精神的象征,所以我们才说,
            衣冠之于华夏,从来都不是一件小事。
            换页
            失落了衣冠,是为丢失了灵魂,复兴衣冠,就是要重塑灵魂。
            就算世人都爱戏谑调笑,我们更当坚守肃穆。行胜于言,我们应让世人看到,在中国,有一群
            不一样的人,有一群不苟言笑的人,有一群出现时必端庄肃穆的人,他们不畏嘲笑,他们坚持理想,
            他们坚守远去的传统,他们认真地求索民族复兴的道路,他们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面对不解和诋毁,他们抱以微笑。他们温润如玉、坚如磐石,为了民族,他们一心一意。他们
            表现的,是一种令人深思的、完全不一样的精神。
            以你我之肃穆,止众生之喧哗。
            发而不中,反求诸己。为什么汉服复兴举步维艰,为什么国人无法接受华夏复兴衣冠先行的理
            念?我们已经站在世界的聚光灯下,我们庄重了没有,我们认真了没有,我们心中,真的没有功利、
            没有肤浅、没有做秀?我们做的点点滴滴,我们号称的种种复兴,究竟离真正的精神再造和文明复
            兴还有多远?
            如果我们自己轻浮、嘻笑、做秀,如何说服国人接受这种复兴?以我们之熙熙,如何止世人之
            攘攘?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华夏复兴,虽四字却重千钧,华夏文明究竟如何适应时代,改变时代,
            古老文化究竟如何萌发新芽,永远地根深叶茂,说来容易,做好却何其之难,斑斑课题,如何求解?
            投身汉服运动,我们不是为自身谋名利,而是为民族寻幸福。面对批评,我们需诚恳沟通,面对怀
            疑,我们要以行动证明。闻过则喜,有过则改,汉服运动方可日益丰满,日渐强大。
            知易行难,我们身上的劣根太多,要重塑民族的灵魂,首先要不断地反思、重塑我们自己的灵
            魂。越是复兴的事务繁杂,越是需要不断地停下来,静心,反躬,自问。一日三省我身:是否记得
            “华夏复兴”的初衷?是否向世人展示了完全不一样的气质和精神?是否在游戏、名利和小聪明中
            迷失,是否潜心、诚恳、一心一意?
            虽难,但我们勤勉进取,一起上路。
            所复兴者,是那些远去的衣冠,恍若隔世的精神。
            所复兴者,所谓铁马金戈、英雄泪襟之服。
            所复兴者,大国之服,华夏之服,君子之服。


            12楼2015-03-13 22:15
            回复
              让月饼回归“祭品”的本义
              文/溪山琴况
              半月之后,便是中秋,月饼的话题在媒体和民间都正热闹起
              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小小的月饼,我们民族已经
              吃了一千多年。
              时下,人们感叹,月饼无味、中秋无趣,“天价月饼”的禁
              而难绝又给本已失落的中秋增添了许多困扰和厌倦。
              中秋复兴,症结在月饼,关键也在月饼。月饼无味,并非花
              色不够琳琅、口味不够丰富,而是因为月饼失落了其“祭”的本
              义。当一种祭品蜕变为单纯的食品,文化的蕴涵就会剥离,它就
              难以满足人们在节庆中信仰慰籍和情感表达的需要。
              在华夏岁时节日文化中,月饼首先是一种奉祀月神的祭品,
              然后才是中秋食品。月饼首先是给我们民族的“夜明之神”(即月神)“享用”的,月“享”之后
              才是人“享”。在崇尚敬畏自然的华夏先民看来,不祭而食,是为失礼。
              自周代开始,民间便有拜月的传统,唐宋之后,拜月的时间固定在了月夕(即“中秋”)。月夕
              之夜,浩月当空,家家沐浴更衣,置香案、红烛,摆上月饼、西瓜、各色水果,虔诚地奉祀月神。
              西瓜需切成莲花瓣,全家依次拜祭后,由主妇按人口分切月饼,每人一份、月下分食。以华夏祭祀
              礼仪来看,此时分食月饼其实就是祭祀礼仪中最后一个称为“餕”的环节。“餕”也叫“分胙”,
              华夏先民认为,当奉祀的神主(自然神或祖先)享用了祭品之后,便把福祉寄寓在祭品中,人们分
              食祭品,便可得到神主的赐福与护佑。也就是说,此时的月饼已具有了某种神性,人们依长幼之序
              分而食之,便可得到月神的福佑。这种祭月文化,是多么美好的民间信仰和多么虔诚的生命祈祷。
              华夏祭祀礼仪的要义在于“诚”与“敬”,中秋祭月,并不要求祭月的人拿多么丰富和豪华的
              食品敬献给月神,关键是祭拜的人内心的诚意和敬意。
              《谷梁传·成公十七年》说,“祭者,荐其时也,荐其敬也,荐其美也,非享味也。”朱子在
              《家礼》中说,“凡祭,主于尽爱敬之诚而已。”所以,简朴适当的祭品、庄重得体的仪程,几个
              月饼、几颗水果,简简单单的祭品即可,这种朴素而温情的祭月仪式在民间的中秋之夜绵延了千百
              年。旧时的中秋,因为“祭月”的存在,清丽、温馨而动人。
              中秋文化,以祭月为核心,游赏、观灯等都是祭月衍生的习俗。合家祭月、游赏,团圆之义蕴
              涵其中。中秋的失落,根本的症结在于月饼祭祀功能的丧失,在于民间祭月风俗的失传。激活中秋,
              换页
              有赖月神祭祀文化的重建。当中秋回归“华夏祭月节”“华夏月神节”的本位,美好的月夕就有望
              重新鲜活、灵动起来。
              中秋祭月并不难,我们汉服复兴者已经整理出了祭月的仪式,并将在即将到来的中秋穿着汉服,
              尝试进行实践。我们希望,朴素而诚恳的祭月仪式,能够重新回到人们的中秋生活中,使国民同胞
              的中秋过得更有意义,为美好的节日增添趣味、温馨和欢乐。
              中秋祭月风俗的重建,也可从文化上协助“天价月饼”的消除。当民间重建了“朴素荐月、诚
              敬祭祀”的中秋文化信仰,“天价”“奢华”自然成为不诚的表现、无趣的象征——因为月饼首先
              是一种诚恳奉祀月神的祭品,所谓“鬼神飨德不飨味”,奢华却无敬的祭品,月神是拒享的。违背
              民族祭祀文化本义,羞辱华夏中秋节日文明的金粉之物,无聊无味、人神共弃


              14楼2015-03-13 22:18
              回复
                一、 天汉寄语——天佑我汉,华夏复兴
                维天有汉,天汉有光。
                汉之广矣,玉帛煌煌。
                旦复旦兮,熠熠其芒。
                天有峻德,益发其祥。
                瞻卬昊苍,永矢弗忘。
                维天有汉,有裳有衣。
                曷以维之?烟霞云霓。
                何彼襛矣,于归之姬。
                钟鼓思乐,望贤思齐。
                薄言我衣,襟带天地。


                19楼2015-03-13 22:24
                回复
                  『休息,休息一下~』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5-03-26 01:56
                  回复
                    【苍澜书院群里有关于溪山琴况文集的文件以及民族节日复兴计划,汉服裁剪图等等(这里就不再复制粘贴了,楼主木有空)若有所需,欢迎来群下载O(∩_∩)O我们尽可能提供相关资料,更为大家搭建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加群暗号:三种汉服形制名。


                    来自手机贴吧21楼2015-06-10 23: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