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吧 关注:338贴子:18,052

《佛说阿弥陀经》导读讲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净界法师
第一卷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在家菩萨,阿弥陀佛!学人很荣幸有这个机会来跟大家共同学习这部《阿弥陀经》。本经不管是在大乘的经典,或者是在净土的经典当中,都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3-23 21:19回复
    在讲本经之前我想先作两点的说明。第一点,我们先来说明一下这个净土宗的特色。佛法把宇宙人生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属于外在的物质世界,另外一个部分是内在的心灵世界。佛法的因缘观,佛陀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外在的世界是内心的世界所变现的,也就是说,外在的物质世界是一时的、暂时的因缘;而我们内心的世界是长久的。也就是说,你现在的环境可能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那么这都是暂时的因缘,只要你熬过去它就会变化。但是你内心产生的障碍,如果你不加以处理,它这种障碍会生生世世地跟随着你。你今生受到这种心灵的折磨,你来生亦复如是。所以佛法的修学重点,我们可以很明确地知道,它不是在处理外在的世界,它是在处理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世界。
    这个处理内心的世界,我们大方向从大乘的法门当中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圣道法门,另一个是净土法门。圣道法门在处理内心的世界,它主要是安住在空性,也就是说你必须透过思维无常、无我的真理,创造一个空性的真理在心中,然后把你这个躁动的心、明了的心,慢慢地安住到这个空性里面去——把心带回家,那么在空性当中化解心中的执取而离苦得乐。另外一个净土法门,它安住的点不是空性,而是阿弥陀佛的功德,以佛的功德当作我们安住的处所。你心中要创造一个阿弥陀佛的功德,然后你的心进入到这个功德里面去安住。
    这两种方法,一个是【安住空性】,一个是【安住佛德】。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难易的差别,一个是困难,一个是容易。如果你选择安住在空性,那么你不是今生可以成就,要多生多劫;如果我们选择安住在阿弥陀佛的功德,只要你掌握正确的方法,今生你决定可以成功的。所以我们知道净土法门在整个大乘的修学当中,它的特点,一言以蔽之——下手易,成就高。空性的法门是违背我们习惯性的思考,我们的心经常都是在有相的因缘分别;而你安住在弥陀的功德,它是一个有相行,它并没有违背我们过去的思考,所以它的下手是容易多了。但是它的成就是能够往生净土,圆证三不退,直接成佛。所以当我们选择了净土法门,它的特点是你在因地的时候修行特别容易,而果地的功德特别的高。这是净土宗的一个特色。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3-23 21:21
    回复
      第二点我们来谈谈本经的特色。净土法门,我们前面讲过下手易、成就高,而且在整个中国佛教当中,两千年的历史,其实修学净土的人特别的多。但是我们发觉一个事实:成功的人并不是非常的多,这是一个我们要面对的事实。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因为我们修净土的人有一个通病——往往并不重视教义。即使你有一些基本的概念,也是一个片段式的、粗浅的概念——你听某一个法师讲开示,把很多很多片段的开示在心中自己组合起来一个概念。我们对阿弥陀佛的功德没有真实的了解,就很难产生一种真实的归依,所以我们就很难抗拒我们的妄想。所以我们在净土宗的一个失败点,就是大家忽略了如何来进入到弥陀的功德。我们讲一心归命,通身靠倒这样的一个正确的归命的方法,缺乏了。我们讲一切法因缘生,你缺乏一个正确的因缘,你就得不到一个正确的结果。
      在整个净土教义的研究,本经是非常重要的。印光大师说《阿弥陀经》这部经,文简意赅,辞约理富——文字很简要,但是内容非常丰富。在现代人忙碌的生活当中,如果你有志于有次第地研究净土法门的功德是怎么成就的,我如何能够让我的心进入到弥陀的功德,那么本经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它所花的时间最少,但是它的内容可以说相当的完整。所以我们这次选择《阿弥陀经》的宗旨是希望用最短的时间,来详细地、很有次第地介绍净土法门的特色、净土法门修学的方法跟它果地的功德的差异,这个是我们开这个课程的主要目的。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3-23 21:22
      回复
        第二种力量就是克制的力量,前面是讲果报,这是讲因地。我们在人世的生命当中会遇到很多很多的诱惑,尤其现代人的诱惑比以前更多了,我们会想做一些不如理、不如法的事情。当然诸位都知道从法律的层次,其实很多的事情是禁止不了的。修行人他能够产生一种克制力,主要是通过业果的思维。因为我不想来生造成痛苦,我不想来生到三恶道去,所以我必须克制我错误的想法,克制我错误的行为。因为前生的我创造了今生的我,而今生的我又创造来生的我。所以我们在思考生命不是只看到今生,我们看到了来生。我们知道我们今生所造的每一个事情,一定会影响到我来生的生命。我们怕来生招感痛苦,所以勉强自己断恶修善。
        所以我们透过业果的思维产生反省的力量,产生克制的力量。这个都是透过真理的观察才能产生的力量,然后把这个妄想慢慢地调伏。这个是我们学佛的第一个思考。
        第一个思考是业果的思考,第二个思考是空性的思考。如果我们只是在有相的因缘不断地分别,我们感觉到内心躁动不安,因为这个因果的事相都是得失好坏的对立。为了让内心更加安稳,我们开始思维整个因缘变化当中,它有一个不变化的体,叫作空性,我们找到这个空性安住下来。所以第二个思考就是我空、法空的思考。那么前面的业果是有相的思考,空性是无相的思考,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二件事,从这个空性的思考来消灭我们心中有所得的分别。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3-23 21:24
        回复
          第三种思考就更高了,叫中道实相的思考,它不偏有,也不偏空,走的是第三条路,中道的思想。前面的业果思考是人天的法门,空性的思考是二乘的法门,大乘的菩萨是不偏空也不着有的中道思考。所以诸位我们在研究大乘经典你发觉,大乘佛法在思考人生是双向思考。大乘佛法讲话很少讲一句话的,都是讲两句话的。它如果说犹如莲花不着水,一定会讲亦如日月不住空;它告诉你无住,它会告诉你无住当中要生心。所以你从大乘经典的学习你会发觉,它每一件事情都是双向思考,它走的是第三条路,中道的路。所以我们从大乘佛法的真理的观照,我们开始以真理来要求自己,所谓的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凡事尽心尽力当然是从因果的思考,我们要断恶修善;但是断恶修善的过程当中,对结果不要太重视,生命的重点在过程,这个是空性的思考。所以大乘佛法是把有相的智慧跟空性的智慧两个同时来看人生,把空、有同时来看人生而得到一个人生的平衡。也就是说生命的重点在过程而不在结果,你只要做你该做的事就好,不要考虑太多的结果。
          所以这个觉悟的意思,简单讲就是说,我们过去没有学佛之前的心态是我要做我想做的事情。我的心跟外境接触,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心随妄转,你根本没有所谓觉照力的。这种人要是去算命是把一生算得死死的,很清楚的,心随妄转,跟着感觉走。我们从一个我想要做的事情而升华成我要做我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做我想要做的事情。所以我们在学佛,你说你怎么知道你学佛这么多年你进步了呢?你发觉我想要做的事情慢慢减少,而我应该做的事情慢慢增加,你对人生的观照力加强,你的克制力加强了,你的生命开始变化了,你的生命是往光明的地方趋向了。而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力量呢?因为你产生对生命的观察,克制你心中的妄想而产生了解脱。
          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身为一个佛弟子,我们也做慈善事业,其他的宗教也做慈善事业。但是其他的宗教做慈善事业的时候,他心中没有对道的观察,心中没有道,没有觉悟。而我们在做慈善事业的时候,念念之间是有道的观察,所以我们知道,你学佛成败的标准,不是说你造了多少善业,因为这个是生灭,而是说你在内心当中培养了多少的觉照功能,你是不是能够足以去克制你的妄想。你的妄想改变了,你的命运就改变了。如果你还克制不了你的妄想,那么我们就很难去跳脱这个生命的水流的力量。所以我们讲,学佛就是你一定要在内心当中产生一种觉悟的功能。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3-23 21:24
          回复
            第二个觉他。等到你看到了生命的真相以后,你要知道有很多人还在颠倒当中,还在做梦当中,他还搞不清楚东西南北,他还在跟着感觉走。这个时候我们有责任透过语言文字,透过善巧方便来开启他心中的光明,这个就是觉他。我们有责任来帮助众生觉悟。
            第三个是觉行圆满。我们自身的觉悟,我心中的光明点亮了,我们也把众生的光明点亮了,这件事情叫作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这个叫作佛。当然前面所说的佛是一个总相的说明,这个地方所说的佛是其中的一个别相,就是我们的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也就是说本经的宣说者就是一个彻底觉悟的佛陀,不是菩萨宣说的,也不是阿罗汉宣说的,这个是讲道能说之人。
            这以下我们看这个说字:说者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怀,众生成佛机熟,为说难信之法,令究竟解脱,故悦也。这个说在古人跟这个喜悦的悦是相通的。所以这个说字有两层意思:第一个是欢喜,第二个是宣说。也就是说释迦牟尼佛看到众生的成佛因缘成熟了,他以欢喜心来宣说这个成佛的净土法门,使令我们解脱。
            当然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说,众生的成佛机熟。这段在祖师的开示说,什么叫众生的成佛机熟?你怎么知道你现在离开三界的机熟了?你离开痛苦的因缘成熟了?就是你心中能够培养一种对阿弥陀佛一心归命的力量,这表示你离开痛苦的因缘成熟了。当然这是要通过我们后面的学习,你要如何能够一心归命阿弥陀佛。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3-23 21:26
            回复
              我们再看第三点,阿弥陀。前面的佛是能说之人,这个地方是所说之人。阿弥陀是印度话直接翻过来的,本义是无量,阿是无的意思,弥陀是量的意思,就是说这尊佛具足了无量的功德庄严。那么本经当中,释迦牟尼佛把这个阿弥陀佛的功德归纳成两种,一个是无量光,一个是无量寿,其实我们可以这样讲,你研究这部经的重点就是了解什么叫作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如果你不了解这四个字,你不能当作归依境的。
              我们简单讲一下,这个无量光的意思是表示一种依报的国土,一个广大的依报的国土;无量寿表示一个正报,长远无尽的正报寿命。所以这个无量光无量寿加起来就是一种净土的依报、正报的庄严。这句阿弥陀的意思,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心去忆念阿弥陀佛的圣号,我们的心跟阿弥陀佛接触的时候,念念之间创造了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产生一个这样的力量。那么这个叫作无量光,无量寿。
              即所说彼土之导师,以四十八愿接引信愿念佛众生,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者也。这个阿弥陀指的是西方净土的导师,因地发了四十八愿,来接引这些三界的众生,使令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往生呢?永皆不退者也。我们到经文的时候会讲到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的庄严。每一种庄严都具足两种功德:第一个是安乐的功德,第二个是清净的功德,清净的意思就是不退转。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3-23 21:27
              回复
                极乐世界跟诸天最大的差别,就是诸天的快乐是安乐但是不清净,它会让你退转。你的心跟诸天的果报接触的时候,产生一个快乐的感受。但这个感受会带动你心中的烦恼,贪欲的烦恼、嗔恚的烦恼,所以你在享受果报的当下也在累积罪业,结果果报结束之后就堕落了,所以这个果报是有堕落的力量,所以佛陀对诸天不赞叹,因为这个快乐的本身夹带着过失。极乐世界的快乐是不同于诸天的,因为它的快乐本身是有一种圣道的力量。我们今天到了八功德水去沐浴,或者是欣赏这个鸟类的庄严,我们内心跟极乐世界的庄严接触的时候,是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极乐世界它的特点就是,它在享受快乐的时候它的道业是同时增上的,所以叫不退转。
                我想每一个人往生的动机是不一样的,但是我要告诉大家极乐世界,往生净土最大的动机是为了不退转而去的,因为极乐世界是为了圣道安立的。这个退转是什么?我们简单说明一下。我们一个初心的菩萨,在唯识学说是一个资粮位的菩萨。资粮位的菩萨就是说我们的心跟圣道还不相应,所以我们必须要忏悔业障,积聚资粮。我们刚开示是仰仗一念的信心,我相信三宝的功德会加被我,我相信我做得到。所以依止这样的信心每天忏除业障,积聚资粮,慢慢地前进,这叫资粮位的菩萨。
                唯识学上说资粮位的菩萨最大的困扰,是三界的分段生死,这一段最难过去。只要这关过去了,后面的路就好走了。所以这个成佛之道最难是什么?三界这一关。三界这一关为什么资粮位的菩萨很难冲过去呢?就是这个死亡的问题很严重。我们来到这个人世间,刚开始糊里糊涂地过日子,每天跟着感觉走、跟着妄想走;好不容易遇到佛法,眼睛打开了,诶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看到了过去也看到了未来;但是你开始修行有一点功力的时候,哇!死掉了;死掉的时候,你又换了一个新的生命,然后你前生的记忆完全消失掉;你必须重新开始又面对一个新的生命、新的环境,你又开始糊里糊涂的;等到你三十岁、四十岁学佛以后,夕阳无限好,可惜近黄昏;等到你身心世界、人生的经验最成熟了,佛法的修学也上路了,又死掉了;来生再来又重新开始……所以死亡使令我们的功力,凡夫戒定慧的功力,不能把它累积起来,就是我们现在为什么还在流传呢?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都修了很多生了,但是因为我们面临死亡以后,我们的修行又重新从零开始。就好像烧开水,烧到有一点声音了,还没沸腾的时候你把它关掉,等到冷却再重新烧。
                所以这个退转,蕅益大师讲一句话非常的透彻。蕅益大师说:惑业求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尽前功,由此力修念佛行,决意现生出樊笼。蕅益大师说我现在的功力要面对无始的业力,惑业求断,要断除惑业就好像你做那个陶瓷之器,这个坯器你要做之前用泥土把它捏成形状,然后拿去烧,但是你还没有烧的时候叫坯器。但是你还来不及烧的时候,下一场雨这个泥土花瓶的形状又恢复成泥土了,前功尽弃了。所以惑业求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尽前功。所以蕅益大师近晚年的时候,由此力修念佛行,决意现生出樊笼,他必须要找到一个更好修学的环境,不能在三界再待下去了,因为这个死亡对我们产生太大的干扰。所以诸位要知道,其实你往生极乐世界,真正的目的不是享受极乐世界的安乐,而是成就一种三不退,永不退转的力量,这个地方是先标出极乐世界的特色,永皆不退者也。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3-23 21:27
                收起回复


                  IP属地:山西12楼2015-04-29 20:19
                  收起回复
                    第二卷 经文大意
                    我们前面一科介绍的是经题,这一科讲到本经的修学纲要。我们每一个修行人的心中是有两种力量的,一种是虚妄的力量,就是我们心中很多的欲望,妄想的力量;第二个是我们听闻佛法,如法地修学以后所创造的另外一种力量,这个是一种正念的力量。所有的修行人你都要想办法使令你正念的力量强过你妄想的力量,你的修行才算成功的。不管你今天做了多少的事业,多少的善法,当你的正念没办法克服妄想的时候,你的修行就是失败的。所以整个修行就是要以正念来调伏妄想。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6-07 20:13
                    回复
                      好文,读了感受很深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6-15 15:51
                      收起回复
                        经中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想想我们自己还在三界沉浮流浪,惭愧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6-15 15:55
                        收起回复
                          我在台湾曾经遇到一个一贯道的信徒。这一贯道的信徒,他跟我讲他平常很喜欢念佛,我说:你怎么喜欢念佛呢?他说:师父啊,我是一个生意人,整天忙着应付很多客户。晚上我静下来,我觉得我念阿弥陀佛,很快能够把我的心安定下来。以念佛来安定内心,持名,这个人已经在执持弥陀的圣号。我进一步问他说:你相信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他能够救拔你到净土去,你相信吗?你是不是做好来生往生净土的准备?他跟我讲,他完全不相信,他也不想求生净土。所以他这个佛号,对他的力量,顶多是今生的趋吉避凶,如此而已,不能产生一种往生的力量,不可以。所以每一句佛号,在不同的内心,他产生的力量是不一样的,同样一句佛号,在不同人的心中操作,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这个佛号在你的心中只是产生一种今生的安乐,给你今生的安乐,给你吃个小糖果、小蛋糕,如此而已。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06-15 22:22
                          回复
                            这个佛号,在一个有智慧人的心中操作,它不但让你今生趋吉避凶,它临终的时候能够救拔你到净土去,乃至于成佛。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你心理的准备是很重要的,因为,同样一句佛号在不同的心中产生的加持力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信愿跟持名,我们从往生的角度来说,净土法门是偏重信愿,你看这个净土宗的执持名号,这个专注力的最低标准,临终十念就够了,十念的相续;但是净土宗对于你对阿弥陀佛那个归依的心,那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不能有任何的差错,你很明确地知道你来生要去哪里,要很明确的。念兹在兹,不得暂忘,任何的时候不能忘掉你来生要去哪里。所以这个地方也就是说,我们的精神体力有限,你要掌握跟弥陀感应的重点在哪里?因为这个佛号本身是没有方向性的,这个佛号也可能变成人天福报,也可能变成往生净土,重点在于你对弥陀的归依。所以这个地方是很重要,当然到了经文会详细地说明。
                            那么慧行是前导,行行是正修,如目足双运。当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我们产生一个强烈的观照力,这个观照力叫作信愿,是整个佛号的前导。前导就像一个人的眼睛一样,前面要往左转,往右转,我的目标在哪里很明确,我为什么要念这一句佛号,他有很强烈的目标来引导我们。那么这个念佛,行行,执持名号这种专注力是一种正修,一个眼睛,一个脚,这两个相互的合作使令我们达到最后的结果。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其实我们两种力量都需要,一个是观照力,一个是专注力。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06-15 22:23
                            回复
                              我们再看下一段,下一段就各别解释了,把这个信、愿、持名,这个本经所谓的三资粮,就是你在跟弥陀感应道交,你要准备三种的资粮,那我们把这三资粮的内涵各别解释,比较详细地解释。首先我们看信。我们的心是业障深重,我们期待弥陀的救拔,你要准备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对弥陀的信心,这个信心在本经当中讲到三种力量的信心,第一个弥陀大愿力的信心,佛力;第二个自性功德力,你自己的心力;第三个名号功德力,法力。也就是说,你每念一句佛号的时候,你要相信,你这句佛号在心中操作的时候具足了三种力量,一个是佛力的加被,一个是法力的加被,第三个你这个能念的心的心力的加被。这三种力量,我们分成感应,两个部分来说,第一个是能应,这是佛陀这一部分的力量。其实我们在修学净土的时候,我们真正的归依境是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而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是来自于弥陀的四十八愿,没有四十八愿,就没有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5-06-15 22: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