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曾经从历史的角度去解读金庸先生笔下的康熙,这种行为的动力源自于98版的《鹿鼎记》。可以说,98版的康熙出场之时,无论是深夜读书还是练习射箭,一幕一幕,都太符合史书里的少年康熙了,到了后来,就连单看外形我也觉得他跟画像里的少年康熙有那么几分相似。那时觉得,与小说相比,史书和档案确实多半平淡,甚至也不一定靠得住,但小说家纵然再妙笔生花,小说重新创造的人物也不会再有那种属于历史的真实的魅力。如果基于历史去看,98版的康熙忧郁而凌厉的眼神、冰冷而高贵的声音,实在常温常新。所以现在,尽管明知道马浚伟的演绎只完成了一个勤奋和仁爱的主基调,没有足够有力地画出那条应有的霸气十足的辅助线,但是无论怎样,他的诠释,是值得铭记的。
当然,这到底不是基于原著的感悟,作品人物和真实人物是不能完全混在一起的,金庸先生笔下的康熙和历史书里的康熙是不同的,尤其是在前期。小说自有小说的好。读史书的时候就觉得,那个属于历史的康熙可能真的太优秀了,优秀到历史学家们总是只顾着讲他自己,无暇去说那些帮助他的人。他完美而真实,但那是历史的伟人的真实。倒是小说中那个小皇帝,偶尔会显露少年心性,始终渴望亲情,渴望理解,更有属于生活的真实。他在韦小宝的帮助下成功的故事,宏大、沉重而又青春、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