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吧 关注:18贴子:89
  • 4回复贴,共1

第二章 净化育儿观念之第3节"如何让孩子学业和游戏双兼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导言:相比“控制”,纵容是更理想的家庭成员相处模式。爱的最高境界是“不打扰”,它
比不停地给予更让人幸福。
  玩耍是儿童最重要的学习途径之一,儿童首先是在玩耍中去认识、模仿和体验各种常识的。
剥夺玩耍,不仅是剥夺儿童童年的快乐,更是在剥夺他们有效的学习方式。


IP属地:广西1楼2015-03-30 10:42回复

      即使不考虑未来社会那么远,一个孩子在书桌前度过时间的长短也并不能决定其成绩高低。因为学习是件需要智力和情绪双轨并行来发展的事,成绩和孩子的情绪、情感完全呈正相关。如果孩子玩耍不足,其情绪和智力都会处于糟糕的状态,他的成绩也将会处于正常水平线下,出现磨洋工、不专注、理解力差等问题——我们从很多孩子身上都可以观察到这种情况,比如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孩子被评价为“挺聪明的,就是不好好学习”——这些状况如果一直在恶性循环中延续下去,会变成一个人一生都去不掉的缺点,使其永远地失去成就大事的气质。
      认识不到一种东西的重要,就不会对它给出足够的关注和礼遇。以前,很多家长不理解阅读的重要,对“看闲书”很鄙视,会有家长粗暴地把孩子从外面借回来的小说烧了。经过很多年很多人的努力,阅读的重要性现在已得到普遍的认可,如果孩子因为读一本好书而沉迷,当下应该不会有家长采取处罚性行为。但和阅读同样重要的玩耍却还处于被排挤的尴尬境地中。事实上,正如阅读于教育而言不是可有可无的,玩耍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它们都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正餐,而不是有没有都行的小酒小菜。用学习来挤占儿童的玩耍,相当于既要孩子长个子,又不给他吃饱饭,是一种自相矛盾的错误做法。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说,我承认玩耍很重要,也愿意孩子有足够的玩耍时间,只是不希望他玩电游。如果他玩别的,比如打篮球、下棋,我就会持有第一种选择。有这样想法的家长应该也不少,其话语的潜台词其实已给电游定性:电游不是健康游戏。这就说到另一个关键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电游?


    IP属地:广西5楼2015-03-30 10:46
    回复
        新一代人被带到这个世界上,他们其实非常被动,世界要给他一些什么,是由不得他自己选择的。当下的孩子们,他们像人类发展史上任何一代新人那样,伸开双手接受世界为他准备的种种时,生命中必然的经历和喜乐却成为错误和问题,甚至是疾病。事实上,真正令人纠结的不是孩子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们的行为不符合成年人的有用原则和功利原则。设想现在电脑还没有被发明,孩子们最喜欢的是打球或唱歌,打球和唱歌也将被妖魔化。
        我确实亲眼见过这样一位妈妈,她正在读高中的孩子对电游不感兴趣,酷爱打篮球,每天想到球场打一会儿。她希望孩子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上,给孩子规定每次只能玩半个小时,但孩子经常一玩就忘了时间,每次超时都要被妈妈说一顿,有几次这位妈妈甚至追到球场上,不顾孩子在同伴前的面子,强行把孩子带回家,母子俩为打球的事发生过很多次冲突。这位妈妈到后来一说起篮球,就恨得咬牙切齿,听她的口气,宛如她儿子正在吸食一种叫“篮球”的毒品。
        2010年3月,各媒体纷纷报道,卫生部正在进行调研,确定“网瘾”的诊断标准,拟将网瘾改称为“病理性上网”,一旦诊断标准确立,“病理性上网”就是一种病。2011年又在报纸上看到已有医院开设“网瘾基因检测”项目,价格不菲——现在,事关儿童的事,只要打着“医学”的幌子,不怕没市场。可是,还有比这更荒唐的事吗?
        所有的“戒网瘾医院”、“戒网瘾学校”或相关的“训练营”都是伪概念之下的骗人机构,是一种邪恶的时代产物。这样评价它们一点也不过分,无论它获得了怎样的许可证书,披上什么科学马甲,罩上什么荣誉光环,本质都是愚蠢和邪恶的,因为他们只能做两件事——赚钱和伤害儿童。
        前面关于玩耍及电游正面价值和功能的阐释,可能会缓解很多人对电游的顾虑,改变一些家长对电游的态度,但不少人仍然会有这样的担心:现在功课压力很大,孩子玩得过度了,耽误了功课学习怎么办?到底该如何把控管制和放手的度呢?
        这就说到第三个关键问题,也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


      IP属地:广西8楼2015-03-30 10:51
      回复

          “不管是最好的管”这个理念是我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它可以套用到对孩子学习、游戏等一系列管理中。“不管”,不是不负责任地放任自流,不是对孩子漠不关心,而是无为而治。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作为,却是最有效、最长远、最有力的一种方法,可谓是教育的一种最高境界。
          这一境界的心理学基础是:人的天性是向上向善的,在正常的环境中,每个人在善恶表达上,一定是优先表达善的一面。只有在变态的环境中,恶才会被刺激出来。这都是人类基因自我保存和延续的一种本能反应。所以家长不必担心自己不管孩子,孩子就会一路下滑,一直滑到“网瘾”中——有这样担心的家长,主要是对这一心理学基础有相反的理解,认为人的天性是向恶的,当孩子出现一点不好的苗头时,如果不去管住他,他会越来越差劲。由于人性向恶的理解本身就是错误的,所以在这种理解基础上的一切教育行为都会带有负面暗示,结果往往是越管越不如意——这就是严格的父母往往教育出不如意孩子的深层原因。
          在正常生态环境中,未成年人都有自我调适的动机和力量,而且年龄越小,调适功能越强大。也许他们会不时地玩得过了头,也许他们短时期内在学业上不尽如人意,只要家长信任孩子,为孩子营造一个友好善意的家庭气氛,让孩子无任何负罪感地去玩,孩子有能力慢慢协调好游戏和学业的关系。我女儿圆圆在初一初二狂玩游戏时,一度也影响了学业,我从未因此训过她。在中考和高考前一年,她都自觉地把游戏盘打包到纸箱中,完全投入到学习中。
          并非只有圆圆能做到这一点,父母亲如果完全信任孩子,从不用负面眼光看孩子,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如果孩子能从小尽情地玩耍而从不因此被训斥和鄙视,那么他将来对工作和学习的认真和热情也会像对待玩耍一样,投入并富于激情。这一点,从很多身心健康的成功者身上都可以观察到。
          来自成人的外部控制,特别容易打扰这种自我调适,导致其心理秩序紊乱,自我管理能力下降。所谓“网瘾”,往往是儿童自我管理功能和选择功能受到破坏的一个后果。深究一下这些孩子的家庭生活,几乎都可以看到家长的错误管制及游戏之外的问题。


        IP属地:广西10楼2015-03-30 10:53
        回复
          楼楼什么时候更新啊?等待中……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5-07 12: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