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导读:"如何打破过去模式的同时,保持业务的增长。"这是所有大公司都不敢去尝试的
今天,我们谈论大数据的时候,"大数据"这个概念已然非常火爆。任何人都在说自己的产品是大数据、云计算,是颠覆式、互联网思维。但在海云数据创始人冯一村看来,如果这些好的技术不能够为客户真正的创造出价值,也是没有意义的。
他至今依然清晰记得当年在微软加速器的场景:自己走进一个偌大的会议室,里面坐着西装革履的微软中国高管,这些人当然会抛出一些冷酷无情的问题。
紧张、焦虑、兴奋在冯一村内心交织。
"你自己是如何看待大数据的?"微软高管们抛出了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大数据是石油、是资源,但是我想说,如果石油无法用于汽车、飞机,那么石油也是没有价值的。因此,大数据只是一个手段,如果这个手段无法帮助我们的客户创造出价值,那么这个手段只会昙花一现。海云数据需要做的就是利用大数据帮助我们的客户更好地运营数据"
几周后,海云数据在700多个优秀的创业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加入微软加速器第四期。这让他感觉前所未有的兴奋。但在心情平复后,他也知道,来自未来的挑战其实才刚刚开始。
创业
2012年,由于身体原因,冯一村一度开始思考一些诸如"生老病死"的问题。"当时想出来做点事情,但到底做什么自己也没想好。"冯一村对《环球企业家》说,他唯一的判断是,大数据肯定是未来。
由于此前在新华社和《新京报》的工作经历,冯一村想从"数据新闻"做起。即通过大数据做出新闻类产品,服务对象是新闻媒体。
悲哀的是,不久后,冯一村就发现数据新闻的天花板。"媒体的大环境都不好,极少有新闻媒体愿意花费资金投入。"他说。毕竟2012年媒体已经开始遇到了发展瓶颈,很难再花钱购买数据新闻这一产品。由于"不能为了理想活着",他和创业伙伴们一同思考如何能将大数据最大程度商业化的问题。
冯一村很快就发现,大数据可视化是个方向。他当时朴素的理念是: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数据分析。而可视化的数据,将为企业决策做出更便捷、高效的判断。
从数据新闻到大数据可视化,当然耽误了一点时间。直到2013年底海云数据才真正确定方向: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当时还有一个机缘,冯一村的合作伙伴告诉他,微软有个"加速器"项目,可以为创业公司提供资金、资源上的扶持。他心想:"还有这么好的事情?"我知道最好的加速器就是微软MVA。"他说,一开始,海云数据只是交了商业计划书。甚至冯一村对进入微软加速器项目都不报太大希望。但最终结果令人欣慰,出现了文中开头一幕。
如今,海云数据已经成为国内大数据可视化行业的绝对领导者。至今他们已经服务诸如东方航空、联合利华、国家工商总局这样的巨型客户。"我们的产品给客户带来非常优质的体验,客户也还在不断提出需求,希望增加服务内容。"冯一村说。
痛点创新
如何找到服务大公司的切入口?冯一村的答案是首先找到这些公司的"痛点"。
海云数据曾经的一个客户是国内某一线影院。电影院非常想知道"用户画像",即观众到底要看哪种类型的电影?在过去只能凭借经验判断一部电影的票房。海云数据的做法是把电影院过去积累的票房数据和会员数据进行匹配,试图分析做出判断。
当时,正是《一步之遥》和《智取威虎山》同时上映,影院需要安排一个合理的排期。
通过海云数据的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得出的结果是,建议将《一步之遥》和《智取威虎山》排期各半。而大多数其他影院当时的做法是,将多数排期给了《一步之遥》。事实证明,《一步之遥》票房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而想看《智取威虎山》的观众也只有选择海云数据服务的那家影院了。
今天,我们谈论大数据的时候,"大数据"这个概念已然非常火爆。任何人都在说自己的产品是大数据、云计算,是颠覆式、互联网思维。但在海云数据创始人冯一村看来,如果这些好的技术不能够为客户真正的创造出价值,也是没有意义的。
他至今依然清晰记得当年在微软加速器的场景:自己走进一个偌大的会议室,里面坐着西装革履的微软中国高管,这些人当然会抛出一些冷酷无情的问题。
紧张、焦虑、兴奋在冯一村内心交织。
"你自己是如何看待大数据的?"微软高管们抛出了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大数据是石油、是资源,但是我想说,如果石油无法用于汽车、飞机,那么石油也是没有价值的。因此,大数据只是一个手段,如果这个手段无法帮助我们的客户创造出价值,那么这个手段只会昙花一现。海云数据需要做的就是利用大数据帮助我们的客户更好地运营数据"
几周后,海云数据在700多个优秀的创业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加入微软加速器第四期。这让他感觉前所未有的兴奋。但在心情平复后,他也知道,来自未来的挑战其实才刚刚开始。
创业
2012年,由于身体原因,冯一村一度开始思考一些诸如"生老病死"的问题。"当时想出来做点事情,但到底做什么自己也没想好。"冯一村对《环球企业家》说,他唯一的判断是,大数据肯定是未来。
由于此前在新华社和《新京报》的工作经历,冯一村想从"数据新闻"做起。即通过大数据做出新闻类产品,服务对象是新闻媒体。
悲哀的是,不久后,冯一村就发现数据新闻的天花板。"媒体的大环境都不好,极少有新闻媒体愿意花费资金投入。"他说。毕竟2012年媒体已经开始遇到了发展瓶颈,很难再花钱购买数据新闻这一产品。由于"不能为了理想活着",他和创业伙伴们一同思考如何能将大数据最大程度商业化的问题。
冯一村很快就发现,大数据可视化是个方向。他当时朴素的理念是: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数据分析。而可视化的数据,将为企业决策做出更便捷、高效的判断。
从数据新闻到大数据可视化,当然耽误了一点时间。直到2013年底海云数据才真正确定方向: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当时还有一个机缘,冯一村的合作伙伴告诉他,微软有个"加速器"项目,可以为创业公司提供资金、资源上的扶持。他心想:"还有这么好的事情?"我知道最好的加速器就是微软MVA。"他说,一开始,海云数据只是交了商业计划书。甚至冯一村对进入微软加速器项目都不报太大希望。但最终结果令人欣慰,出现了文中开头一幕。
如今,海云数据已经成为国内大数据可视化行业的绝对领导者。至今他们已经服务诸如东方航空、联合利华、国家工商总局这样的巨型客户。"我们的产品给客户带来非常优质的体验,客户也还在不断提出需求,希望增加服务内容。"冯一村说。
痛点创新
如何找到服务大公司的切入口?冯一村的答案是首先找到这些公司的"痛点"。
海云数据曾经的一个客户是国内某一线影院。电影院非常想知道"用户画像",即观众到底要看哪种类型的电影?在过去只能凭借经验判断一部电影的票房。海云数据的做法是把电影院过去积累的票房数据和会员数据进行匹配,试图分析做出判断。
当时,正是《一步之遥》和《智取威虎山》同时上映,影院需要安排一个合理的排期。
通过海云数据的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得出的结果是,建议将《一步之遥》和《智取威虎山》排期各半。而大多数其他影院当时的做法是,将多数排期给了《一步之遥》。事实证明,《一步之遥》票房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而想看《智取威虎山》的观众也只有选择海云数据服务的那家影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