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其实,清明节这天也是寒食节,后来清明时节也有了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其实,相传寒食节吃寒食和晋文公有关。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儿子重耳晋文公流亡期间,跟他一同出奔的臣子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晋文公得知后放火焚山,本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
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之推绵山焚身”的故事。
当然,“寒食”食品种类也很丰富,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
那么清明节全国各地在“吃”这个方面,都有什么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