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吧 关注:15,582贴子:58,002
  • 6回复贴,共1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总体景观实施方案设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好多非常棒的精彩的设计最后都被否决了,就是因为这些设计可能会对后续考古造成干扰或者对文物有损害。。。
虽然有些设计没有用上,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得出西安市政府保护文物还是比较上心的;值得欣慰!!!


1楼2015-03-17 21:27回复

    一轴三区,宫墙环碧,文化遗产,城市绿茵——空间格局和总体意向
    大明宫最大的历史价值在于其“历史格局”,设计方案尊重大明宫历史格局的真实性,依据考古勘测、史料记载及相关权威研究将遗址公园划分为三区,自南而北延中轴线分别为殿前区、宫殿区、宫苑区。殿前区起于丹凤门,止于含元殿座基以南的水渠,由御道广场和两侧左右金吾丈院组成。宫殿区南接殿前区,北侧止于紫宸殿北规划横路,历史上为大明宫三大殿和各省院等官僚署衙之所在。再向北至玄武门之间的部分就是宫苑区,包括了太液池、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等高台夯土遗址,历史上是皇帝后宫生活之所在。 2004年,经过考古部门勘测,初步确定了大明宫遗址面积为3.2平方公里。但考虑到要确保遗址安全,所以在规划设计时适当扩大了范围,将面积增加到3.5平方公里,相差的这0.3平方公里,加上玄武门及其两侧的北夹城和西侧的翰林院遗址,形成了缓冲区,该区作为城市与大明宫核心区之间的缓冲空间,不是完整的历史格局,因此未将其划入其中一区。由于该缓冲区不属于大明宫遗址的保护范围,没有遗址遗存,因此集中进行高大乔木的密集种植,以秋季观叶乔木分隔宫墙和周边城市。形成“宫墙环碧,城市绿茵”的环抱之势,隔离繁华城市和遗址区,有利于营造遗址公园沧桑的历史感,凸显“文化遗产”的价值及重要性。
    宫殿区、宫苑区是历史上“前朝后寝”的基本格局之所在,是大明宫的核心区,在核心区、殿前区和缓冲区之间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刘克成教授主持设计了宫墙,宫墙以现代钢结构横跨于考古认定的原宫墙夯土遗址之上,展示了历史上宫墙的位置信息。
    御道南侧与缓冲区之间,由张锦秋院士设计了“丹凤门博物馆”用于保护珍贵的丹凤门墙基夯土遗址,此馆为整个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唯一按唐风建设的仿唐建筑。

    中轴通视、绿带环抱、收放皆宜、视廊联通——绿化系统设计
    中轴线是大明宫基本格局的核心,设计尊重历史形制和传统的宫殿格局,沿中轴线从南端丹凤门向北到太液池范围内无乔木遮挡,强调中轴的通视效果,东西北三面利用现状绿化和适宜的新增绿化带,形成环抱之势,衬托出中轴景观带开阔平展的空间构成。



    对应考古勘测定位,在确实无遗存区域进行适量的乔灌木种植,遗址区域只能覆土植草或土台或置石展示,坚决禁止种植乔灌木,避免植物根系对唐代文化土层的扰动。苗木品种严格依据考古和文献等研究成果,复原唐代植物体系,强化遗址公园主题。将周边遗址保护展示区块以乔木种植围合成绿化体系内的遗址景观区。绿化系统形成了绿带环抱遗址,遗址间视廊联通的基本空间格局。
    种植及景观主题设计 宫殿区和宫苑区东西北侧绿地内种植宽厚的带状常绿林,作为支撑遗址公园冬季景观的骨干绿带。常绿乔木以油松、华山松、白皮松、广玉兰、桧柏为骨干树种,在保证冬季常绿效果的基础上,也利用不同树形和花色,营造丰富的植物景观空间效果。 宫殿区在一级园路外侧种植中低高度观花和色叶植物,成为春季景观亮点;夏季沿主园路种植行道树,仲夏观花的国槐和外侧绿地内茂盛的乔木林形成浓厚的夏荫景观;秋气以观色叶乔木集中片植在常绿林带外侧,形成园内主要游览区和周边城市道路透过宫墙看到的远景衬托。

    宫苑区内的植物品种类型丰富:太液池东侧清思殿遗址区种植以菊花为主题,烘托贫民以命换得进宫享乐一时的悲壮情愫;发掘大明宫东曾建有中国古代最早的皇家艺术学院——梨园的记述,在西池东南种植大面积梨花,营造“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妙意境;西池西南岸延续现有种植的果桃林,加以疏理补植,与麟德殿东南坡的樱花林连接成片,打造红粉缤纷的壮美春景;根据宫苑区种植竹林的历史记载,在西池南岸和三清殿区栽种竹林,谱写青翠掩映中的土遗址展示氛围。 大明宫遗址土样孢粉分析报告中确定唐代文化土层有中锦葵科的木芙蓉(Hibiscus mutabilis),毛茛科的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芍药(Paeonia)孢粉。因此可以断定:唐代宫中存在此类品种的种植。因此我们在西池北岸玄武门南区种植了大片牡丹园,游人得以在遗址夯土台间畅游赏花,陶醉于一派饱含浓重历史气息的国色天香之中。

    为了遗址,学会放弃
    基于前面详述的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基本原则,我们认为在大遗址面前,任何设计师的自我炫耀都将是多余的,甚至是对历史文化遗存的泯灭。因此,在工作中很多的“创意”,都为了遗址而放弃,下面汲取几例,罗列一二。 1、关于宣政殿和紫宸殿的展示方案歧义: 宫殿区自含元殿座基地势高起成塬,中轴线上三大殿以及两侧省、院、馆、台基址均座落在龙首原上。含元殿基址已经以青砖垒砌的形式完成了保护展示工作。其北的宣政殿和紫宸殿也已探明夯土基址位置。考古界认为含元殿之后历史上应为较平之地势,但由于农民取土,形成了一个大深沟,历史遗迹荡然无存。经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论证,同意了我们利用此地形在含元殿后建设“地下大明宫博物馆”的方案。此馆既满足了大明宫文物存放、维修、展示的需要,又填平了被破坏的历史地貌,恢复了含元殿到宣政殿之间宏大的空间场景。 但对于宫殿区殿宇尤其是宣、紫两殿的建筑展示问题,我院持谨慎态度,接受了文物专家的意见,放弃了展现大殿意向同时区别于历史形式的装置设计。也反对以钢构和高大乔木构成的所谓“展示装置”!因此也碗拒了该项目的设计任务。我们认为,在考古勘察确定的夯土台基上覆土保护,用准确的土台轮廓表现和展示考古成果是比较适宜的方式。


    3楼2015-03-17 21:39
    回复

      原太液池蓬莱岛及南岸遗址展示方案
      后 记
      正如中国社科院安家瑶研究员在《陪同单霁翔委员检查大明宫遗址公园建设》一文中所写:“遗址公园规划建设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想法。我们文物考古部门想按照国际上世界遗产的保护原则尽量保留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城市规划部门考虑这个公园的城市功能,希望公园的景观漂亮;投资融资方则关心周围建设的容积率和地价的升值;城市管理部门考虑将来便于管理和自身的造血能力。我们在遗址上走着,也交换着意见。不同理念的碰触,会产生出创新的火花。”回顾我们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的设计过程,看看我们的设计建成的实际效果,也到处留下了各种思想和理念碰撞的痕迹。其中不乏创新的火花,美丽的火花;不可避免的也存在不足和遗憾,还请大家批评指正。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交流碰撞,总结经验教训,能逐步建立起更为科学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遗址保护和利用方法。让更多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更好的惠及民众;惠及子孙后代。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日景鸟瞰实景
      作者简介: 朱小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汪大炜,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5楼2015-03-17 21:43
      回复
        不错不错


        IP属地:陕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3-17 23:59
        回复
          文章哪搞来的?


          7楼2015-04-14 15:42
          收起回复
            就说为什么当时壮观的“丹陛望月”后来拆了变成草地……
            也好,遗址考古是最重要的


            8楼2015-04-14 15: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