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人文吧 关注:154贴子:13,483

◆【中国古代亚圣---孟轲】 ◆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古代亚圣---孟轲】
亚圣---孟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1,综述。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孟轲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5-03-26 06:43回复
    【中国古代亚圣---孟轲】
    亚圣---孟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2,人物生平。

    B,
    周烈王4年己酉(公元前372年),孟子约生于此时。
    周显王12年魏惠王13年韩昭侯6年, 甲子(公元前357年)孟子约十五岁,受业于子思门人。
    周显王17年秦孝公10年 己巳(公元前352年),孟子约二十岁,欲休妻。
    周显王37年己丑(公元前332年)孟子在邹,答邹穆公问。
    周显王38年庚寅(公元前331年),孟子居平陆。
    周显王39年辛卯(公元前330年)孟子到任国,拜访季任孟子在邹,与屋庐子、曹交问答。
    周显王40年齐威王28年 壬辰(公元前329年)孟子约四十三岁,首次至齐,齐相储子来见孟子。
    周显王41年齐威王30年宋君偃后元1年 癸巳(公元前328年),孟子与告子辩论。孟子劝蚳鼃向齐王进谏孟子与匡章交游孟子离开齐国,前往宋国。
    周显王42年宋君偃后元2年甲午(公元前327年)孟子至宋。
    周显王43年宋君偃后元3年 乙未(公元前326年)孟子在宋,与滕国世子相会孟子与宋人勾践论游说之道。
    周显王44年宋君偃后元4年秦惠文王13年 丙申(公元前325年)孟子离开宋国,回到邹。
    周显王45年梁惠王后元11年 丁酉(公元前324年)孟子在邹,滕文公派然友问丧礼孟子由邹之滕,推行仁政。

    孟子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5-03-26 06:47
    回复
      【中国古代亚圣---孟轲】
      亚圣---孟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2,人物生平。

      C,
      周显王46年魏惠王后元12年 ,齐威王34年 戊戌(公元前323年),孟子与农家陈相辩论。
      周慎靓王1年魏后元15年 ,齐威王37年 辛丑(公元前320年),梁惠王“厚币卑礼”召贤纳士,孟子见梁惠王,时约五十二岁孟子与周霄论出仕。
      周慎靓王2年,魏惠王后元16年,齐宣王1年 壬寅(公元前318年),孟子与公孙丑论短丧。
      周慎靓王3年,魏襄王1年, 齐宣王2年 ,癸卯(公元前317年)孟子约五十四岁,见梁襄王,孟子在范遇齐王子孟子至齐,答齐宣王问孟子论,“我四十不动心”。
      周慎靓王5年,燕王哙5年 ,乙巳(公元前316年),孟子出吊滕文公。
      周慎靓王6年,楚怀王14年, 鲁平公10年 ,齐宣王5年, 丙午(公元前315年),鲁平公欲见孟子,孟子返回齐国,与充虞论葬母,齐宣王问孟子伐燕。
      周赧王3年,齐宣王 8年 ,楚怀王 17年, 己酉(公元前312年)燕人叛齐,齐宣王说“吾甚惭于孟子”,孟子论“臣视君如寇仇,”孟子与淳于髡辩论。孟子约六十岁,辞官离开齐国,孟子遇宋于石丘。
      周赧王25年辛卯(公元前290年),《孟子》约编撰于此时。
      周赧王26年壬申(公元前289年),孟子约卒于此时。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5-03-26 06:48
      回复
        【中国古代亚圣---孟轲】
        亚圣---孟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3,思想渊源。
        A,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1993年出土的郭店简和1994年收购入藏的上博简出现了大量的佚籍,“使人们不得不提出重写有关学术思想历史的要求。在20世纪长期流行,似乎早已成为定论的若干观点,正在遭到动摇,甚至导致根本性的改变。”
        谈儒家必谈“孔孟”。孔子在“战国中晚期孔子的‘圣人’身份已确立”。[4] 而孔子逝后,“儒分八派”,如果视孔子为儒家第一代,那么,“孟子则在第五代。”《孟子》又是在南宋才被奉为经书。这漫长的跨时空的浸润与沧桑流变,我们很难说自己所理解的孟子就是“真实”的孟子。
        在上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兴起的“疑古思潮”之后,人们对许多古书都产生怀疑,把孔子讲得只剩下一部《论语》还可以用。而李学勤先生在2005年8月却指出:“我们认为孔子不仅开创了儒学,也确实开创了易学。”[3] “孔子是易学的真正开创者,是孔子真正把数术的易和义理的易(或者叫哲学的易)完全区分开来,于是才有我们所说的真正的易学。”[3] 我们以为,这才是比较真实的孔子。孔子的易经哲学将仁、义,礼、智对举,确立了仁义、礼智等哲学范畴;孔子讲性善,《易传》(十翼)明确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传·彖·革》歌颂“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宋儒追慕崇尚的思孟学派受到了疑古思潮的冲击,人们怀疑曾子、子思、孟子一派的脉络,代表人物作品如章太炎的《征信论》和任继愈等的《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的“思孟学派考辨”专节等。原因之一就是孔子到孟子之间文献有断档。郭店简儒家著作的的出现,“刚好补上了此处的缺环”[4] 。这个“缺环”主要指什么作品呢?我们回顾一下荀子的《非十二子》所言“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由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暓讙讙然不知其所非也。”不难知道这就是我们原来百思不得其解的《五行》。为与元素论五行(金木水火土)相区别,我们称之为德性论五行(仁义礼智圣)。《五行》有马王堆帛书本(包括经、传两部分)和郭店简《五行》(只有经部),从《五行》传部有“世子曰”字样,李学勤先生断定此人为七十子弟子世硕。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5-03-26 06:50
        收起回复
          【中国古代亚圣---孟轲】
          亚圣---孟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3,思想渊源。

          B,
          其实,孟子是一位深谙易道的易学家。关于这一点,清末大儒杭辛斋早有揭示。杭氏认为:懂得易学并不在于口道乾坤坎离,关键在于心法天道德义:“孟子继孔子之后,七篇之首,即揭明仁义大旨,而归体于性善及经正。孔子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及继善成性之嫡系也。安见孟子之不知《易》哉!”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孟子高举义旗对墨家的反制、抨击,其理论资源全在于《易经》。
          不仅如此,孟子对孔子的易学(集儒学之大成)有继承,还有创新。我们知道,大易有医国、医人、医病功能。医国的问题已由《易经》解决;医病的问题也由《黄帝内经》解决。医人的问题则是在思孟学派创立了德性论《五行》学说后获得了解决。德性论《五行》比照元素论五行的五项,提出仁、义、礼、智、圣范畴。认为:仁、义、礼、智四行全为“善道”,仁、义、礼、智、圣五行全为“德道”。义、礼分别是对仁和智的节制。而“圣”端即是指会通天道、地道、人道的本事。思孟学派将数术引入儒家以会通天道、地道、人道的努力未被荀子理解,招来荀子的嘲讽和谩骂。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童子问易》认为:“思孟学派这种将数术引入儒门的努力,高扬‘人道’主义旗帜的表现,是企图把儒家的道德条目加以自然哲学和生命哲学化的明证。其理论勇气是巨大的,对国人思维方式影响也是深远的,甚至可以说其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进程影响都是深刻的。自此,易学真正走上了医国、医人、医病的光辉历程。孟子曾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隐含着终始交替的意蕴。由此看来,应是思孟学派开‘五德始终说’之先河。”
          《童子问易》坚称:内圣外王思想“绝不是儒家真传”[6] 。由庄子提出,宋儒导入,清儒发阐,现代新儒家精心进行体系建构的“王道”思想,是宣扬帝王将相的思想,是“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是主张个人崇拜、反人道、反法治的思想。儒家的真传应该是来自于《易经》的德道。所谓”德道“:就是博爱、厚生,公平、正义,革故、鼎新,文明、和谐,诚实、守信,民主、法治之道。这是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童子问易》还指出:洛克关于“自然权利”理论是孟子“革命权利”的变种。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5-03-27 06:27
          回复
            【中国古代亚圣---孟轲】
            亚圣---孟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5,主要思想。

            5--2,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5-03-27 06:33
            回复
              【中国古代亚圣---孟轲】
              亚圣---孟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5,主要思想。
              5--3,仁政学说。
              A,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孟子半身像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5-03-27 06:34
              回复
                【中国古代亚圣---孟轲】
                亚圣---孟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5,主要思想。

                5--4,易子而教。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
                孟子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的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优秀的学生,还与弟子一起著书立说,著《孟子》七篇,留给后世。犹如绵绵春雨,普降于漫漫的历史文化中。
                对教育方法的改进,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当他的得意门生公孙丑询问有的君子为何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孟子回答道:“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离娄章句上)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所以,“父子之间不责善”,易子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孟轲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5-03-28 16:40
                回复
                  【中国古代亚圣---孟轲】
                  亚圣---孟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5,主要思想。
                  5--6,法先王。
                  法先王就是以先王的道德标准为规范。推崇尧舜之道。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法后王就是以后世君王的做法为规范,比较讲究实际,不泥古。荀子虽然也是儒家代表人物,但它具有一定的法家思想。在这一点上,比孔孟进步。荀子所谓的“后王”既不同于其所谓“先王”,也异于孟子所谓的“先王”,学术界一般把荀子的历史思想概括为“法后王”,使之与孟子的“法先王”相对立。其实,荀子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不仅“法后王”,而且也“法先王”,是后王先王并法重者。 “先王”观念的形成以历史人物为摹本,凝聚了历史人物的一切智慧和才能,不是在现实层次上而是在理想层次上进行的,这是理解荀子先王特点的关键所在。 荀子所谓“后王”,是对当时理想人君的理想化描述,在“后王”身上,凝聚了新时代发展的一切要求,“后王”成为礼法、王霸、义利……等品质的表征,荀子的“后王”与“先王”一样,也是在理想层次上而非现实层次上来表述的。 与先王相比,荀子更注重“后王”所表征的价值和意义,荀子汲取先秦诸子的合理成分,适应了社会形势的发展,提出了义利并重,王霸兼施,礼法兼尊等一系列主张,较之孔孟儒家,商韩法家,更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而“后王”作为理想人格的化身,正是义利、王霸,礼法等思想的综合体现,“法后王”象征着历史的进步,荀子正是通过“法后王”来阐明自己进步的历史观。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15-03-28 16:44
                  回复
                    【中国古代亚圣---孟轲】
                    亚圣---孟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5,主要思想。

                    5--7,哲学思想。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在《孟子》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15-03-29 06:34
                    回复
                      【中国古代亚圣---孟轲】
                      亚圣---孟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5,主要思想。

                      5--8,认识论认。
                      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教育方法中的“因材施教”。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而且,对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了发展。认为教育学生必须要有一定的标准,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孟子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是中国古代教育学的结晶,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教育仍然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此外,孟子还非常重视修养。在心性修养方面,孟子从“性善论”这一根本思想出发,认为实行“仁政”的最重要的动力,完全仰仗于君子大发“仁心”。这种“良知”、“良能”,“操之所存,舍之所亡”,贵在一个“养”字。孟子以子思的“思诚之道”为依据,提出了“尽心”、“知性”、“知天”等观点,从而形成了一套含有主观唯心主义成分的思想体系。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6楼2015-03-29 06:35
                      回复
                        【中国古代亚圣---孟轲】
                        亚圣---孟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5,主要思想。

                        5--7,哲学思想。
                        (2),性善论。
                        孟子的主要哲学思想,是他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梁启超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教育的必要性)。“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尽心上》)
                        孟子的性善论只说性善,南宋朱熹补充为“人之初,性本善”,明代王阳明继承并发展出“良知学说”,当代学者傅佩荣提出“性向善”。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认为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的要求源于人的本性本心,有伦理学意义,同时“性善论”认为通过学习人人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君子,又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具有很大的的教育意义。

                        孟子像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7楼2015-03-29 06:38
                        回复
                          【中国古代亚圣---孟轲】
                          亚圣---孟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5,主要思想。

                          5--7,哲学思想。
                          (3),饮食见解。
                          孟子在饮食上提出了较多的见解,多被后人视为经典。他从仁爱的角度出发,说道:“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后人将“君子远庖厨”解为不近厨房,并作为孟子贱视烹饪的理论依据,这是不可取的。
                          所谓“君子远庖厨”,不过说的是一种不忍杀生的心理状态罢了。也就是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心理,因为他亲眼看到了牛即将被杀的样子而没有亲眼看到羊即将被杀的样子。“眼不见为净”,所以君子远离宰鸡杀鸭的厨房。《礼记·玉藻》:选段译文
                          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孟子》记载,诊断饮食是人生最基本、最重要的事情。这与儒家自孔子开始对饮食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8楼2015-03-29 06:39
                          回复
                            【中国古代亚圣---孟轲】
                            亚圣---孟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
                            6,人物典故。
                            6--3,断织喻学。
                            孟子最初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逃学。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气,拿起刀来,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这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读书,而是惰于修身养德,今后就不可以远离祸患,将来不做强盗,也会沦为厮役!”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喻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孟子从此旦夕勤学,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2楼2015-03-29 20:04
                            回复
                              【中国古代亚圣---孟轲】
                              亚圣---孟轲(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之
                              6,人物典故。
                              6--4,杀豚不欺子。
                              原文:
                              孟子少时,东家杀豚,孟子问其母曰:“东家杀豚何为?”母曰:“欲啖(dan)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怀妊(ren)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子不信也。”乃买东家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译文:
                              当孟家还在庙户营村集市旁居住时,孟子看到邻居杀猪,不解地问母亲:“邻家杀猪干什么?”孟母当时正忙,便随口应到:“煮肉给你吃!”孟子十分高兴,等待食肉。孟母深知做人要诚实,所谓“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她深深知道身教重于言传。为了不失信于儿子,尽管家中十分困难,孟母还是拿钱到东边邻居家买了一块猪肉,让儿子吃了个痛快。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3楼2015-03-31 06: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