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人吧 关注:2,826贴子:36,854

华夏先民是构成印第安人的族群之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印第安人是中国商代后裔。关于美洲印第安人是中国移民之说已传闻上千年,直至清代末年始引起官方注意。1910年,摄政王载丰听到传闻后派欧阳庚(曾任清政府驻墨西哥特使)处理1908年墨西哥革命杀华侨311人案件,并命他调查墨西哥华人中有无东迁的痕迹。欧到墨西哥不久,居住在中华华州(今译为奇瓦瓦州)的印第安人殷福布族(INFUBU)百余人到清驻墨西哥使馆请愿说:“墨西哥革命时杀死印地安人750人,这些印第安人都是中国血统,殷人后裔,叫殷福布族,是3000年前从天国经天之浮桥岛到这里的,请求清政府保护索赔。”可摄政王已不关心此事了,却批复:“印第安殷福布族自称为中国人,于法无据……传闻难作3000年前之历史。”即不了了之,但至今台湾挡案馆保管处与欧之子欧阳可都存有多份史料。1922年欧阳庚任中华民国驻智利第一任公使时,见馆后有三亩涕竹深感奇怪,因为涕竹在福建、广东较多。载去二节剖为两半即可为舟,甲骨文中的“舟”字,便是涕竹舟的样子。“涕竹笋是印第安人的祖传外伤药,HOSI王3000年前不知从什么地方带来的。现在印加的医师用涕竹笋治外伤,用针灸治内科百病。欧阳庚听后很兴奋,因为《神异经》就写有涕竹笋治外伤之中药偏方,1863年名叫布·德·布尔的学者就在西班牙马德里皇家历史学院档案馆,发现300年前兰达主教所记载的许多玛雅人的传说。


1楼2015-04-23 14:04回复
    。《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曰简狄,有女戍氏之女,为帝喾次妃。”《淮南子·地形》:“有女戍在不周之北,长女简翟,少女建疵。”有女戍,不周在山西南部。甲骨文"喾"字作猴形,暗示帝喾实为夸父族。玉圭铭文说帝喾为神农后裔,补证了这一点。中国史书对此从无记述。契封于商,在漳河流域。考古发现证明漳河流域确实是先商的生活区域。《诗经·长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学者认为“海外”是辽西。但《山海经。大荒经》记王亥,地在美洲。由于La Venta出土了殷人祖先牌位,《诗经》,《山海经》等书的类似记载有了文物证据。按《史记》记载和王国维先生考订,从契到汤的世系为: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王亥)--微(上甲)--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主癸--汤。相土在中美洲有突出成就,王亥则从美洲返回故土,与有易争,被杀,其子上甲为父报仇。在殷人祭典中,王亥拥有作祟时王,影响收成,保佑征战胜利等神威,对他的祭祀很隆重。他既是“高祖”,又是“王”,他的名字从隹从亥,表明商族人对他的崇敬,加上了图腾像。


    3楼2015-04-23 14:06
    回复
      韩国人说印度安人是他们的后裔。


      4楼2015-04-23 14:07
      回复
        但是,他们来到了中美洲,在这里会盟。如果会盟是事实,那么对于目的地是明确的,“舟”字表达了他们对劫后余生的感恩,就和许多民族对葫芦--昆仑的感情相似。夏商周断代工程认武王伐纣在西元前1046年1月20日,江晓原先生求得克商日为西元前1044年1月9日更可靠。考古也证实,武王伐纣在西元前1040年代是可信的,殷人东渡应在西元前1044年年初,到达中美洲已是下一个冬天。《侯喜王歌》有“天国再建冬复春”,表明他们是在冬天到达美洲的。《汉书》说“船行一年可至也”在商末是同样能实现的。其实,现在能够证明印地安人是商人后裔的证据越来越多,出土的陶片,雕塑还有龙的图腾。玛雅人心目中的天国是在西北方,方向感很精确。重要的依据是人种、考古、口头文学、文化、玛雅文字,不是语言。缺少语言方面的证据,可能有多种原因。首先,似乎没有语言学者认真比较过今天的印第安语和汉语。这样怎么可能有证据呢?其次,殷人可能并不是一个同质体,晚期的殷人才逐渐融合成一个民族,而东迁的殷人可能在融合未完成之前迁徙走的。后一点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是这样,对汉语言起源的研究将会产生极大的冲击,我们的语言史可能要改写了。


        6楼2015-04-23 14:08
        回复
          至于“天之浮桥岛”,更是具体指明了殷人东渡美洲的航路。打开世界地图,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东海经朝鲜海峡,到日本列岛,到千岛群岛,经堪察加半岛南端,到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岛,直达阿拉斯加,在地图上,恰如连接亚洲与美洲的一条浮桥岛!其间岛与岛的相距,大都不过十几二十海里,真正是一座北太平洋上的浮桥。而在这浮桥岛南边不远处,就是著名的长年向东流动的黑潮暖流和太平洋暖流。所以殷商东渡美洲大概经这条线路的。


          8楼2015-04-23 14:09
          回复
            殷人东渡到达美洲。那么,除了现在可以见到的印第安文化与商殷文化的相同特征之外,在美洲当地土人中,也应该寻觅到有关的民间传说,类似夏洛特皇后群岛的土著人自称是十三世纪元朝水师的后代之类的掌故,也应该在美洲印第安人中听到。事实的确如此—— 研究中国古代航海史的房仲甫先生亲口向我提到一则实例: 1983年,北京大学邹衡教授赴美洲讲学。他来信说:有一次应邀参加一年一度的印第安人节日晚会。会上,邂逅了一位印第安人中学教员。这位教员亲切地对邹教授说,他的祖先是殷人。邹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不说是汉人或唐人,而单说是殷人?他回答:“我们是世代相传的。” 还有本文开始提到的,1910年,清政府派外交官欧阳庚赴墨西哥办理索赔专案一事,欧阳庚临行前,王国维,罗振玉曾托他到美洲后,设法调查“华侨中有无殷人东迁的痕迹”。查证没能进行,欧阳庚也早已故去。唯有欧阳庚亲历的这样奇遇,经由他的儿子欧阳可亮记下来,并传给了国人。殷福布人自称殷人后裔,虽“于法无据”,但世代相传的民间口碑却无由作伪。让我们再一次仔细推敲殷福布酋长对欧阳庚讲述的话: “……这些印第安人是中国血统,殷人后裔,叫殷福布族,是三千年前从天国经天之浮桥岛到这里的……” 所谓“天国”者,不只告诉我们殷福布族人来自何方,还明白地提醒我们,印第安文化中与商殷文化中都共有的祭天信仰。至于“天之浮桥岛”,更是具体指明了殷人东渡美洲的航路。打开世界地图,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东海经朝鲜海峡,到日本列岛,到千岛群岛,经堪察加半岛南端,到北太平洋的阿留申群岛,直达阿拉斯加,在地图上,恰如连接亚洲与美洲的一条浮桥岛!其间岛与岛的相距,大都不过十几二十海里,真正是一座北太平洋上的浮桥。而在这浮桥岛南边不远处,就是著名的长年向东流动的黑潮暖流和太平洋暖流。


            9楼2015-04-23 14:09
            回复
              13世纪元朝水师东征日本遭遇黑风暴后随着黑潮暖流与太平洋暖流流落到美国的夏洛特皇后岛。 是航海史学家房仲甫先生对我说起的。当时,我们共同为中国古人是否在哥仑布之前到过美洲的专题进行过一次谈话。房仲甫先生对此持肯定的意见,并且随口就说出这段掌故。他说,中国古人当然早就到过美洲。一位名叫麦基威的历史学者(维多利亚历史学会会长)写过一本书:《不列颠哥仑比亚掌故》,书中提到,不列颠哥仑比亚西岸夏洛特皇后群岛的土人,大多含有中国人的血统。这些土人,自称是十三世纪元世祖忽必烈东征日本失败,漂流至该岛的元朝水师的后代……
              应该相信,麦基威博士身为一个历史学者是不令无端凭空杜撰什么土人的传说的。这则掌故是可信的。试想,数千艘战舰的水师,被台风倾覆,侥幸存留若干随风漂流至大海的某个角落并不奇怪。夏洛特皇后群岛上土人自称是元朝水师的后代,正是十三世纪元朝攻伐日本大海战的历史余澜。倘若没有这个传说来与当年的海战相映证,反而是奇怪的。
              剩下的问题,幸存的元朝水师的船舰,为什么会漂流到夏洛特皇后岛而不是别的地方?有人的船舰漂航美洲是可能的吗?


              10楼2015-04-23 14:10
              回复
                经考证,杨教授指出了几条上古先民漂航美洲的路线:
                一条是北太平洋海流,由钱塘江附近的河姆渡起,中途经过夏威夷岛北端,而后直达墨西哥北部的瓜达卢佩岛附近。近代在夏威夷岛上出土了有段石锛和大汶口人的遗骨,证明了百越人和龙山人趁这条海流向东漂航的事实。
                另一条漂航的海流是赤道逆流。它的路线是:百越人从福建、浙江经台湾到菲律宾;另一支从广东直接到菲律宾,然后经婆罗洲北部和苏拉威西岛,趁东去的赤道逆流向东漂航,直达波利尼西亚各岛,进而远达美洲西岸。
                还有一条路线:从海外龙山文化被发现的遗址分布状况看,上古先民从山东渡过渤海,沿黄海北岸到达朝鲜半岛南端,然后借左旋环流漂航到日本北部,再穿过津轻海峡,趁黑潮和北太平洋暖流向东漂航……
                由此看来,元朝水师残部最有可能或者说是肯定趁黑潮海流这条路线漂至美洲的。
                我对黑潮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我在世界地图上查寻,脑海中不时翻腾与想像。700多年前的元朝水军,是怎么样被飓风吹送入黑潮进而漂至美洲呢?
                果然,离日本津轻海峡不远,靠近日本千岛群岛处,赫然称有“黑潮”两个大字。而与黑潮相接的是太平洋暖流……这条航路以北不远便是连接亚洲和美洲大陆的阿留申群岛,再向东便是阿拉斯加海湾。而神秘的夏洛特皇后群岛正处在这条航路的东端——位于阿拉斯加海湾东南端的北美大陆西岸!


                11楼2015-04-23 14:10
                回复
                  前些年,我曾幸会已届古稀之年的周教授。他对我说,姑且不论美洲土著人最早是从亚洲迁移美洲这一人类学家普通认定的事实,以我的经验看,中国在古人的船只不被漂到美洲是决不可能的,因为古时难测台风,只要船只被卷入黑潮海流,你想不到美洲都不可能。黑潮海流如同陆地河道,在洋面上清晰可见,流速平稳,且一路海鸥飞翔,海豹伴行,沿途多雨,说明古人航行并不愁食物和淡水。何况我们不到两个月就从横滨漂到旧金山,时间并不长……
                  应该说,海尔达尔和周传钧等人的探险实践是有说服力的,何况,当代人驾驶原始航渡工具的能力恐怕远远逊于古人。譬如海尔达尔和他的伙伴当时就是初次制造和驾驶木筏;而周传钧和他的伙伴虽然有过当渔民的经历,但驾驶那种依靠风力的普通帆船也是第一回。用周传钧的话说:“古代渔民长年漂泊海上,天天同帆船打交道,越洋过海决不是什么难事。”
                  当代人由于经验的欠缺往往低估古人的能力和智慧。就象我的那位渔员朋友提出的问题:长年累月航行,淡水会因储存过久会变馊,等等。这些在我们看来无法解决的事情,未必古人会一筹莫展。
                  以后随着我涉猎增加,得知南太平洋岛上的一些土著人有一些巧妙的办法储存淡水,获取淡水。据说毛利人在利用竹筏远途漂航时,将十几根竹子,打通竹心的关节,注入淡水,将塞口密封,然后固定在竹筏下边。这样,既携带了足够的淡水,还不占筏上的地方,不增加筏子的载重。同时,海水温度一般较恒稳,可保证淡水不变质。
                  还有另一种应急的取水办法:他们把海上随时可获得的海豹之类,用刀在肥嫩的海豹身上剜一个碗大的坑——就象在沙滩上挖一个坑,一会儿会渐渐积满水一样,要不了片刻,这海豹身上的“肉碗”里,就会积聚一些体液。虽然“来道肯定不佳,但用作救命的淡水的替代物,也还聊胜于无。”


                  14楼2015-04-23 14:12
                  回复
                    美洲土著是殷商人的后裔,这种说法像天方夜谭?
                      但近期,我省历史学专家又提出了新的佐证。虽然在学术界,“殷人东渡美洲论”尚无定论。但如今这些专家的解释,也许在若干年后能助推美洲土著之谜的揭晓。
                      再挑争议
                      美洲土著的祖先是殷商后裔
                      近期,在鹤壁淇县出席中国先秦史学会鬼谷子分会成立大会时,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高凯被问到了“殷人东渡美洲论”的问题。他表示支持这种学说,并提出了一些新“证据”。
                      外国学者研究发现,在北美沿太平洋沿岸发现的石锚和商周时期的沿海石锚的形、质相似,出土的玛雅祭坛和玉器也和中国殷商时期的玉器有着类似的文化“血统”。


                    16楼2015-04-23 14:14
                    回复
                      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认同殷人赴美洲
                        关于殷人最早到达美洲一事,海内外学者早有人进行过研究。
                        最早提出殷人东渡美洲设想的是19世纪英国翻译家梅德赫斯特。美国学者迈克尔在1968年出版的《美洲的第一个文明》中提出,奥尔梅克文明可能来自殷商。
                        国学大师罗振玉和王国维也提出殷人东渡美洲的可能性。后来郭沫若也相信殷人东渡美洲。近年美国俄克拉荷马中央州立大学教授许辉的《奥尔梅克文明的起源》和中国学者王大有等的《图说美洲图腾》进一步阐明殷人东渡美洲论的根据。
                        1993年11月28日的《新民晚报》刊载《美洲印第安人祖籍在中国》一文,介绍了美国道格拉·华莱士教授的研究成果,华莱士认为现在的印第安人部分DNA与亚洲人是相同的。
                        1992年2月,王大有、宋宝中、王双在《华声报》撰文提出,今天居住在美洲的土著人是3000年前越海东渡的殷商后裔。
                        文章公布了考古学家在今天墨西哥中南部的奥尔梅克文化遗址拉文塔祭祀中心地下数英尺沙中发掘的16尊雕像和6块玉圭,认为玉圭铭文的刻写方法与甲骨文相同。文章提出,在一块玉圭上铭刻着殷商列祖列宗。文章并断言,今天居住在美洲广大地区的印第安人、玛雅人和拉文塔人等,实为3000年前越海东渡的殷商后裔。


                      18楼2015-04-23 14:15
                      回复
                        首先,为何玉圭上的文字与殷墟甲骨文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同样明显呢?除了一些笔画简单的字,大都无法与甲骨文直接对应,有些甚至连像都不像,如有个字被释为“【隹亥】”即商先公“王亥”,只是因为上部像鸟形。其实,这只“鸟”的刻画风格和形状与甲骨文的“隹”全然不同。“隹”虽然也作鸟形,但却是用抽象的笔画来表示的,而玉圭的那个字则是画了一只鸟的轮廓,可见甲骨文要成熟得多。
                          表面上看,似乎这种年代的接近再加上文字的相似很能支持“殷人东渡”,但是问题恰恰在这里——是什么原因使得殷人的文字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甚至是倒退呢?玉圭是祖宗牌位,绝对不能乱写乱画。另外殷人非常迷信,其中也肯定有一些为贵族服务的“贞人”。这些知识分子、贞人的文化水平较高,他们会把殷商文字传授下去。
                          其二,盘庚迁殷后的200多年中,从殷墟卜辞看,并无祭祀炎帝、蚩尤、少昊、诹(娵)訾氏常仪等的记载,何以殷人到了美洲后却想起要祭祀这些“祖先”呢?(商报记者 郑筱倩 李雅静 高云)


                        21楼2015-04-23 14:17
                        收起回复
                          无稽之谈,只能在酒桌上当笑话讲


                          来自手机贴吧22楼2015-04-23 14:51
                          回复
                            蔚蓝179贝侬。
                            且看大坎普











                            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8-07-06 18:47
                            回复
                              蔚蓝179贝侬
                              且看,圣保罗。










                              来自Android客户端26楼2018-07-06 18: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