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吧 关注:697贴子:1,046
  • 18回复贴,共1
“难不难,易不易。”
“这话怎么讲?”
“把诗文写得晦涩难懂不是什么难事,但要写得明白晓畅倒不容易。”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4-24 00:44回复
    越平淡的东西越有意思,越难写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5-04-26 13:59
    收起回复
      我发现,很多所谓的诗人喜欢拿情与理来说事。
      有人比较中庸,不偏于抒情或者说理,主张情理交融。“情理交融”说出来很容易,做起来很难,现代诗中最经典的例子,当推北岛的那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说理透辟的同时表达出了诗人强烈的愤慨,堪称“情理交融”的典范。古典诗词中,论情理交融,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可谓第一。
      有人则比较极端,走上了反抒情的道路。异乎抒情者,包括描写、叙事、议论等等。不过,这批诗人仍旧是以说理为主要手法,来对抗抒情。主情还是主理,其实就是历史上的宗唐与宗宋之争。我们大多数人是更喜欢唐诗还是更喜欢宋诗,不言而喻。
      抒情为什么会招致如此大的反对呢?我想这跟很多诗作者误把滥情当抒情有着很大关系。
      情亦有趣,理亦有趣,不论是抒情还是说理,都能写出好的作品。你喜欢抒情,便在抒情上面下功夫;你喜欢说理,便在说理上面下功夫。也不必自作聪明、学人油滑,明明做不到情理交融,却硬要表现出一副中庸的姿态,主张什么情理交融。那真是中立而平庸。更不可走上极端,走入死胡同。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12-23 14:53
      收起回复
        帮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6-02-26 13:00
        收起回复
          想起危楼了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02-29 20:40
          收起回复
            中国古典诗词一直追求含蓄的艺术风格 要求言有尽而意无穷 批评家们说 直诘易尽 婉道无穷 但是 至迟从韩愈 孟郊开始 含蓄婉约就过了头 走了样 变成了艰深晦涩 奇字 险韵大量出现 到了明清时期 这已经成了普遍现象 照理说 年代越近 文字是越通俗易懂的 可是 明诗 清诗比起汉末的古诗十九首和唐诗来 居然更难读懂 王夫之就不无愤慨地批评这种诗为谜也 非诗也 西方从象征主义到今天 一直乐于制造谜语 希望读者充分发挥逻辑思维去揭开谜底 这其实是与审美思维背道而驰的 西方的各种流派 什么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 象征主义 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不过各执一偏而已 全都没有兼容并包的开阔视野 所以有见识的批评家反对把李白 杜甫简单地划分为浪漫主义诗人 现实主义诗人 因为这样是把他们矮化了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5-25 18:12
            收起回复
              与其他文体相较而言,诗歌篇幅宜短不宜长,表达方式宜抒情不宜说理,艺术风格宜含蓄委婉不宜直肆豁露。


              IP属地:安徽17楼2018-08-15 08:49
              收起回复
                作为诗人无论长诗与短诗还是要去尝试的,只局限于此只能称作爱好者(除非天才或少数),史诗、诗剧、叙事长诗……连抒情诗也有长篇。《吉尔伽美什》、《荷马史诗》、《摩诃婆罗多》、《神曲》、《马丁·菲耶罗》、《普鲁费洛克的情歌》、《离骚》、《九歌》、《赠白马王彪》、《长恨歌》、《琵琶行》、《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显志赋》、《思玄赋》、《哀时命》……而且在上个世纪开始,世界诗歌已经为了避免一味“浪漫主义”而出现新的形式,意象派、客体派、垮掉派等诗歌形式,有注重意象,有注重物对物,有无拘无束,有新格律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抒情,写诗可以从抒情入手,但也不能只是抒情,除非只是为了抒发感情的爱好者。只能说古典诗和现代诗存在区别,因为现代汉语都还只是新东西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4-04-12 02: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