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得金鳞下钓台吧 关注:171贴子:28,572

红楼较真小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先说“五年”问题


1楼2015-04-08 14:23回复
    今天脑子里,盘旋不去的是书中的“五年”问题。
    红楼中的时间(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如作者所特意交代,“却反失落无考”,有意设谜,引人破闷。此是作者的用心,开篇即说到:“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
    破人愁闷,此闷一可作无聊解闷之意,二可作设春灯猜谜讲。后面也有石头自语“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就比那谋虚逐妄,却也省了口舌是非之害,腿脚奔忙之苦。”
    红楼原是一部谜书,内在设谜颇多。解法各异。答案不唯一,有单选选择和多项选择两种。因藏觅太多,作者也怕读者寻不到正确答案,为了点透谜底,用了各种提示之法,且是多方向指向一端,也就是一根多枝。一箭多花。


    2楼2015-04-08 14:46
    回复
      这几件事同时发生在八月。让人怀疑:宝玉说晴雯的五年八月有畸,会不会是五年的八月份的去世,从槛内到槛外,跨过了生死这道门槛呢?“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而不是八个月有零的时间长度。
      而从原文中得知,五年,也是凤姐当家管事的时间不超过五年。
      凤姐的年龄大不过二十。


      4楼2015-04-08 16:19
      回复
        晴雯被逐时间就是八月中秋节后,被逐,而后死了。死的蹊跷,却也被焚化,成了孤魂野鬼了。
        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就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名婆娑,上接着长生果。。
        只有婆娑才是长生果!婆娑。遗憾。


        5楼2015-04-08 16:30
        回复
          英莲几岁丢失的,不知。
          后面拐子案中,借雨村的嘴说出来:“闻得养到五岁被人拐去”,英莲丢失时的年方五岁。雨村得知也应该是从娇杏口中知道的吧。
          雨村曾使人对甄家娘子说道:“不妨,我自使番役务必探访回来”。结果不明


          7楼2015-04-08 17:33
          回复
            再说黛玉,出场时,就是年方五岁。
            说到黛玉之前,说了一句,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的儿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
            无可如何,叹息!
            五岁的黛玉,曾有个三岁的弟弟,偏又死了。本来黛玉和英莲在此时相似之处不多,偏有一点,就是英莲三岁时,遇到过和尚道士相伴而来,那僧则癞头脚,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及至看到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对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睬他。那僧还说“舍我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便抱了女儿撤身要进去。。
            黛玉自言:“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
            一明一暗的描述出,和尚的话,对照着看,才觉得就像一场对话,被拆成了两半,从今拼凑起来,才得以见到全貌。英莲三岁时就是黛玉三岁时的样子。
            英莲明文所写,黛玉暗中描写。两半对齐了,就是癞头和尚对如海夫妻说:“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如海夫妻当成是疯话,不去理睬他。理字给了黛玉,睬字给了英莲。一个是没人理他,一个是不去睬他。。都是那个癞头和尚一个人在说话。道士没有言语。
            英莲和黛玉都是一个和尚要化出家的,没道士说话。如同明文描写的甄士隐遇和尚道士一模一样。可知明文的英莲就是暗中的黛玉,明说的香菱也就是不便直说的黛玉结果。
            那五岁的英莲被拐,和五岁的黛玉别父去神京是不是也是一种明暗对比的写法。。英莲是明着丢失,黛玉是暗中被拐,打亲情牌。书中说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黛玉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如海真的把和尚之言当成疯话了。】”
            而从宝玉第十九回的故典中,可以看出贾府的整个行动计划。黛山林子洞的耗子精,尤其是那个成了妖精的老耗子。最小的小耗子也就是宝玉的自比之语了。“我愿去偷香芋。”并“说你们没见过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科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
            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英莲、黛玉、宝玉。。。
            后面还真有一个被化出家的小姐,就是妙玉。


            8楼2015-04-08 19:40
            回复
              五年,五岁,十年,十五,三五,都是书中常见的表示时间的字句。
              妙玉说自己“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住着”,岫烟说自己认识妙玉十年。说“我和他做过十年的邻居,只一墙之隔。他在蟠香寺修炼,我家原寒素,赁房住,就赁的是他庙里的房子,住了十年,无事就到他庙里去作伴。我所认的字都是承他所授。我和他又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因我们投亲去了,闻的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如今又天缘凑合,我们得遇,旧情竟未易。承他青目,更胜当日。”
              宝玉听了,恍如听了焦雷一般。【奇怪之语!宝玉恍如听了焦雷一般,总是在紧急之时,试看书中所有关于“闷雷焦雷,霹雳的描写:一句老爷叫宝玉,宝玉听了好似打了个焦雷,登时扫去兴头,脸上变颜变色。宝玉魂游太虚,在听迷津内水响如雷,竟有许多夜叉海鬼将宝玉拖将下去。水响如雷,就是要将宝玉拖下迷津之意。个人理解,各种各样的雷,也就是俗世中的催战鼓,要迫使宝玉就范(坠入红尘浊世)的节奏。】
              见岫烟时的听了焦雷,也应是不改“雷”字的本意。这是对宝玉听雷的一点感悟。
              要细说的是岫烟和妙玉的十年邻居之说。妙玉自说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集梅花上的雪。岫烟家在妙玉离开蟠香寺之前,先离开的。因我们投亲去了,不知妙玉几时离开的蟠香寺,而从妙玉说的五年+岫烟口中的十年,等于十五年。岫烟才离开蟠香寺,妙玉随后离开。
              蟠香寺的记忆也是被封存在五年之前。五年之前,妙玉在蟠香寺住了十年,怎么就住下去了,后来为什么又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而被迫离开蟠香寺。。五年前发生了什么事?
              岫烟给的妙玉离开蟠香寺的理由似乎并不充分,而妙玉来到神京,在书中林之孝家的口中是:“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俩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灵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乡。”
              妙玉的身世离奇的很。去岁随师父来到‘长安“,去冬师父圆寂。先时为了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后为了师父遗言,就留在了长安(书中也作“神京”之说)。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精演先天神数,应该是自知圆寂之期的,好像有意要把妙玉托付给长安什么人似的,来到长安,师父很快就圆寂了。然后让妙玉在此静居,等待“后来自然有的结果”。什么意思?妙玉的结果就是该来到贾府中么?
              看看王夫人的反应。王夫人不等回完,便说:“既这样,我们何不接了他来。”【不等管家婆把话回完,就急着说话,要接妙玉来,就显示出王夫人的心情急切。为什么?】
              林之孝家的回答:“请他,他说’‘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好似以前果然经历过被“权势不容”的事一样。王夫人笑道:“他既是官宦小姐,自然骄傲些,就下个帖子请他何妨。”林之孝家的答应了出去,命书启相公写请帖去请妙玉。次日遣人备车轿去接。可疑的是作者的用语:“后话暂且搁过,此时不能表白”。。。。。为什么不能表白呢。
              王夫人对大观园中的女孩子下请帖,书中明文也只有这一次。妙玉的身份可疑。
              前面计算出妙玉出家已经十五年,而林之孝家的回说妙玉的年龄“今年才十八岁”。妙玉出家的年龄,大约也就是三岁左右。这个年龄明合小英莲遇和尚道士的第一回,暗合了黛玉自说的第三回。和尚道人要化人出家的年龄大约就是在三岁左右。。妙玉也就是在三岁时,被和尚道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点化出家的。。。
              妙玉、英莲、黛玉的身世遭遇,似乎如出一辙


              11楼2015-04-09 16:02
              回复
                想想甄士隐只有一面之缘,甄士隐既然是道人度脱出家的,自然也就是出家的道人了。如同柳湘莲一样。
                书中跛足道人失败了一回,就是度化贾瑞那一节。在第十二回中,拿了风月宝鉴的镜子,为了救贾瑞的命。提示说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三日会吾来收取,管叫你好了。
                结果不待三天,贾瑞收了镜子,只照正面,一会儿功夫,就被勾命鬼给锁了魂魄,带走了。。贾瑞叫道:“让我拿了镜子再走。”——只说了这句,就再不能说了。。
                代儒要毁了宝鉴:“适合妖镜!若不早毁此物,遗害于世不小。”遂命架火来烧,只听得境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
                正哭着,只见那跛足道人从外面跑来,喊道:“谁敢毁’‘风月宝鉴’,吾来救也!”说着,直入中堂,抢入手中,飘然去了。
                “风月宝鉴”,架火来烧。正是《红楼梦》一书也。
                作者竟也清楚的知道,此书不能为当时时世所容,必遭火焚之灾。妙哉!!
                细想古往今来,有比此书更传奇的吗?不只是书中内容玄幻,就是本书会遭到怎样的待遇,也被作者以一双透视古今的慧眼,看的一清二楚。却也先说出此书的妙用:专治邪思妄动之症,有济世保生之功。所以带他到世上,单与那些聪明杰俊、风雅王孙等看照。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
                可惜红楼问世几百年了,有几人能照看到他的背面。。。为如此卓越杰出的红楼作者叹息!


                13楼2015-04-09 17:26
                回复
                  尤三姐的五年


                  14楼2015-04-09 17:27
                  回复
                    贾珍等人请柳湘莲串戏,还要酒盖了脸。可知请人串戏,比请打十番的要难的多。能和柳湘莲串戏的,应该也都是身份差不多的人品地位
                    五年前的尤二姐的老娘家是一种败落的景象吗?明显不是。五年后的尤老娘家怎么就败落到如此不堪,需要靠贾珍的接济过活。
                    书中贾蓉在贾蓉尤二姐的时候,是怎样说的:“这都无妨。我二姨三姨儿都不是我老爷养的,原是我老娘带了来的。听见说,我老娘在那一家时,就把我二姨许给皇粮庄头张家,指腹为婚。后来张家遭了官司败落了,我老娘又自那家嫁了出来,如今数十年,两家音信不通。”
                    这里贾蓉说到尤二姐尤三姐跟着尤老娘嫁入尤家已经数十年了,数十年,应该就是十年左右。。因为二姐三姐的年龄在那儿摆着呢,不可能有二十年,只能是一个十年,尤老娘的娘家应该不穷,做寿请的串客。
                    十年前皇粮庄头张家遭官司败落了,尤老娘自那家嫁了出来。五年前尤二姐尤三姐在老娘家做寿时见到串戏的柳湘莲,然后尤三姐就看上了柳湘莲。
                    五年后,尤三姐提出嫁柳湘莲。
                    为什么总是意五年为一时间段,五年只是一个时间上的转折点,还是一劫?五年前发生过什么事?


                    16楼2015-04-10 19:53
                    回复
                      按照书中五年一变的规律,似乎就预示着三年一警示(香菱、黛玉、妙玉三岁遇和尚),五年一变幻(似乎就是五年一劫的意思)。
                      道人说道:“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环境销号。”
                      三劫,也就是三五一十五。
                      刘姥姥说:“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的了。”
                      五五,三五,都是书中最常见的计数计量单位。。。似乎和三劫,三五一十五脱不了关系。
                      黛玉别父离家的五年之前,黛玉才出生,林家正是一片欣荣欢乐的景象。
                      英莲丢失前的五年,甄家正是姑苏阊门里的一代望族。
                      妙玉出家之前,家里也曾是官宦之家。
                      尤二姐尤三姐的老娘没有再嫁之前,其夫能与皇粮庄头张家指腹为婚,应当也是不算十分富贵,但也是日子很过得去的人家。至少是中等殷实人家。关于皇粮庄头张家,书中没有明文描写;但书中对于宁国府中的祭祀中,笔墨很多的描写了黑山村的乌庄头,也就是乌进孝的进孝情况。
                      黑山村,乌庄头,乌进孝,一看就是黑心之人,看不到一点明处。介绍的是宁国府的田庄情况。
                      贾珍皱眉道:“我算定了你至少也有五千两银子来,这够做什么的!如今你们一共只剩了八九个庄子,今年倒有两处报了旱涝,你们又打擂台,真真是又教别过年了。”
                      荣国府的田庄,比宁国府的更甚,乌进孝道:“爷的地方还算好呢!我兄弟离我那里只一百多里,谁知竟大差了。他现管着那府里八处庄地,比爷这边多着几倍,今年也只这些东西,不过多二三千两银子,也是有饥荒打呢。”
                      贾府的田庄地头已经出现了很大的旱涝灾情。田庄看似如同闲笔,却是关系到贾家一族后代子孙的大事。
                      秦可卿死时托梦,就是为了“能于荣时筹划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为了常保永全。提到两件事:祖茔虽四时祭祀,但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谋划之细,可谓用心良苦。可卿说“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应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
                      看似简单,却是败落之后的退步。事关贾府一族的命运。贾家田庄的遭灾,在第一回甄士隐的遭灾后作了影射性的描写:甄家被烧成一片瓦砾场,只有他夫妇并几个家人的性命不曾伤了。急的士隐惟跌足长叹而已,只得与妻子商议,且到田庄上去安身。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田夺地,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巢捕,难以安身。士隐只得将田庄都折变了,携了妻子与两个丫鬟投他岳丈家去。
                      他岳丈名唤封肃,本贯大如州人氏。虽是务农,家中却还殷实。.....今见女婿这等狼狈而来,心中便有些不乐。幸而士隐还有折变田地的银子未曾用完,拿出来托他随分就价薄置些须房地,为后日衣食之计。那封肃便半哄半赚,些须与他些薄田朽屋。......士隐乃读书之人,不惯生理稼穑等事,勉强支持了一二年,越觉穷了下去。(刘姥姥家的王成狗儿也许就是这样的经历,尤二姐本来的家也该是如此,或者说后来的甄宝玉家、贾宝玉家也都是如此的经历吧。)
                      皇粮庄头,不过是宁国府田庄黑山村乌进孝的翻版,当然要比宁国府的产业要大的多。因为是皇粮庄头,天下都是皇家的天下,土地自然也都是皇家的土地。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皇粮庄头的权限,不见得比贾府中的小。老贾母批谎时说:“别说他那书上那些仕宦书礼大家,如今眼下真的,拿我们这中等人家说起,也没有这样的事,别说是那些大家子。”贾母自认是富贵中的中等人家。
                      而关于家塾事,不知探春理家时,第一项措施就是关于家学里银子的“蠲免”,真不知有益还是有害。
                      媳妇回说:“家学里支环爷和兰哥儿的一年公费。”探春问:“环爷和兰哥儿家学里这一年的银子,是做那一项用的?”那媳妇便回说:“一年学里吃点心或者买纸笔的,每位有八两银子的使用。”探春道:“凡爷们的使用,都是各屋里领了月钱的。环哥的是姨娘领二两,宝玉的是老太太屋里袭人领二两,兰哥儿的是大奶奶屋里领。怎么学里每人又多这八两?原来上学去的是为了这八两银子!从今儿起,把这一项蠲了。平儿,回去告诉你奶奶,我的话,把这一条务必免了。”平儿笑道:“早就该免。旧年奶奶原说要免的,因年下忙,就忘了。”探春的理财第一步,就是教育费用的剪裁。真的不知,是好还是不好。
                      第一步蠲免的就是家塾里的教育费用支出。直接说就是减少了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


                      17楼2015-04-15 17:15
                      回复
                        从秦可卿的托梦,说到祭祀和家塾两件,书中的乌进孝进贡给宁国府祭祀是一件,探春理家时蠲免了一项家学中的公费支出是一件。看似很简单的文字,断绝的是贾府败落后的退路。
                        这里的评论,是离三五的话题远了些,离三劫的话题近了些。内忧外患


                        18楼2015-04-15 17:26
                        回复
                          第一回炎夏,甄士隐梦见一僧一道时,甄英莲小姐三岁。梦中甄士隐一个俗人加一僧一道,刚好三人。提到三劫后,北邙山会齐同往太虚幻境销号。
                          (销号在尤三姐的故事中,就是死后魂魄前往太虚幻境修注案中所有一干情鬼,再次说明是情鬼,非神仙。第一回僧道口中的“多少风流冤家”,,“一干风流孽鬼”。)
                          甄士隐抱着女儿痴想时,贾雨村走来。邀入书房,方谈得三五句话,忽家人飞报:“严老爷来拜。”
                          方谈得“三五”句话。
                          中秋佳节,士隐邀雨村小酌。雨村一首诗作:对月抒怀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暗藏一个数字,几。时值中秋佳节正十五,圆月当头。三几一十五。说团圆。
                          后面直接给出答案: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户仰头看。
                          这里隐有深意。附在或者说重点影射元春上元夜省亲。主题团圆,实则暗指了一种不为人知的原因。


                          19楼2015-04-15 18:00
                          回复
                            这里不说。文章太大。
                            甄士隐,八月十五邀雨村同饮,很迅速的送雨村一封白银五十两并两套冬衣。提出十九日可买舟西上。(十九暗合了香菱的占花名点数。)
                            结果是天交三更,二人方散。
                            十五日夜十六日凌晨五鼓(更鼓时间一致)雨村就起身进京去了。
                            甄士隐意欲再写两封荐书给雨村,给雨村找个仕宦之家作为寄足之地。可惜雨村功名利禄心急切,不知是甄士隐的失误还是贾雨村的错失良机,所以贾雨村在官场没有立足之地,纵然十分得意,得了官职不上一年被参革职。这里提到雨村的贪酷之弊,就是“仗能才,贪钱财”之厉害。由此可以看出,雨村当日得甄士隐赠银时,急切离开,是因为什么了。。。
                            甄士隐对贾雨村的帮助,似乎转换了两人之间的命运。“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神仙一流人品的也是乡宦望族的甄士隐,迅速走向了家世的衰败。
                            生于末世的只剩得一人一口的贾雨村,十分得意的走向了仕宦生涯。
                            好了歌中的那句“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也就是贾府倾倒和贾雨村的最后结局。
                            甄家祸不单行,元宵佳节,失了英莲。说的是正月十五,和上元节是同一天。
                            三月十五,葫芦庙炸供失火,殃及甄家。书中说是大抵也因劫数,在劫难逃。一条街被烧成火焰山。甄家成了瓦砾场。从此曾为一地名门望族的甄家一路败落下去。“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从八月十五,接着正月十五,最后三月十五,,数来就是人间三节,甄家三劫。


                            20楼2015-04-15 18:31
                            回复
                              后排围观~~~


                              IP属地:四川29楼2015-04-18 17:4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