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太极拳的尾闾正中是特有的身法要点,各种拳论对尾闾的论述不一,一般人往往以立身中正,不偏不倚就是尾阎正中,而实际上尾闾仍处于不正中,或交靠于实腿,或偏移于实腿,如果尾闾不正中,不能产生稳定沉着的力量,不能达到节节贯串,也不能八面支撑,经不起推动,因而身法也难以达到中正。因为尾闾与脊椎骨不能成为一条线,就不能上下相随,这条线是一条定轴线,必须垂直,才能八面支撑、旋转自如,可是学了多年太极拳的爱好者,掌握不了尾闾正中,其原因是初学时不注意这个要点、日子一久,这条定轴线在不知不觉中在尾闾部位形成扭曲,这部位坏了,不仅阻碍太极拳内在质量的提高,习惯了,就很难纠正。我教学拳者,必须注意这个问题,要做到符合要求,所以尾闾正中与尾闾中正两种论述是有区别的。
古典拳论“十三势行功歌诀中”有二句话“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这是太极拳立身中正安舒的形象,也是学太极拳者要想达到的美妙境界,是何等重要的身法要点,所以要达到神贯顶,必须尾闾正中,神贯顶就是顶头悬,有了顶头悬,才能满身轻利。武式太极拳最强调尾闾正中,郝月如老师在“太极拳的走架打手”论文中写道“习太极拳者必先求尾闾正中,正中者,脊骨根对脸之中间也。迈左步左胯骨微向上抽,用右胯托起左胯;迈右步、右胯骨微向上抽,用左胯托起右胯、则尾闾自然正中,能正中,则能八面支撑,能八面支撑,则能旋转自如,无不得力”、这些论述,指明了尾闾的重要性和怎样做法以及有何作用。尾闾实际是一个多功能非常灵活的部位,它有方向性作用,我意欲向何处,眼神转移,尾闾就跟着旋转,有专注一方功能,好比是船的舵。掌舵的要驶向左或向右、必先把舵转动,船才好向左向右行驶。
尾闾又是攻击力量的后盾,尾闾之意向下沉,顶劲之意就显露,接上劲后,就产生支持力量,能够承受很大压力。尾闾又是人体的中心位置,它的形体处于臀部的中间,不可靠左靠右,犹如旧时灯笼的插烛尖扦、竖在灯笼的中心,如果稍偏、就失去得机之势,易为人所乘。
尾闾又可用意念向前释放,象电波一样、竖到自己膝盖的身前、或竖到对方的后面、这种意的释放是竖尾之能,是无中生有的意景,实际有很大作用,它的意念与实腿相结合,又支持了虚腿,则迈步时实腿沉着稳定,虚腿轻松灵活,尾闾活动之意,人家不知道,在手上之力与人一接触就显然被知道,这种内在的动作,是以意使气,以气运身动作;在不知不觉中,我的意念已把中心位置悄悄的移动前进,人家不能察觉,我就处于优势有利地位。
古典拳论“十三势行功歌诀中”有二句话“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这是太极拳立身中正安舒的形象,也是学太极拳者要想达到的美妙境界,是何等重要的身法要点,所以要达到神贯顶,必须尾闾正中,神贯顶就是顶头悬,有了顶头悬,才能满身轻利。武式太极拳最强调尾闾正中,郝月如老师在“太极拳的走架打手”论文中写道“习太极拳者必先求尾闾正中,正中者,脊骨根对脸之中间也。迈左步左胯骨微向上抽,用右胯托起左胯;迈右步、右胯骨微向上抽,用左胯托起右胯、则尾闾自然正中,能正中,则能八面支撑,能八面支撑,则能旋转自如,无不得力”、这些论述,指明了尾闾的重要性和怎样做法以及有何作用。尾闾实际是一个多功能非常灵活的部位,它有方向性作用,我意欲向何处,眼神转移,尾闾就跟着旋转,有专注一方功能,好比是船的舵。掌舵的要驶向左或向右、必先把舵转动,船才好向左向右行驶。
尾闾又是攻击力量的后盾,尾闾之意向下沉,顶劲之意就显露,接上劲后,就产生支持力量,能够承受很大压力。尾闾又是人体的中心位置,它的形体处于臀部的中间,不可靠左靠右,犹如旧时灯笼的插烛尖扦、竖在灯笼的中心,如果稍偏、就失去得机之势,易为人所乘。
尾闾又可用意念向前释放,象电波一样、竖到自己膝盖的身前、或竖到对方的后面、这种意的释放是竖尾之能,是无中生有的意景,实际有很大作用,它的意念与实腿相结合,又支持了虚腿,则迈步时实腿沉着稳定,虚腿轻松灵活,尾闾活动之意,人家不知道,在手上之力与人一接触就显然被知道,这种内在的动作,是以意使气,以气运身动作;在不知不觉中,我的意念已把中心位置悄悄的移动前进,人家不能察觉,我就处于优势有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