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台人生吧 关注:3贴子:785
  • 10回复贴,共1

【转帖】马未都精彩博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们为什么读书?书是什么? 

书的本义是书写,记载。我们祖先用象形文字记录文明。 
由于图像的记录过于困难,先人们开始创造文字,把具象内容抽象化,加之书写,记载于龟甲、竹简、木牍之上。书由此诞生。 

文明进程中,书帮助我们一次次地总结经验,复制文明。当生存规律找到时,经验变成了知识,纪录于书中,惠及后人,恩泽万世。 

我们读古书,常常困难重重,障碍多多。 
这不是古人笨拙,而是今人无知。 
历史的长河中,文明在筛选中淘汰,多数消亡,少数滞留; 
这滞留下的包括抽象符号组成的书。 
后人的任务是将书再度翻译,重现历史真实,审视文明。 

人类有着几百万年的历史,为什么有了文字以后进步飞快?我们民族文字记载的历史不过区区五千年,可今天已能上天入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连我们自己都觉不可思议。 

有了文字之后,人类的阅读必须在大脑中再现记载事实;文字不是图像,充分留有想像空间,而想像是文明进步的首要条件。图像不需要想像,忠实客观再现即可;所以读图会使人类头脑萎缩。这就是我们要读书的根本原因。 

据说人类开始进入读图时代。这是非常可怕的行为,会让人类进步的脚步就此终止,甚至倒退。人类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自身看不见自身的困境,如同我们自生到死,从哪一天开始走下坡路的,谁也不知。 

2008.5.3 


1楼2008-05-06 14:10回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问题。我们年轻时读书的障碍是买不起书,借着读。所以有人总结说,买的书不一定读,但借的书一定读。而今天的年轻人读书障碍是网络教育在前,快餐文化;读书这类苦不苦甜不甜的差事少有人问津。我就不只一次听到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说我家不买书,凡事上网都能解决。 

    从感情上讲,我不愿承认书籍会消亡。曾经给我们精神带来最多快乐的载体消亡时对我们这代人是个伤害。成语中有“学富五车”、“汗牛充栋”,说的都是古代的简牍。今天全世界学问最大的那个人,脑子里绝装不下1个G的知识,还保不齐得出错。 

    我在不同场合讲过读书的重要性,实际上仔细一想。所谓读书,不过是汲取营养。如这个营养能通过网络给你,而你又习惯这种汲取营养的方式,那就与读书本质上区别不大。 

    问题是,目前的网络很坏,随时有不应该看的东西诱惑你,干扰你。你点开网络,试图找你想看的知识时,路径上一伙又一伙的知识强盗打劫,常常把你带到其它不健康或没用的地方闲逛,毫无意义地把时光消磨掉。 

    而书不具备此项功能,这在商业上可能是个失败,但在事业上会是个成功。尤其当你在一人独处时,手捧一本心爱的书,所获得的乐趣无法用语言描绘。 

    因此,在目前人类获取知识生存的范畴中,我认为应先读书,少去网络闲逛;等将来网络规范后再去也不迟。 

    2008.5.1


    3楼2008-05-06 14:12
    回复
      学会做事。 

      形象的表述是做事要有条理性。简单的比喻,把壶里的水倒进杯中,不能洒得哪儿都是,这就是条理性。条理性需要训练,没有人天生就会。 

      你走向社会,条理性的问题日趋复杂,几乎处处设障。为什么西方人总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校期间不断的实践;实际上这是条理性的早期锻炼,好处多多。我见过很多自以为是的刚刚步入社会的人,趾高气扬,以为手中的文凭是一把万能钥匙,想打开哪把锁就打开哪把锁。 

      其实,社会的构造有时还真像一把锁,但不是随便一把钥匙就可以打开的,开锁的前提是,钥匙齿的凸凹必须与锁孔内的凸凹反向,填平了弹子才能开启。现实问题一定是锁的设计在前,而钥匙的设计在后,你不调整自己,就甭想打开这把锁。 

      所以,大部分刚刚走向社会的莘莘学子都遇上同样的问题,不太适应。聪明者会调整自己,愚蠢者一定怨天忧人。千万不要以为知识掌握的多寡与做事的成败有必然联系,如果知识在使用时不对口,还不如没知识容易成功。 

      学会做事,首先要多思考。做事之前好好想想,再加上一个认真的态度,事情就容易成功。砌一块砖容易,盖一座大厦难,难就难在条理性的实施上。弄懂这个道理,会事半功倍。 

      2008.4.27


      5楼2008-05-06 14:14
      回复
        下午正在会议室开会,地震了。先是感到有点儿莫名其妙地晕,后朋友来电话,说他们身居二十层办公,人已作鸟兽散,都惜命地跑到楼下去了。我再回头一看,大厅里的吊灯摇来摆去,如风刮一般,并不显得那么险恶。

        我是经历过多次地震的人,近几十年著名的地震差不多都让我赶上了,邢台地震、海城地震、唐山地震、喀什地震,每次地震都有故事,都让我知道了人生的不易。所以我对地震感觉迟钝,看小脸煞白的年轻人,深知人生的历练多么重要。

        随后电话频繁,会议基本处在半开不开状态,讨论中夹杂地震话题,我当笑话般地给年轻人讲了唐山大地震时我的亲历,他们笑得前仰后合;让我看来,久远的苦难可能也会变成喜剧,由此可见人类的消化能力。

        我小时候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人定胜天”。我们去农村也是本着这种朴素的蛮干想法,觉得人是万物之灵,定能胜天。先是抗旱,后是防涝,都是些拼命的事;讲究人与物共存亡,一点儿不珍惜生命。这种思想影响了至少两代人,以至我们这代人年轻的时候听到谁为了什么而死从不惊讶。

        今天,我们渐渐知道了人定胜天的局限,这个局限有两个坐标,一个是时间,一个是空间。在时间面前,我们的胜利是短暂的一瞬;在空间面前,我们的胜利是渺小的一点。知道这些,就感叹天之伟大,人的愿望可笑。

         2008.5.12


        7楼2008-05-12 23:27
        回复
          新闻每天都在更新报道,有多少人被救出。我们眼巴巴地期盼所有废墟下的生命都能得以获救,但按专家说法,地震后的头72小时至关重要,这个时间一过,救援生命就会变得更难。

          但我们看见仍有生命在顽强抗争,看见大限时间已过的生命奇迹。一个叫乐刘会的女孩,在废墟下埋了三天,当救援人员发现她时,她的镇定,让人感动。她说:知道一定会有人把我救出去!别着急,我能坚持。她嘱咐救险人员,你们也要注意安全。在那样生死攸关的困境中,她居然微笑着说:别让我妈妈知道。

          我不记得何时还曾见过这样摄人心魄的微笑,这微笑包含了她对生的向往,对死的蔑视。在这种坚定的信念下,乐刘会在双腿压断的情况下,76小时获救。

          棉竹市汉旺镇东汽中学高二学生曹健强也是在76小时后获救的。随后的奇迹不仅仅是他被救出,而是他在被救后冲着在场所有的人挥了挥手,送去微笑。他说:活着真好!

          我正在写此文时,新闻报道:80小时后,又救出一个男孩,男孩说出的第一句话是:我要喝可乐。救援人员马上说:给你去拿!男孩追上一句:要冰镇的!如此乐观的语言,振聋发聩。

          我的人生信条中有“坚强”二字,我一直认为,人的一生再顺利,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坎坷,但地震突至,瓦砾下生命如何坚强,乐刘会、曹健强为我们作了诠释。我们民族血液中流淌一种带有韧性的血,绵延不断。

          祝福乐刘会、曹健强们,你们的坚强,让我变得软弱,
          让我面对你们,面对灾区,热泪盈眶。

          2008.5.16晚


          8楼2008-05-16 22:08
          回复
            人类文明的肇始之初,信息的即时传达靠声音,由单一鸣叫最终发展为千姿百媚的语言。信息的记录靠符号,逐渐发展为我们熟知和不熟知的文字。文字的书写规律形成法则后,被后人称之为书法。

            中国人的书法形成颇有意思,先是甲骨文,由锐器所刻,以此看来,属硬笔书法;但后来,中国人开始用软笔写字,练就了一身好工夫。我们今天能看到的秦汉书简,书法优美,记录明确,可以感受文字跨越两千年时空的魅力。

            可问题是中国人为何使用软笔书写?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古人墨守成规,将汉字的书法演绎成艺术,真草隶篆,无一不闪耀文字在某一历史时刻的光辉。仔细想想,中国字的书法只有在毛笔下才能摇曳多姿。

            那古人仅是因为美才坚持使用毛笔吗?在信息传达中,有两个致命问题要解决:一是速度,二是容量。今天的电脑极好地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但古代,书写速度是决定书法演变的,篆、隶、楷、草,一步一个脚印,完成书法速度的革命;容量在丝绸纸张发明之后,才使蝇头小楷写成“夹带”,夹进考场作弊。

            西风东渐,钢笔走进中国人的视野仅百多年的事情。上一代人年轻时还基本用毛笔呢,我母亲年轻时就能写一笔小楷。看看近代史文人的手稿,大都用毛笔完成。软笔到硬笔也就一百年的时间,这历史的一瞬已使书法天翻地覆;电脑的杀入,遏制了书法前进的速度,我们如不给予关注,书法艺术可能就此刹车。

            2008.5.31


            9楼2008-05-31 20:10
            回复
              窗外的雨慢中带急,在持久地敲打着玻璃。已是深夜了,我站在窗前,欣赏着夜雨。无雷无风,所以雨不像夏天的雨,均匀而有耐心,显得成熟,象一场秋雨。

              一年有四季,春雨秋风,夏暑冬寒,跟人的一生何其相似。春雨不如秋风饱满,夏暑不如冬寒冷静。我们的一生,也要经过四季,但可惜不能周而复始。这一点,我们不如自然。

              所以我们不能走错啊!没有重来的机会。自然不去积累经验,无须传授,该发生的一定发生,该承受一定承受;而我们,要积累,要总结,要让这些变成一种可传授的经验,让下一代人帮助我们重新再来。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长,就是我们有可依赖的前人留下的经验。

              这个经验就是多个个体的经历、阅历的总和,这个总和才构成了我们所认知的人文世界。人文在自然面前非常渺小,我们改造自然的每一步,站在自然角度观察,都显得幼稚可笑。人类就是在这可笑的进化过程中,学习,总结;再学习,再总结;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人类实际上在一直享受进化过程中的乐趣,我们没有目标,不知最终会发展成为什么样子。今天我们的生活,不要说汉唐,连明清都无法想像。我今天路过北京一座清代教堂时,忽然设想三百年前的北京人如果复活,会怎样适应我们今天的社会。

              2008.6.18


              12楼2008-12-27 15:26
              回复
                我身边常有朋友说起幸福就一脑袋糨糊。幸福比较抽象,不具体,尤其无法科学表述;最科学的表述是这两年创造了一个蒙人的说法:幸福指数。让我看,这纯粹是个伪科学。

                “指数”辞典解释为:“某一经济现象在某时期内的数值和同一现象在另一个作为比较标准的时期内的数值的比数。指数表明经济现象变动的程度。”啰嗦吧,不啰嗦就不是科学了。大白话解释应为:“指数就是某个经济现象在相同时期的数值变化。”显然幸福不是经济现象,楞拿指数去套,也就蒙蒙老百姓。

                那我们怎样衡量幸福呢?首先要了解苦难。今天的儿童不认为吃饱是个幸福,是因为他们没有挨饿的历史,这种饥饿感不是饭前的饥饿,而是饭后的饥饿感。当长久的体内亏空向使大脑不停地发送此信号时,你才会知道饱餐一顿即是幸福。

                其次要懂得幸福。幸福是内心的感受,不强调别人认同,有时个人幸福极为简单,一个越洋哼哼叽叽的电话,一个飞来的暧昧眼神,都能让你欣喜若狂,自己感到了就是幸福;眼睛里看见别人的幸福却不一定是真的幸福。

                三是要降低幸福标准。幸福随时来随时去,老等不来的应该不是幸福。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穷人容易感到幸福,而富人不太容易感到,原因是富人自觉不自觉地提高了幸福的标准。

                以上三点是获得幸福的法宝,手握法宝,天天都会拥有世俗的幸福。幸福是人类独有的感受,并不完美,这一点尤为关键。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我们非常幸运地活在人类史上最幸福的时刻,之前之后都不会再拥有这幸运时光。

                2008.8.29


                13楼2008-12-27 17:04
                回复
                  我们一直在依赖着我们深厚悠久的农耕文化生存,几千年来绵延不断。我们有先哲,有经典,每位先哲都是泰山,令后人高山仰止;每部经典都是北斗,指明了人生方向,让我们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不至于茫然……
                  所以我们老在说文化。尽管我们曾一度彷徨,深深地伤害了我们的文化,但今天我们终于觉醒,深知文化不仅给我们民族带来了财富,还带来了快乐,让每一个人的人生丰富多彩,享受今生今世的世俗乐趣。
                  孔子、老子、庄子……诸子百家奠定了中华文化的理论基础,为的是让百姓们在世俗的生活中寻求快乐,不是让百姓都成为哲学家,去过度思考生命的意义。一个个体生命的意义与整体生命的意义差距甚大,因此我们就不要求每个百姓象先哲一样地思考,不要求每个百姓熟读经典,行为和语言都散发着哲学的光芒。
                  这样说,文化的魅力在于广度,不在于深度。一个民族的文化如果仅仅在少数人的思想里,纵有多深也是枉然;民族文化思想如果普及至乡间田舍,贩夫走卒,才能显现出这个文化的能量。
                  用各种方式传播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人,都是功不可没的传播者。只有这种有效的传播,才能让我们民族的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绝。我们万不可在对先哲经典仰慕之时,蔑视身边的浅斟低吟,平易小唱。深度出自广度,水最深的地方一定在大海中,不会在江河湖泊之中。庄子故曰: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
                  2009.1.12


                  14楼2009-01-16 14:44
                  回复
                    我们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是对物的判断。比如买双鞋结实与否啊,去个餐馆好不好吃啊;再大一些就是这支股票该不该买,该不该抛,买个房子质量如何等等。总之我们一天到晚都会遇到这些问题,头疼得很,所以就出现了品牌,继而成就了名牌,人们只好在大牌之下花些冤枉钱。
                    更头疼的问题是对人的判断。人受环境制约,想法三天两头地变,忽而宽容,忽而小气,给对方的选择造成了许多麻烦,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信任。我信任谁?
                    俗话说,人心隔肚皮,意思是说谁也看不清别人的心中所想。你要相信一个人就需要长久的观察或接触,凭借对社会的总体看法最终下一个结论。经验多者,胜算多些,经验少者,就要看个人的运气了。
                    当我们内心想法真实的时候,生怕别人不信任,只好说“我说的都是真的”,可骗子们也会说这句;当我们想信任对方的时候,又生怕被假象蒙蔽,总是犹犹豫豫的,久而久之,这就成了社会的结症,瘀结而打不开。
                    信任在人类交往的历史上弥足珍贵。因为人是群居动物,相互信任才能立足生存;但人又头脑特发达,受后天影响过多,改变初衷几乎是每个人的一般行为,所以相互取得信任很难;人类因此发明了制度,用制度补充,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这本是一个悲哀,但正是文明进化的代价。
                    我的问题是,在如此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如何判断,如何真正信任他人或又使他人信任呢?
                    2009.6.19


                    15楼2009-06-20 18:30
                    回复
                      历史的真相
                      我们一直试图知道历史的真相,但不幸的是历史总是笼罩一团迷雾,让我们无法全部看清。客观的说,我们知道的历史不会超过百分之五,尽管我们曾想全部记录下我们自己走过的历史。
                      我们发明了文字,帮我们把具象的生活抽象地记录,希望让后人通过它再形象地再现。可惜文字有一种魔力,依附在人们的大脑中,再现时可能变成另一幅天地。
                      文字的记录中必须掺杂记录者的倾向,让原有的事物不再客观。所以梁启超说,二十四史不过是一部皇帝的家史。可见记录历史的局限性。我们对前人留下一切文字都保留极强的好奇心,想窥入当时人的心灵,可惜当时人并不这么想,他们一定要掩盖内心,迷惑后人。史书被后世改动、粉饰、是常有的事情。
                      所以我们一直强调证据,用证据证明我们曾有的文化。好在我们的先人喜埋善挖,将许多证据埋进挖出,成为人类文化史的悲喜大戏。
                      今天,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内藏有这样那样的文物,几百年几千年乃至几万年,一步一个脚印,留下了人类文明的坐标,让我们知道何时达到怎样的高度,何地曾有什么事情发生;文明的比较让我们知道自己所处的时代不过是历史坐标中的一点,没有什么可以引以为豪。
                      因此,我们应该有敬畏。面对过去的历史,知道自己无知,知道自己渺小,知道自己柔弱,知道自己终将成为历史,别无选择。这样说,我们连自己的历史都不知道,还怎么知道历史的真相。
                      历史永远没有真相,只留下一个个道理。历史不给任何人这样简单有利的机会,
                      它只让你去把握道理,懂得道理,高明者自然就会阐述历史的这番或那番道理。


                      16楼2010-02-19 15: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