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吧 关注:78,166贴子:1,840,395

回复:【鱼龙类】海爬类的顶端完美进化产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文化的大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06-02 20:04
回复
    鱼龙的系统进化帖大爱,尤其进化图


    来自手机贴吧19楼2015-07-09 10:53
    回复
      鳍肢
      在鱼龙众多适应海洋生活的变化当中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四肢向鳍形肢的转变。鱼龙的鳍状肢化石表明 ,与其长期生活在陆地上的祖先相比 鱼龙的 “前肢 ”的骨头更短 骨骼宽且平 躁关节及脚掌部分呈现出船桨一样的形状 原本独立的手指和脚趾分别被流线型的软组织连成了整体 形成了具有相当硬度的鳍。据推测这种构造能帮助它们提高在水里游动的效率 类似于现代的鲸、海豚、海豹及海龟等。通过对鱼龙家族的系统研究特别是早期、中期及晚期的典型分析 科学家知道了从四肢到鳍的演变并不是手指或脚趾退化的简单过程 而是一个包含了退化、增加和分离的复杂变化。例如 早期鱼龙 外形与蜥蜴接近 称为蜥蜴型鱼龙 都具有大拇指指骨 而在晚期鱼龙 外型与鱼类接近 称为鱼型鱼龙身上这一特征就再也看不到了 。其实指骨并没有消失而是僵化了 科学家甚至在中期鱼龙的指骨空缺处还发现过新增添的手指。由此可见 所谓的进化并不一定沿着特定的规律一成不变地进行。


      IP属地:浙江21楼2017-06-25 20:48
      收起回复
        脊柱
        随着早期鱼龙化石的出土 科学家终于了解到晚期鱼型鱼龙的骨架结构的微妙变化。晚期鱼龙的脊柱是由若干块类似曲棍球运动的冰球形状的凹形脊推骨组成的。而早期鱼龙的背脊看上去似乎狭窄许多且每一节脊椎骨看起来更像罐头形状。两相对比 ,很容易看出随着进化的深入 鱼龙的脊椎骨直径陡增而长度却略有收缩。
        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对现代鳌鱼游动方式的研究 ,科学家可能已经找到了原因。鲨鱼跟鱼龙一样 ,也是一个庞大的家族 家族各成员之间在形状和体积等方面存在有较大的差异。鲨鱼家族中的猫鲨外形修长 ,没有长长的尾巴 而是在身体后下方拖着一条尾鳍 外形类似于早期晰蝎型鱼龙。而另一支 鲭鱼 则体积庞大 尾鳍看上去像一弯月 类似晚期鱼型鱼龙。在行进过程中 ,鲭鱼一般只需摆动尾鳍 而蜥蜴则需扭动全身以波动的形式完成。一般说来 能够完成波动式行进的动物都必须具备灵活的身段 因此它们的躯干通常被分为若干小节。考古显示包括乌太苏龙和巢湖龙在内的早期鱼龙躯干部分共有约40 块脊推骨 现代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仅20右 。
        运动方式
        长期生活在海洋中的鲨鱼可以任意驰骋在深海和靠近大陆架的浅海海域 它们可以在捕食过程中随时加速。而对于生活在陆地上的蜥蜴而言 尽管它们可以在水中以波动的行进方式游动 但效率却比鲨鱼低得多。早期鱼龙在行进方式和生活场所的选择上 很可能最接近于蜥蜴。波动式的游动方式使这些捕猎很快适应了海岸沿线区域的生活。由于陆地和近海海域蕴藏着丰富的食物资源 所以它们根本无须改变原有的慢速行进方式就可以不愁饥饱。
        然而 对于那些生活在深海海域的捕猎者来说 由于食物分散 它们必须具备更高效的游动方式才能生存下去。以鲭鱼为例 为了提高攻击速度 它摒弃了波动的行进方式 转而采用绷紧全身、前后摆动尾巴的新办法 结果大大提高了行进速度。考古学家在晚期鱼龙化石身上发现了新月形的尾部 表明它也可能采用了类似鲭鱼的游动方式。
        https://tieba.baidu.com/p/4454757358?pid=86897469596&cid=0#86897469596


        IP属地:浙江22楼2017-06-25 20:48
        回复
          潜水能力
          由于具备了较强的活动能力 鱼龙的活动范围得到空前拓展。一方面它可以到更广的海面上畅游 另一方面它又可以潜入更深的洋底。科学家在检验鱼龙胃部化石时发现 鱼龙捕食的主要对象是类似乌贼的海洋生物
          现代海鲸主要活动在米海平面以下 100米~1000米范围内 偶尔它们还会潜入到3000米左右的深海。结合鱼龙化石在饮食和体形等方面表现出的种种特点可以推断 至少有一部分后期鱼龙是潜水高手。但是包括鲸在内的靠肺呼吸的海洋动物都必须不时返回洋面换气 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对于靠肺呼吸的动物而言 在水中活动时间的长短与其体形大小有密切的关系。我们都知道 现代巨型晰蝎虽然常年生活在水中但其生活始终无法彻底摆脱陆地的束缚。它们在吃饱喝足之后往往需要爬到陆地上来晒晒太阳以便保持体温的恒定以及体内各种生化反应的持续。而远古时代的鱼龙由于没有办法离开海洋 因此它们必须具备体内聚热的能力。而庞大的体积无疑是确保体温高于外部水温的有利条件。体重越沉 ,肌肉、血液及相关器官所储存的氧气就越多 相应地肌体平均每部分消耗的氧气量也就越少。
          后期鱼龙的身体往往要比祖先粗壮得多。据估计一头鱼型鱼龙至少比同等长度的蜥蜴型鱼龙重6倍。 再加上它们的身体更加修长 ,这无疑又增加了存储氧气的空间。若按照现代动物携带氧气的能力推算 一头体重为 950公斤的鱼龙一次可摒住呼吸达 。20分钟之久。利用这段时间它至少可以潜入到600米左右的深海 ,速度快的可抵达 1500米深的海域并折回洋面换气。此外 从其骨骼特征来看鱼型鱼龙也应是潜海高手。陆生动物的四肢和肋骨都包含了一层密度较高的坚固外层 它在帮助增强躯干承重力的同时也增加了骨架本身的重量。而对于两栖动物来说 这层物质的存在对储存氧气的帮助很小 却会给动物从水里返回水面带来妨碍 因此绝大多数现代深海哺乳动物的骨骼的外层物质密度都相对较低 上面还分布有很多小孔。由此可以推断 具有相同生活习性的鱼龙想必也经历了类似的转变才具有了更轻巧的架。
          歌津鱼龙的骨组织学;对早期的鱼龙类古生物学的含意 Osteohistology of Utatsusaurus hataii(Reptilia: Ichthyopterygia): Implications for early ichthyosaur biologyYasuhisaNakajima, Alexandra Houssaye, and Hideki Endo]http://www.app.pan.pl/archive/published/app57/app20120045_acc.pdf



          IP属地:浙江23楼2017-06-25 20:50
          回复
            眼睛
            一种名叫Temodontosaurus的鱼龙 可能是世界上眼睛最大的动物。它的身长约 9米左右 而眼睛的直径超过26厘米 ,比普通餐盘都要大。还有一种名叫大眼鱼龙 它的体长仅 4米左右但眼睛的直径却长达22厘米,可谓有史以来眼睛直径长度与身体长度比值最大的动物。相比之下 当今动物界的冠军乌贼就显得逊色多了 它的眼睛直径顶多在 25厘米左右。而目前存活着的最大的脊椎动物蓝鲸的眼睛也不过 15厘米左右。研究证明 动物的眼睛的大小与视觉的敏感程度紧密关联 眼睛越大 ,所包含的感光细胞数量越多。可见与小眼睛动物相比 大眼睛动物在对光的感知方面更显敏锐。科学家在鱼龙的眼睛里发现了一块类似油炸圈饼形状的骨头 ,上面有一层被叫做巩膜的组织。这块骨头的存在可以有效地防止鱼龙的眼睛不致因水压过大。
            Temnodontosaurus platyodon拥有26.3cm的眼睛,几乎是脊椎动物中最大的

            https://tieba.baidu.com/p/783433018
            进食
            科学家在澳大利亚昆士兰附近海域 ,
            距今约 1.1亿年的沉积层岩块中挖掘出来一只名叫 Platypetrygius的幼年鱼龙化石。
            这只鱼龙的体长仅 5.6米 ,而一头成年鱼龙的长度通常可达 8米左右。这只鱼龙的嘴里密密麻麻长有200多颗坚固的呈圆锥型的牙齿每一颗牙齿约长4厘米 其中露出牙眼的部分1~2厘米不等。这项特征反映出它极可能具有在获取猎物后将其撕咬成碎块的习惯。另外 科学家在它的口腔里找到了一颗虫牙 这似乎是从鱼龙之后才开始困扰爬行动物的问题。科学家还对一头怀有身孕的雌性鱼龙进行了细致分析。因为它的腹腔中除了孕育着胎儿之外 还留下了有关饮食状况的线索。科学家在它的胃里不仅找到了箭石 即乌贼的祖先 还找到了各种鱼类和一只刚孵化出的海龟。这只身长仅 6厘米的海龟在压扁后被整个吞下。由于海龟化石没有任何被胃液腐蚀的 迹象所以科学家推测说这头龙极有可能是在美餐一顿之后不久遭遇不测的
            QM F16811是一条7米的雌性Platypterygius longmani(扁鳍鱼龙属),发现于澳大利亚,腹中有一个胎儿(头长40cm)。其胃中发现了protostegid海龟、enantiornithine海鸟和actinopterygian鱼,这些食物没有来得及消化,鱼龙就已死亡。鱼大多是一些2~8mm的椎体,显示个头不大,但有三个大型的牙齿(5~7mm)和一块下颌显示它也会以大型鱼类(大约50cm)为食,可能是鲱状的Cooyoo或Pachyrhizodus。海龟化石为一只或几只幼体,全长10~20cm,估计属于Protostegidae,可能是Notochelone costata。从龟化石的情况看,吞下猎物之前可能有过通过摇晃将猎物撕碎的过程(processed by shake feeding)。海鸟的化石也非常小,跗跖骨只有19.45mm,可能是Nanantius。Kear、Boles和Smith于文中建议双臼椎龙的竞争可能与鱼龙衰落有关(我个人不觉得如此)(图73


            IP属地:浙江24楼2017-06-25 20:53
            回复
              鱼龙的灭绝原因
              综合鱼龙所具备的种种特征 无论是它们流线型的外形、奇异的背脊、超大的眼清 还是存储氧气的能力甚至生活及饮食习惯等 似乎都在演进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着变化。这些神奇的变化帮助鱼龙在海洋世界里驰骋了将近 2亿年之久。就目前的考古发现而言 科学家已经知道了鱼龙究竟是如何更好地适应了海洋生活 ,但还没有找出充分证据解释为什么鱼龙会最终走向灭亡。据推测 它们的灭亡可能跟栖息地消失有关。由于采取波动式行进方式 ,蜥蜴型鱼龙的活动范围被局限在海岸沿线区域。由于全球气候突变 海平面下降 浅海区域变成了陆地 ,这样鱼龙统治海洋的时代随之终结。与此同时 ,那些生活在深海区域的鱼型鱼龙开始遭到上级食物链的骚扰。有证据显示 鱼型鱼龙逐渐消失的时期恰好是某种凶猛的鲨鱼以及逐渐出现的沧龙,不断控制深海世界之际。
              当然在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生存竞争 这个问题还有待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
              https://tieba.baidu.com/p/5028005324?pid=105302555346&cid=0#105302555346


              IP属地:浙江25楼2017-06-25 20:54
              收起回复


                转自于@zkQ1021 原文连接https://tieba.baidu.com/p/925452958,在他的帖子上,我加了点图片跟一点内容
                https://tieba.baidu.com/p/3444826678?pn=1


                IP属地:浙江26楼2017-06-25 20:56
                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28楼2017-06-26 07:45
                  收起回复
                    0


                    IP属地:贵州来自Android客户端29楼2019-01-22 11: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