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08年,当一些人在议论中国出口总额将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时,美国《新闻周刊》却发表了一篇题为“众厂之厂”的文章。文章称,德国制造之所以称霸全球,在于德国人能把普通的金属敲打成震惊世界的科技奇迹。为了探寻德国制造的奥秘,《环球时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德国著名经济学家赫尔曼•西蒙教授。
“世界工厂”的制造者
环球时报:西蒙教授,美国《新闻周刊》前不久发表了一篇讲述“德国制造业称冠全球的秘密”的文章。该文引用您的话说“中国或许是世界工厂,但德国公司是世界工厂的制造者”。您能否谈一下德国是如何制造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
西蒙:实际上,我想说的是,德国和中国正成为全球化的两大赢家。正如《新闻周刊》提出的,德国的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看来会损害德国经济的国家———那些拥有廉价劳动力的新兴国家。其中,也包括“世界工厂”中国。
目前,德国每年约有200家企业进入中国。在中国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区投资的德国企业约有4500家,员工总数达20万人。其中大多数企业从事汽车制造和机械制造。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购买汽车、机械设备的数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比如中国国内需求庞大,购买了大量德国汽车产品,其工厂还购买了大量德国高科技重型机械。即使中国在世界各地的项目,也用了不少德国机械。德国制造为其他发达国家提供了一种发展模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回归传统制造业经济的模式,而不是中国的“世界工厂”或美国的信息产业。这不但没有削弱德国经济,反而给德国经济增添了动力。借助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德国在2003年后,5年稳居出口冠军的宝座。
环球时报:2003年,德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机械出口国。美国媒体在研究德国制造业神话时,谈到了一种联合收割机,它由激光和卫星导航,能测出每平方米的产量,以调节下个季节所用的种子和化肥的数量,它每小时还能收60吨粮食。因此,尽管每台40万欧元的价格比同类顶级收割机高1/3,但其订单已排到了2009年。请问,类似的高端产品,德国制造在哪些方面超过了美国制造?
西蒙:美国曾是世界最强大的制造业中心,从刮胡刀、洗碗机,到化工、钢铁,到汽车、飞机,几乎所有机器加工制成品无不带有“美国制造”的标签,这一趋势延续了大半个世纪。如今,德国制造在重型机械、新能源和高端制造等领域,已领先美国。比如,医学技术、自动化设备、汽车技术等。
如果查看最近几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我们会看到,德国企业上榜的数量比美国、日本少很多,甚至比不过英法。这说明,德国大企业在全球并不占太大优势。而德国的中小企业规模较10年前扩大了2.5倍;市场占有率较最大的竞争对手高出2.5倍;创造了100万个就业机会。现在,有近1200个中小企业的排头兵都已成为世界市场上的顶尖品牌。这也是美国制造无法比的。像生产卷烟机器的豪尼公司拥有全球市场90%以上的份额。
在20世纪90年代IT浪潮中受益的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因为软件价格的下降而丧失了发展的劲头。德国制造业因坚守传统制造业而受益。
高科技+完善服务
环球时报:曾有人预言中国是德国制造业的“终结者”,但事实恰恰相反,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为德国制造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速成长的市场。甚至在一些中国产品称霸世界的领域,如门锁,德国产品居然也能打入中国市场,请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中国产品输在了哪个环节上?
西蒙:没错,低成本可以为中国制造业带来优势。在我看来,要保持住自己的优势,中国企业还得提高自己的质量———有超群的产品质量。当然,质量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它还包括服务。对于服务密集型的产品,提供全方位的较好服务是不可或缺的。从长远来看,中国制造不能仅仅依赖模仿,他们必须成为创新者,并对市场进行正确的定位。
“世界工厂”的制造者
环球时报:西蒙教授,美国《新闻周刊》前不久发表了一篇讲述“德国制造业称冠全球的秘密”的文章。该文引用您的话说“中国或许是世界工厂,但德国公司是世界工厂的制造者”。您能否谈一下德国是如何制造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
西蒙:实际上,我想说的是,德国和中国正成为全球化的两大赢家。正如《新闻周刊》提出的,德国的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界看来会损害德国经济的国家———那些拥有廉价劳动力的新兴国家。其中,也包括“世界工厂”中国。
目前,德国每年约有200家企业进入中国。在中国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区投资的德国企业约有4500家,员工总数达20万人。其中大多数企业从事汽车制造和机械制造。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购买汽车、机械设备的数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比如中国国内需求庞大,购买了大量德国汽车产品,其工厂还购买了大量德国高科技重型机械。即使中国在世界各地的项目,也用了不少德国机械。德国制造为其他发达国家提供了一种发展模式。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回归传统制造业经济的模式,而不是中国的“世界工厂”或美国的信息产业。这不但没有削弱德国经济,反而给德国经济增添了动力。借助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长,德国在2003年后,5年稳居出口冠军的宝座。
环球时报:2003年,德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机械出口国。美国媒体在研究德国制造业神话时,谈到了一种联合收割机,它由激光和卫星导航,能测出每平方米的产量,以调节下个季节所用的种子和化肥的数量,它每小时还能收60吨粮食。因此,尽管每台40万欧元的价格比同类顶级收割机高1/3,但其订单已排到了2009年。请问,类似的高端产品,德国制造在哪些方面超过了美国制造?
西蒙:美国曾是世界最强大的制造业中心,从刮胡刀、洗碗机,到化工、钢铁,到汽车、飞机,几乎所有机器加工制成品无不带有“美国制造”的标签,这一趋势延续了大半个世纪。如今,德国制造在重型机械、新能源和高端制造等领域,已领先美国。比如,医学技术、自动化设备、汽车技术等。
如果查看最近几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我们会看到,德国企业上榜的数量比美国、日本少很多,甚至比不过英法。这说明,德国大企业在全球并不占太大优势。而德国的中小企业规模较10年前扩大了2.5倍;市场占有率较最大的竞争对手高出2.5倍;创造了100万个就业机会。现在,有近1200个中小企业的排头兵都已成为世界市场上的顶尖品牌。这也是美国制造无法比的。像生产卷烟机器的豪尼公司拥有全球市场90%以上的份额。
在20世纪90年代IT浪潮中受益的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因为软件价格的下降而丧失了发展的劲头。德国制造业因坚守传统制造业而受益。
高科技+完善服务
环球时报:曾有人预言中国是德国制造业的“终结者”,但事实恰恰相反,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为德国制造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速成长的市场。甚至在一些中国产品称霸世界的领域,如门锁,德国产品居然也能打入中国市场,请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中国产品输在了哪个环节上?
西蒙:没错,低成本可以为中国制造业带来优势。在我看来,要保持住自己的优势,中国企业还得提高自己的质量———有超群的产品质量。当然,质量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它还包括服务。对于服务密集型的产品,提供全方位的较好服务是不可或缺的。从长远来看,中国制造不能仅仅依赖模仿,他们必须成为创新者,并对市场进行正确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