酩月楼吧 关注:14贴子:2,670

【酩月楼】知识普及——《古代风俗百图》(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书名】:《古代风俗百图》
【作者介绍】:
王弘力,祖籍山东蓬莱一九二七年生于天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会员、辽宁美术出板社编审、沈阳市文史馆馆员。
【内容简介】:十年之后,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文化界有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呼声,促使我产生一种想法,即计划在以前插图的基础上,加以『遴选』增删,并子彩绘,各配以竹枝词,出版成书。但因其他工作繁重,作画时断时续,直到今年春末,才得全部完成。虽称百图,也只不过是我国传统风俗的主要部分。如果此书能帮助人们对我国美好的风俗传统引起回忆或加深认识,则是我最大的愿望。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3-29 14:01回复
    二楼原楼主授权:@醉墨淡然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3-29 14:12
    回复
      一、燃爆竹(宋)
      爆竹,又名爆仗、炮仗,自宋以后才有了鞭炮的称呼。古人将竹子、草或麻杆,捆绑在一起燃放使夜晚耀如白昼,有照明与驱邪的作用。这可能是中国燃放爆竹的雏型,距今已两千多年了。汉东方朔的《神异经.西荒经》说,深山中有山臊(后人称山魈),人接触到它,往往染寒热病。它好偷人食盐来吃虾蟹。遇见它“人尝以竹着火中爆州(形容声音)而出,臊皆惊惮。”开初的爆竹只是用火烧竹子,到唐代,爆竹的燃放发展为人们将一支长竹竿点燃,或将一串串竹节挂在长竹竿上燃爆,当时被称作“爆竿”。火药发明之后,在南宋出现用草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爆仗,明代开始出现了二踢脚。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3-29 14:17
      回复
        霹雳声中旧岁除,为惊疫魃燃青竹。
        一自火药发明后,难止新年放鞭俗。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3-29 14:19
        回复
          二、儿童卖痴呆(宋)
          宋时吴中民俗,除夕小儿绕街呼叫:“卖汝痴!卖汝呆!”意谓将痴呆转移给别人。世传吴人多呆,故儿辈讳之,欲贾其余,益可笑。南宋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招人买。……栎翁块坐重帘下,独要买添令问价。儿云翁买不须钱,奉赊痴呆千百年!”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3-29 14:22
          回复
            除夕悦民夜禁开,儿童结队提灯来。
            沿街穿巷呼贱价,赚取翁媪买痴呆。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3-29 14:22
            回复
              三、压岁钱(清)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因为“岁”与“祟”谐音,也有说小孩的是“压祟钱”,老人的才是“压岁钱”。老人的“压岁钱”是为了他们不再增长岁数,可以多活几年,晚辈得到压祟(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3-29 14:23
              回复
                钟打五更又一年,儿孙长高开笑颜。
                分食枣糕与橘荔,更喜遍赐压岁钱。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3-29 14:23
                回复
                  良辰美景奈何天,泪眼装欢又一年。
                  堪喜岁首无官役,相聚青楼奏管弦。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3-29 14:26
                  回复
                    五、拜年送名片 (明)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到明代仍然如此。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3-29 14:27
                    回复
                      拜年不必进府门,送上名片抵见人。
                      各处贺岁皆如此,赠予纸店大笔金。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3-29 14:27
                      回复
                        新春拜过至初三,大内银幡赐百官。
                        朝回两袖天香满,帽饰招得笑语喧。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3-29 14:28
                        回复
                          七、饰梅花妆(唐)
                          古代以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事物记》载:东方朔最初置“人日”。传说:宋武帝时,寿阳公主在人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飘落在公主额上,形成一种装饰;宫女效之,以红点额为“梅花妆”。此俗传至唐宋 ,妇女多在脸上画各式图案;有'斜红、面靥’等名目;涂唇有'万金红、大红、内家圆’等名目。其实 ,妇女在脸上点画装饰,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兴起了;长沙出土楚国女俑的脸上就有圆点的图案可证。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3-29 14:31
                          回复
                            初七人日又立春,梅花点额颜色新。
                            此身若在含章殿,疑是寿阳宫里人。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03-29 14:32
                            回复
                              八、馈春盘(晋)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盘的风俗,五辛盘又称春盘,就是在立春日,用蔬菜、果饼、糖果等汇集在一个大陶盘里,亲友间相互馈赠、共同享用,取生机蓬勃、迎春纳福之意。”这一风俗一直传到唐、宋、金、元。《本草纲目》中说:“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5-03-29 14: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