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城市吧 关注:1,441,199贴子:104,579,845

江苏和安徽你知道多少?南京你又了解多少?安徽你又了解多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某些人总是看不起安徽,而且给南京带有色帽子,瞧不起南京,某些人也不看不起徐州,歧视苏北,歧视皖北,你不懂就不要歧视这个看不起那个!南京徐州苏北皖北安徽又看得起你吗?除非你是国家主席!
给大家普及下南京和徐州的前世今生!还有江苏安徽错综复杂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一切都是有历史原因的,看完这篇文章希望各位吧友不要地域歧视这么严重!理性对待!毕竟大家都是龙的传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3-30 21:08回复
    关于江苏和安徽
    “江南省”设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省府位于江宁(今南京)。清'江南省'前身是明朝的“南直隶省”。江南省的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无论是明朝的“南直隶省”,还是后来清朝的“江南省”,皆为当时全国最富裕的省份之一,清初时,江南一省的赋税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而每期科考,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数就占了全国的近一半,于是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一说。
      由于清朝初期,天下尚未完全统一,东南有朱氏南明,西南又有其它割据势力,再加上清朝皇室内部自身矛盾尖锐,斗争不断。而作为清廷主要的财源和人材库之一的江南省,其稳定性和安全性就至关的重要了,因此,顺治皇帝决定将江南省分而治之,一来以便更强有力的管理,二来以防再有第三方势力利用富裕的江南省作大作强而危及朝廷。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江南省一分为二,分为:江苏省,江(宁)苏(州)而来,省会驻地苏州,称“江南右布政使司”;安徽省,安(庆)徽(州)而来,省会驻地南京,称“江南左布政使司”。公元1667年(康熙六年),改:江南右布政使为江苏布政使,江南左布政使为安徽布政使。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江苏省,江南右布政史司左迁,迁至南京,成为江苏省省会。安徽省,江南左布政史司左迁,迁至安庆,成为安徽省省会。
    (1)由于江南省太强大了,每年科举都很厉害,长此以往,怕同乡官员拉帮结派;
    威胁中央统治;
    (2)拆分江南吧,怎么分,到底是竖着分还是横着分?清朝皇帝咨询了官员的意见,
    大家认为,长江是龙,竖着分可以割断龙脉,破坏气场,此外,江南省是南强北弱,
    北方多刁民,南方多才子,横着分形成北部匪气太重,南部才气太重,都不好,竖着分
    有利于他们形成内耗,竖着分分多少?主要考虑两个原因,一个是分开后的两个省大致相当
    此外新的江苏省要和浙江省大致相当,这样再制造一些江浙矛盾,让他们互掐,从此江南平定
    高统无忧虽然江南省在如今历史中声名显赫,但
    至于为什么竖着分不是横着分除了”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守江南者,必须先固淮甸,弃淮则江南不可保”使地形交错,互相牵连,便于控制的用意,另外就是为了防备南京,使其对周遍的掌控和影响力减小
    满清拆江南省的一个潜在意图,就是削弱明南都南京!同时也削弱徐州!削弱这两大原江南省的大城,对满清的统治有利!好城市好地方都被江苏分去了,徐州、南京、洪泽湖等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3-30 21:10
    回复
      建国以来国家就没在安徽投资多少,至今安徽一个副省级、计划单列市都没有
      安徽一个国家级新区、自贸区、都没有
      安徽没有一个央企总部
      唯一的985学校还是文革时候被赶出北京逃到安徽的
      虽然近些年承蒙朝中有人稍微照顾了一下,可是对比其他地方还是亏欠太多
      国家,你对得起安徽吗?
      1.为什么京九线非要拐个弯从安徽绕过?不嫌麻烦吗?
      2.为什么91年大水非要炸安徽段长江堤坝? 安徽段能承受住洪峰啊!!!!
      3.为什么建国以来国家工业基础建设投资中,安徽仅列全国倒数第二,比西藏略高,难道安徽的自然条件和西藏一个档次?
      4.为什么明清以来发达的江淮及皖南大地如今却一蹶不振?徽商也不见踪迹???
      5.为什么建国初列为东部开放省份的安徽现在又列为中部地区???
      6.为什么本来就属于长三角地区的安徽部分城市还要和人谈判才能再进入?替人泄洪时怎么没人感谢???
      7.为什么全国的媒体提到安徽人都是贬义词???却不知人才辈出的安徽大地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卓越贡献???
      8.为什么安徽人民总是推动全国成功改革的先发地,却轮不到首先发展???
      9.为什么安徽居于华东腹地,人口众多,却连一个副省级城市或一个计划单列市都没有???
      10.为什么安徽人只知道奉献???不知道索取?????????????
      11.为什么每次淮河发洪水总是炸安徽的堤坝?为什么长江洪水时,还炸安徽?江苏人是人,上海人是人,河南人是人,湖北人也是人,试问,国家将安徽人至于何地????给安徽的,为何每次都只有八个字“上级决定,牺牲安徽”?
      2007年7月10日, 为保上游河南、下游江苏安全,安徽淮河王家坝开闸泄洪再一次淹没自己的家园。安徽人民又一次做出“弃小家、保大家”的伟大牺牲壮举,《安徽再次感动中国》的帖子在全国各大网站转载,引起全国人民普遍关注和大量回帖。
      回复的帖子除了安徽人民在网上痛斥央视主持人海霞说安徽人民面对开闸泄洪是带着过年的心情外,更多的安徽人民一直在网上讨论着、在反问着:为什么每一次开闸泄洪牺牲的总是安徽?贫穷、落后的安徽为什么一直都是负面新闻的报道?安徽的经济发展为何如此|慢?到底是谁在抛弃安徽?还是安徽在抛弃谁?
      国家抛弃了安徽?
      1、国家为何一直要冷落安徽?
      有人说:1978年前,中央对安徽的投资是排在倒数第二位的,仅比西藏多点。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3-30 21:11
      收起回复
        大家有请宇宙苏吹牛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5-03-30 21:12
        回复
          淮北宿州一带,我徐州一直接把他们当老乡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5-03-30 21:13
          回复
            关于南京
            六朝都城建康金迷纸醉,佛寺穷极宏丽。唐朝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咏叹。
            六朝时期的建康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达百万,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其经济发达,文化繁盛,在江南保存了华夏文化之正朔。六朝南京城和罗马城并称为“世界古典文明两大中心”,以建康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南京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和安徽也挨的太近了点吧,南京的左边、上边、下边(除了几个县)全是安徽的地盘,那个天长为毛以这样诡异的姿势插进江苏。
            因为天长上面的盱眙县原来是安徽的,那是看起来还正常,但盱眙县划到江苏以后,就凸显天长的位置了。N多年前的事了。
            江苏和安徽两省所在的位置,正是长江与淮河的下游地区,按照省域经济考虑,应该以长江下游和淮河下游各建立一个省好些。当初清朝将这一地区分为目前的江苏和安徽,更多是出于统治的需要,都城建在北京,担心江南省做大呀。将南京置于安徽与江苏的省际边界地区,南京也就失去做大的能力。如此分省以后,黄淮流域的中心城市徐州也与南京一样失去了中心城市的威力。 当年划分苏皖时,徐州、南京这两个边境的中心城市都归江苏,而两者之间的地区归安徽(萧砀互换前更是如此),客观上讲,对安徽是很不利的。这样一来,不仅使得安徽的发展失去了中心城市的带动,而且也使徐州、南京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如果不是南京后来成为首都的话,会表现的更明显),是两败俱伤的事,清庭的用心可见一斑。 当然这样的分省在农业社会为主时期还是不太明显,而到了现代社会和海洋时代,尤其是上海在长江口崛起以后,南京就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向东基本失去辐射能力,向西又受到省行政区划的限制,南京自然处于落魄地位,如果不是古都名气和经济大省的省会的近水楼台,快速衰落就是必然的。南京目前的困境,我认为主要是江南地区中心东移至上海,南京处于省际边缘,向东基本失去辐射能力,向西受省的行政区划限制的结果。有人认为将南京改为直辖市就可以解决南京发展的问题,本人看未必如此。搞直辖是也只是强心剂而已,任凭南京走下坡路又是多数人不愿意看到的。这就势必要涉及安徽与江苏两省的地域重新划分问题。 安徽与江苏都同样要跨越两个大流域——长江和淮河,江苏省以长江为建设发展重点,安徽省以合肥周边地区为建设发展重点,苏北和皖北的贫穷也就成为必然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3-30 21:14
            回复
              我也不原意打乱这两个省重新划省,但是对于南京直辖和设立淮海省的传言,我就只好建议基本按淮河和长江流域重新淮分两省了,并建议两省的新省名为江南省和淮海省。这样似乎比南京直辖、再另设淮海省好些,那样就要增加两个省级建制,而且未必解决南京的中心城市地位问题。而且在如此近的距离上就有两个直辖市——上海和南京,和两个省——江苏和安徽的省会也不是好的布局吧? 实际上问题还是出在当初的安徽和江苏的省域划分不合理上。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将湖南和江西两个省的区域按南昌长沙的连线南北向分成两个省,两个省都需要兼顾湘江与赣江流域,两个省的发展会怎样,南昌和长沙的发展会怎样?在有些人的头脑里,宁可保留清朝几乎最不合理的省域划分,并在此基础上搞修修补补,也不原意考虑将那里的省域划分的合理些。 在本人看来,大致按淮河和长江划分那块地方,就基本可以解决南京的腹地问题,也可以解决淮河流域被忽视的问题,地域文化似乎也是如此。至于新淮海省的省会,是徐州还是连云港倒是小事情了。 目前的江苏、安徽基本上是按南京、徐州连线划分的,看看南京、徐州面临的问题就知道其弊端有多大了。苏南对苏北、皖南对皖北到底有多大的带动作用?本人深表怀疑。苏北与苏南的联系真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也是个疑问。我认为皖北与苏北的天然联系更多些。就象淮河非要与长江联系在一起,淮河的水灾很难从根本上解决一样,淮河本来是一条独立的大河啊。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3-30 21:15
              回复
                南京是徽京又怎样,不是徽京又怎样!毕竟南京做过安徽省会也做过江苏省会!都说南京衰落,南京衰落是清朝政府造成的打压南京和徐州利于满清统治!减弱对北京的威胁!南京要想恢复到以往的地位只有直辖或者安徽江苏重新分家!南京是全国唯一一个处于两省交界的省会,其他省会基本都在各省的几何中心!苏南也不要瞧不起苏北!皖南也不要瞧不起皖北,都是历史人为造成的!既然是一家人何必你看不起我我看不起你!徐州有时也会被江苏歧视!安徽把徐州和南京两个大城市给了江苏,江苏反而看不起徐州和南京!既然这样还不如划到安徽!
                南京历史上一直是安徽的中心城市,从朱元璋或者更早起,南京一直是安徽人的精神家园。
                  南京的区域地位非常尴尬,放在江苏不属于任何一个片区,说是苏南吧,看着不像。
                  但是放在安徽,整个安徽经济轴线的焦点都是南京,自然的安徽中心城市,但现在南京不在安徽,你说怎办?
                  现在南京脱离了安徽,成为两个互不相干的个体,是某些政治人物的阴谋!
                  就像没了头的身体和没了身体的头,使这两部分都分别成为落后的安徽和尴尬的难京。
                  安徽这个身体在挣扎着想重新长出一个头来,重新培养的中心城市和精神家园-合肥,正在一步步崛起,相信再这样发展下去,南京迟早一天要衰落成一个小城市。安徽行政区划调整对南京的冲击最大,南京的前景不幸被我言中。
                  合肥这个新头一旦成长到一定程度必然要取代吸取安徽资源和人才发展起来的南京,合肥南京地位发生颠覆性变化。
                南京要不直辖,要不安徽和江苏重新分家对南京有利无弊!苏宁和雨润还有史玉柱等等这些徽商又可以名正言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3-30 21:16
                回复
                  南京,徐州,江苏,安徽,苏北,苏南,皖北,皖南这些之间的关系,希望大家以后不要带着有色眼睛看待,毕竟大家都是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都是炎黄子孙!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3-30 21:17
                  回复
                    楼主字太多了,没人有耐心看的。


                    IP属地:乌干达13楼2015-03-30 21:22
                    回复
                      皖北阜阳亳州等地一日不划出安徽,安徽永远不可能发展的怎么样!!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5-03-30 21:24
                      收起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5-03-30 21:31
                        回复
                          合并后重新分省对两省都有利,唯独对北京不利,所以不可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3-30 21:36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5-03-30 21:39
                            回复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03-30 21: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