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注重校餐文化 让学生不偏食不剩饭
“有些菜我到现在还喜欢吃”、“同学一起吃好有归属感”、“不吃完不准走”、“吃饭时的礼仪就是那时候学会的”……提起学生时代的“校餐”——日文汉字称作“给食”,很多日本人心中都有一段难忘的记忆。
1945年日本战败后,满目疮痍,陷入了严重的粮食危机。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勒紧了裤带的日本人还是做出了一个斩钉截铁的决定:孩子是日本的未来,让他们先吃饱肚子。他们首先从美国和其他国家的粮食援助中,抽出部分用于供应校餐。1952年,校餐的提供更是从“欠食对策”的政策层面上升到法律层面,日本正式制定了《学校给食法》,通过各种方式让所有儿童都能吃上校餐。这也成为了现在日本校餐体制的雏形。
当美国对欧洲的支援告一段落后,过剩的小麦等农产品被大量运往日本,成为了校餐的主要来源。一直习惯吃米饭的日本人开始从小吃面包、喝牛奶,这从很大程度改变了日本社会的饮食结构。
这种趋势让日本人日益担忧。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进入经济快速发展期,物资充盈起来,日本下决心把逐渐西化的国民口味慢慢扭转过来。1960年日本开始调整校餐内容,到1976年米饭又成为校餐的绝对“主角”,面包一周只提供一回。2014年,校餐以米饭为主的日本中小学占到了总数的99.9%。日本传统饮食在“校餐争夺战”中取得了完胜。当然,校餐内容的变化与日本粮食自主战略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校餐可不仅仅是吃饭这么简单,它还是学生整体教育的重要一环,与膳食营养知识、饮食观念、饮食文化甚至人生观教育紧密结合,成为学生生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给食法》第二条规定,学校要通过校餐开展“食育”,指导学生懂得营养的平衡、天然食材及环保餐具的使用,并了解料理的做法。1954年,日本通过了《学校营养午餐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提出在国内中小学校中建立营养配餐中心,配备专业营养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学校营养午餐计划。
日本校餐的相关政策由厚生劳动省制定,具体实施由文部科学省执行。文部省在各级地方政府机构中都设有供餐科,专门指导学校供餐事宜。食品原料及物资采购等事务通过专门的公共事务机构来办理,政府不直接承办。学校健康中心负责中小学校午餐的运营管理。
1960年,日本学校午餐研究与改革协会成立,以便达到政府宪章规定的“研究、改善和协助提供全国的学校饮食,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并宣传营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