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柃吧 关注:3贴子:658

【柒惜居】-------古风常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呵呵哒呵呵哒呵呵哒呵呵哒呵呵哒呵呵哒呵呵哒呵呵哒呵呵哒呵呵哒


1楼2015-05-05 16:47回复
    男子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url]http://始龀[/url]、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url]http://舞勺之年[/url]: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url]http://舞象之年[/url]: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url]http://杖朝之年[/url]: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2楼2015-05-05 16:48
    回复
      女子
      [url]http://始龀[/url]、[url]http://髫年[/url]:女孩七岁
      [url]http://金钗之年[/url]: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url]http://及笄[/url]:女子十五岁
      [url]http://碧玉年华[/url]、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url]http://桃李年华[/url]: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3楼2015-05-05 16:48
      回复
        民间称谓婴儿----初生儿;
        悼,龆龀-----七岁;
        总甬,垂髫----童年;
        幼学----十岁;
        束发-----青少年;
        童子----十五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破瓜-----女子十六岁;
        待年待字-----女子待嫁的年龄;
        弱冠之年------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壮三十岁;
        不惑之年-------强四十岁;
        知命之年-------艾五十岁;
        花甲之年-----耆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八十岁;
        鲐背------九十岁;
        朝颐之年-----百岁老人;
        皓首,白发 -----老年;
        黄发 -----长寿老人.


        4楼2015-05-05 16:48
        回复
          接下来是一些名称解释
          佼人:美好的意思,指美人。
          婵娟:色态美好的意思。后用来指美女。
          千金:旧称别人的女儿,含有尊贵之意。娇娃:也作娇娘。指美丽的少女。
          花魁:百花的魁首。旧时指有名的妓女。
          丽人:光彩焕发,美丽。指美貌的女子。
          佳人:(见古诗十九首):“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指美人。
          女公子:旧时对别人女儿的尊称,现用来称谓外国人士的女儿。
          玉人:用以称谓美丽的女子。
          淑女:指温和善良美好的女子。
          交际花:指在社交场合中活跃而有名的女子。有贬义。
          花瓶:插花用的瓶子。借喻作为一种摆设的美貌女子。
          玉女:指仙女。亦指美女。也用作对他人之女的敬称。
          尤物:奇异的。指美貌的女子。亦指优异的人或物品。
          青娥:指女子的黛眉。亦指青年女子。
          内人:从前丈夫称自己的妻子,其根源出于旧观念,认为男子主外,女子主内。
          发妻:古时婚喜之日,男女都要结发为髻,男子从此把头发挽在头顶上,为表示是原配,称妻子为“发妻”


          6楼2015-05-05 16:49
          回复
            半老徐娘:用以形容中年妇女保留青年时的神态。
            妙龄少女:妙:美好。指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子。
            巾帼英雄:巾帼:妇女的头巾和发饰,引申为妇女的代称。指妇女中杰出的人物


            7楼2015-05-05 16:49
            回复
              西汉初期,沿袭了秦时的母后称号。又设置了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妃嫔的称号。
              汉武帝时增加了婕妤、婧娥、容华、充衣。
              至汉元帝又新置了昭仪。
              妃嫔等级扩充到十四等。且各有爵位:
              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婧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
              容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
              八子视千石,比中更。
              充衣视千石,比左更。
              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
              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
              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
              五官视三百石。
              顺常视二百石。
              舞涓、共和、娱灵、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斗食俸。
              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
              汉时,只有先朝的皇后可被尊为皇太后。如嗣皇帝是妃嫔所生或从皇族宗室中过继而来者,其生母皆不得称(皇)太后。但也有个别例外。如汉哀帝是诸侯王之子过继而来,其祖母傅昭仪被尊为帝太太后、皇太太后,生母丁姬被尊为帝太后。再加上已被尊为太皇太后的汉成帝母王政君,已为皇太后的成帝皇后赵飞燕,宫中一时出现了四位太后并尊的奇景。


              9楼2015-05-05 16:50
              回复
                王莽的新朝
                追求复古,种种名目层出不穷。其罢汉朝妃嫔称号,模仿先秦时期,自创了和、嫔、美、御四等称号。
                和三人,嫔九人,美人二十七人,御女八十一


                10楼2015-05-05 16:50
                回复
                  在唐朝,称呼皇帝“大家”是非常普遍的称谓,从当时的诗歌中都能找到答案,至于什么时候出现、又到什么时候消失就不可考证了。
                  还有其实女则并不是什么后宫手则规范


                  15楼2015-05-05 16:51
                  回复
                    解释下守宫砂


                    16楼2015-05-05 16:51
                    回复
                      在民间流传开来,以讹传讹,便有了以后众多的武侠小说作者借用“守宫砂”来做的文章。据说,守宫砂只能用来验证处女的贞操,已婚妇女是绝对不灵验的。实际上,这种办法是在宋代随理学的兴起而得到推广的。


                      17楼2015-05-05 16:52
                      回复
                        据考证,守宫砂是用一种中国产的雌性变色龙,古时称为朱宫,在它繁殖季节,将其捕获捣烂后和朱砂混合而成。现代科学证实,雌性变色龙在繁殖期,全身充满雌激素,当它和雄激素相遇时,雌激素和雄激素便会中和消失。用它来标记女子的贞操,虽不能全信,但也有一定科学道理,如果不是这样,古代人就不会一直沿用它,守宫喜缘篱壁间,以朱饲之,满三斤,杀干末以涂女人身,有交接事,便脱;不尔,如赤志,故名守宫。 这三斤重的守宫就是指变色龙


                        18楼2015-05-05 16:52
                        回复
                          守宫砂有两种:一种是和《博物志》中所说的制法一般;还有一种,是守宫的四只爪的指甲里肉间有天生的红砂,颜色红得和朱砂一般,形状大小和细砂同样,有人认为这就是守宫砂,可以点臂试贞,而且可以救治小儿急惊风。


                          19楼2015-05-05 16:52
                          回复
                            结鬟式
                            皆是结鬟而成,有的耸立头顶,有的倾向两侧,有的平展,有的垂挂,妇女自身头发有限,往往加上‘假发”,首饰,巍峨华丽。


                            21楼2015-05-05 16:54
                            回复
                              拧旋式
                              这是汉代末期始创的一种发式,据记载为甄后所刨,后相互崇向而流行。这种发式的编法是将
                              头发分成几股,象拧麻花似地把发蟠曲扭转而缠盘在头上。又叫灵蛇髻


                              22楼2015-05-05 16: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