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哑舍吧 关注:2,366贴子:153,529

【转载】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您倒是打扮个来看看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感谢原作者。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4-27 19:33回复
    您吓了一跳,仔细听来,才明白皇帝不是在骂您,而是骂武德贞观朝的史官胡说八道,他伟大光明正确功盖天下德艺双馨的祖先太宗皇帝,怎么可能做出杀兄弟逼皇父这种大逆不道的事呢?
    据他所知,太宗李世民就是高祖李渊的嫡长子,才不是什么秦王,一开始就封了太子,继承皇位名正言顺,根本没有隐太子李建成这个人!至于“玄武门之变”,历史的真相是,当弟弟的齐王李元吉嫉妒哥哥功高望重,密谋造反要入宫劫持高祖李渊,逼迫父亲废掉哥哥立自己为太子并立刻传位!皇太子李世民得知消息,带兵入宫,挫败了李元吉的阴谋,交战中再三忍让,在自己生命受威胁的时候不得已才杀掉了弟弟。经此一役,高祖李渊心灰意冷,坚决退位,自愿让太宗李世民登基接任为大唐第二位皇帝。
    您跪坐在殿内,默然无语地望着这位不知道是在哪个时空哪个位面的唐朝天子,心内十万头神兽奔腾。但是没办法,吃人嘴短,拿人手短,为了生计,这违心的事不干也不行啊。领会了领导意图,奋笔记下皇帝给出的“标准版本”,您这位新上任的史官头目来到办公室,准备完成任务。
    唐朝专门负责编撰史书的“史馆”,位于皇城甚至宫城内,离皇帝上朝、宰相办公的地方都非常近,是一处院落宽敞、藏书丰富、枣树成荫、办公硬件条件很不错的官方机构。在这里上班的史官们,理论上都是学识渊博、文采斐然、有见识有思想的高级知识份子,他们所持的证件门卡在皇宫管理处有登记,可以持证出入皇宫大门,当时叫“通籍禁门”,说出去也是很有身份的象征。
    近几年,朝廷没组织大规模的修史活动,所以史官的人数不太多,象您这样的“史馆修撰”也就两三名。不过还有几位叫“直史馆”,类似于临时工,是一些有才华但是品级低的年轻文官,招进来干活,待遇不固定,也算是史官。
    您这位史官头目进馆、召集员工、点名数人头,领导和下属们相互认认脸,常规程序走完,大家解散。您摸出皇帝口授的“史书标准版”,叫今天值班的史官过来,要求他给您“拿史书来”。
    只见这位史官瞪大眼睛看您,再问一次您要什么?
    “史书啊!二十四史里的唐朝这部分,哦我记得是有两本对吧,一本叫旧唐书,一本叫新唐书……哎不对……”
    在您那一团浆糊的脑袋里,隐隐约约想起来,《旧唐书》好象是唐朝灭亡以后的五代时期才编撰的,《新唐书》的成书时间则更要推迟到宋朝了。那么唐朝还好端端活蹦乱跳的时候,这些史官们写的都是什么?
    值班史官好心地为您解了围:“明公是欲观看国史?”
    松一口气,虽然您不明白“国史”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4-27 19:34
    回复
      松一口气,虽然您不明白“国史”到底是啥,还是先点头再说。值班史官进一步询问,现在已经修成的国史超过一百卷了,明公您是要看哪一卷?还是从头到尾发奋通读一遍?
      这时候您灵机一动,坚定地回答,只要看武德、贞观(也就是高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两朝)的国史——估计有“隐太子李建成”相关记载的也就集中在这两朝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4-27 19:36
      回复
              ————历史不是让你随意篡改的,也不是给你涂抹着玩的,尊重历史和历史人物,这是文学作品起码应该做到的,只是小说并不是它的挡箭牌。《哑舍》连起码的尊重历史都没有做到,所以我是坚定的反哑舍的黑子。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4-27 19:40
        收起回复
          W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5-04-27 19:56
          收起回复
            行军大总管、副总管的授职和去职,连命令文书的内容一起报送,文官由吏部送,武官由兵部送;
            这里记录着各地刺史、县令的善施效果口碑,由本州整理,去考核的使臣带回京城报送;
            这里写着各色硕学异能、高人逸士、义夫节妇,州县里如果有这种人,要勘察确实,每年记录下来给考核使臣带回京城送史馆;
            这些是京城各部门主管的死亡记录,由本司记录详细情况报送。刺史、都督、都护,及行军副大总管以下官员死亡,由本州、本军负责报送;
            这些是公主、百官定谥号、总结一生事迹、在外的王来朝,由宗正寺勘报。
            除此之外,如果还有什么事是史官听说了、比较感兴趣、认为可以写进史书里的,还可以向负责部门下公文,要求该部门写详细情况报送。公文下到一个月之内必须报上来。
            您还没听完,就已经两腿发软了?这都怪您不学无术,穿越前就没好好读过什么史书,看了两本什么笑侃、什么秘闻、什么真相、什么一本书轻松读完XX史就敢穿越。您随手翻开一本您看不起的“官方正史”瞅瞅,除了所谓的帝王将相腹黑阴谋故事以外,哪本不是记载了大量天文五行、地理人口、官职兵制、衣服车马、农业工商、社会经济信息?这些才是史官们平时下功夫最多、最见学问之处。您想想,换一个皇帝修一次实录,换几个皇帝修一次国史,那皇帝不换的时候,史馆还是常设机构,史官就白拿工资吃饭不干活?
            您说有些跟人物政事关系不大的材料,可能没多少会涉及“隐太子”“秦王”啥的,用不着改吧?才怪,比如您随手翻一篇报上来的地名改置记录,一看:“晋安,本晋城,武德中避隐太子(建成)名,改今称……”
            再翻一篇音乐方面的材料,你赫然发现居然有一支乐舞就叫《秦王破阵乐》!“太宗之平刘武周,河东士庶歌舞于道,军人相与为《秦王破阵乐》之曲……”而且这曲子在唐朝相当于国歌的地位,耳熟能详人人皆知,还由玄奘大和尚传到了印度去,跟天竺国王探讨谈论过——您说您怎么改?
            好吧,总结你需要对付的、这些存放在史馆里的文字材料:
            首先是最原始的一手材料:起居注、时政记、官府各部门按要求报送的各种记录表章等等;
            然后是由这些原始一手材料和“一些从民间采集的笔记、碑文、个人著作”综合编撰成的“实录”;
            再然后是由“实录”和原始一手材料再加上“一些从民间采集的笔记、碑文、个人著作”综合编撰成的“国史”。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04-27 19:57
            回复
              顺便再说句,等唐朝灭亡以后,下个朝代(五代和宋)会再根据“国史”和“实录”和原始一手材料再加上“一些从民间采集的笔记、碑文、个人著作”综合编撰成前朝正史,也就是现代人容易看到的《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以及《册府元龟》《唐会要》等等。所以您别以为唐朝的官方历史都是“唐朝的史官”写的,其实里面有大量内容是后代史官在没有政治压力的环境下,自主辨析选择材料再加上自由心证的结论。当然这些就不是您要操心的事了。
              面对汗牛充栋的各种资料,您打算怎么办呢?全部涂改掉是根本不可能的,那干脆破罐子破摔,一条道走到黑?您入宫去跟皇帝咬咬耳朵,鼓动他下定决心,甘冒奇险,然后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叫人把一百多卷已经改好的国史偷偷搬到自己家里,随后就在史馆的资料库里放起火来……
              一把大火,无数先人心血焚烧殆尽化灰化烟,真是文化史上的大灾难啊。不过只有涂改过的国史谬种流传,您的任务倒是暂时完成得差不多了。
              暂时。
              没过几天,又有值班史官来报告:“某大姓世家里有以前抄录的国朝实录,家主自愿捐献给朝廷以恢复……”
              您头也不抬地下令:“抄了他家,烧了那些书!谁叫他乱传国史不自觉跟官方口径保持一致的!”
              “某著名文人学者有家传私著,里面提及太宗曾有一兄长……”
              “抄家!烧书!”
              轰轰烈烈的文字狱运动提前一千多年兴起,正折腾得鸡飞狗跳,更多消息来了:
              “报——长安城内永和坊东南角有隐太子庙,是太宗时下令设立的,至今享祭不绝,祭祀用歌辞还被太常定式,什么‘苍震有位,黄离蔽明。江充祸结,戾据灾成’……”
              “拆庙!禁歌!”
              “报——登封少林寺内发现一块石碑,上面刊写着太宗平洛阳后对少林寺众僧的封赏表彰,碑头署名为‘太尉尚书令陜东道益州道行台雍州牧左右武侯大将军使持节凉州总管上柱国秦王世民’……”
              “派人去把碑砸碎!把少林和尚们打走!”(等等,少林和尚?)
              “报——隐太子正妻及女儿贞观以后都以皇亲国戚身份荣养,死后葬坟刻碑叙述其出身婚姻……”
              “砸碑平坟!”
              “报——太宗陛下的昭陵陵园内陪葬着二百多位贞观功臣,其中不少人都曾在隐太子属下为官,还把这经历刻到了墓碑上,比如……魏征魏文贞公……还有不少人曾参与玄武门之变,杀隐太子等,也刻到了碑文里……这些功臣的子孙后代如今仍在朝为官声望隆重……”
              “……派人趁夜偷偷去把碑文凿掉!”
              “按我大唐葬制,重臣高官死后,除在坟前立墓碑以外,还要刻石为墓志铭,埋入坟内。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04-27 19:58
              回复
                还要刻石为墓志铭,埋入坟内。明公要不要再派盗墓贼,去把二百多位建国功臣的坟墓一一掘开,逐个检查墓志铭上有无犯禁文字?”
                “……”
                “还有,亲手杀兄这事的细节本来就是太宗陛下自己看过史书后,坚持写入实录的,万一昭陵主墓穴里,太宗遗骸身边亦有文书提及此事……明公要不要连昭陵一起开掘了……”
                “……”
                怎么样,改史这活儿好干吗?
                ——————————
                注1:此为初唐名相薜元超语录,见《隋唐嘉话》。
                注2:胡适此“名言”为后世批判者断章取义歪曲原意的产物,后来流传甚广,被历史虚无论者奉为圭臬。谢泳教授曾在《新民周刊》第51期撰文考证。
                本文主要参考书&深度了解推荐:
                《汉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变》,牛润珍,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
                《唐代官方史学研究》,岳纯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唐代史馆的史料来源的常例和别例》,何锡光,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第23卷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04-27 20:00
                回复
                  ––––––––end––––––––––––
                  这文是森林鹿新出的唐朝定居指南里面的一篇文章
                  唐朝定居指南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您倒是来打扮个看看呀!【史官制度】 133
                  此文链接:http://weibo.com/p/1001603739861126382800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4-27 20:03
                  回复
                    韩升: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女孩,你爱怎么说就怎么说,也不是用作茶余饭后打发时光的谈资,而是在我们之前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事情的记录,让我们了解其前因后果,吸取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
                    韩升:尊重历史要求人们千万不能扭曲历史,迎合自己;也不能割裂历史,只取所需;更不能伪造历史,自欺欺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4-27 20:06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04-27 20:20
                      收起回复
                        想艾特整个哑舍吧和玄瑟过来看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04-27 20:28
                        收起回复
                          真真儿是好文章,啪啪啪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5-04-27 20:32
                          收起回复
                            在《百家讲坛》这个杂志上看过这文。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5-04-27 20: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