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晓晓的《 有一天我会回来》和许飞的恰许同学年少算是超女专辑中比较像民谣的。独独听丁香晓晓的专辑时,觉得茉莉花茶的味道虽然可人,但却失于清淡。不过,当与另一张最近以民谣姿态出现的专辑《 恰许同学年少》对比,才发现前者的可贵。
毫无疑问,民谣并不反复的配器给了词曲作者更多的精力和空间去以文字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坏处是,文字的记录,便不那么ambiguous,脉络清楚了,反倒失去了猜测的乐趣。民谣最可爱的是真诚,最容易流俗的是单薄。如果要强行说丁香晓晓比许飞真诚,作为一个听众,或许过于自大。那么,不如换个角度,丁香晓晓更像我认识的这个年纪的女生,做出的音乐也更自然。而许飞大概处于取悦听众的猎奇,更多的试图展示自己生活中不寻常的一面。听众们,乐评人短暂愉悦之后,却会像不抗拒的窥探一样,不抗拒的遗忘。
刻意营造一种不同寻常,倒也不能说是歌手许飞一个人的问题。从公司的商业角度考量,民谣的市场本来就不大,而其间有充满了曹方等才貌俱佳的记录者,或者周云蓬这样锐利敏感的批判者。如何在其间突围,实在是仅在超女比赛中以民谣的style获得了知名度,才华和胆略都不出众的许飞的大难题。
两个方案应运而生,一是请来大牌的制作人,二是内容锁定与许飞所谓的漂泊经历(当然,我定义的诗意的漂泊,应该是自我的放逐,如同into the wild中的Chris McCandless,而不应该换个地方谋生。)这两者其实是互为所依,陈升本来就是一个醉醺醺蹒跚着的酒鬼,他来讲述漂泊的确合适。但问题是陈升今年来越来越自我的絮絮叨叨,他太醉心与讲述自己的故事,当他再给别人当制作人时,无可避免的选择性放大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而超女歌手许飞也乐的讲述自己的经历,来取悦制作人,取悦听众,尤其是公司定位的听众。
于是,这样的故事就有点可疑了。我们都会莫名其妙的随环境改变,仅在一个小小的聚会,我们谈论自己的故事,也会在迎合中不自觉的自我陶醉。歌手的人来疯似乎更为严重。许飞在这张专辑中先是编织自己的故事,然后陶醉其中,然后在以扭曲的心境来编织另一个故事。于是,我们看到,吉林到北京,1993,一首首越来越离谱。
如果民谣试图给歌手一件朴素的外衣,以其在锦衣华服的流行乐坛出奇制胜,那么这样的民谣早已失去了意义,他的可听性还不如标准配置的大路货的网络歌曲。如果抛开民谣的style,许飞其实更让我想起了张含蕴,尤其是爸爸妈妈,分明是韵乖乖的妈妈我爱你的民谣版本,而飞碟与大头,却像极了何洁的举起手的不可爱版本。
如果所谓创作歌手,在专辑中充满了制作人的影子,那么这样的创作歌手的名号和那些个非要在自己的专辑中填充自己的词曲,以其冒充才女/才子的歌手又有什么区别?在许飞的专辑中,参差不齐的质量,让我怀疑制作人是不是真的统筹整张专辑?汉字的平仄与旋律的走向不合拍这样的硬伤屡见不鲜。至于配器的亮点,韵乖乖的制作人和吉他手,似乎更在这张专辑配器的水准之上。
至此,我们不禁感叹,如果丁香晓晓没有沉寂数年,只是用音乐记录自己的生活,而是直接在自己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时候仓促的抛出《有一天我会回来》,那么她们大概会和许飞一样,忽略生活中缠绕心间的感受,而去讲述取悦众人的故事。
于是,有着民谣风格的许飞,她的第一张专辑,淡然,却绝不隽永。
她和张含韵一样,唱着听众觉得她们应该唱的歌。
毫无疑问,民谣并不反复的配器给了词曲作者更多的精力和空间去以文字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坏处是,文字的记录,便不那么ambiguous,脉络清楚了,反倒失去了猜测的乐趣。民谣最可爱的是真诚,最容易流俗的是单薄。如果要强行说丁香晓晓比许飞真诚,作为一个听众,或许过于自大。那么,不如换个角度,丁香晓晓更像我认识的这个年纪的女生,做出的音乐也更自然。而许飞大概处于取悦听众的猎奇,更多的试图展示自己生活中不寻常的一面。听众们,乐评人短暂愉悦之后,却会像不抗拒的窥探一样,不抗拒的遗忘。
刻意营造一种不同寻常,倒也不能说是歌手许飞一个人的问题。从公司的商业角度考量,民谣的市场本来就不大,而其间有充满了曹方等才貌俱佳的记录者,或者周云蓬这样锐利敏感的批判者。如何在其间突围,实在是仅在超女比赛中以民谣的style获得了知名度,才华和胆略都不出众的许飞的大难题。
两个方案应运而生,一是请来大牌的制作人,二是内容锁定与许飞所谓的漂泊经历(当然,我定义的诗意的漂泊,应该是自我的放逐,如同into the wild中的Chris McCandless,而不应该换个地方谋生。)这两者其实是互为所依,陈升本来就是一个醉醺醺蹒跚着的酒鬼,他来讲述漂泊的确合适。但问题是陈升今年来越来越自我的絮絮叨叨,他太醉心与讲述自己的故事,当他再给别人当制作人时,无可避免的选择性放大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而超女歌手许飞也乐的讲述自己的经历,来取悦制作人,取悦听众,尤其是公司定位的听众。
于是,这样的故事就有点可疑了。我们都会莫名其妙的随环境改变,仅在一个小小的聚会,我们谈论自己的故事,也会在迎合中不自觉的自我陶醉。歌手的人来疯似乎更为严重。许飞在这张专辑中先是编织自己的故事,然后陶醉其中,然后在以扭曲的心境来编织另一个故事。于是,我们看到,吉林到北京,1993,一首首越来越离谱。
如果民谣试图给歌手一件朴素的外衣,以其在锦衣华服的流行乐坛出奇制胜,那么这样的民谣早已失去了意义,他的可听性还不如标准配置的大路货的网络歌曲。如果抛开民谣的style,许飞其实更让我想起了张含蕴,尤其是爸爸妈妈,分明是韵乖乖的妈妈我爱你的民谣版本,而飞碟与大头,却像极了何洁的举起手的不可爱版本。
如果所谓创作歌手,在专辑中充满了制作人的影子,那么这样的创作歌手的名号和那些个非要在自己的专辑中填充自己的词曲,以其冒充才女/才子的歌手又有什么区别?在许飞的专辑中,参差不齐的质量,让我怀疑制作人是不是真的统筹整张专辑?汉字的平仄与旋律的走向不合拍这样的硬伤屡见不鲜。至于配器的亮点,韵乖乖的制作人和吉他手,似乎更在这张专辑配器的水准之上。
至此,我们不禁感叹,如果丁香晓晓没有沉寂数年,只是用音乐记录自己的生活,而是直接在自己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时候仓促的抛出《有一天我会回来》,那么她们大概会和许飞一样,忽略生活中缠绕心间的感受,而去讲述取悦众人的故事。
于是,有着民谣风格的许飞,她的第一张专辑,淡然,却绝不隽永。
她和张含韵一样,唱着听众觉得她们应该唱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