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颍史学社吧 关注:19贴子:436
  • 4回复贴,共1

不间断更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你猜什么内容。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5-06 23:25回复
    “柴堆战术”
    冬季战争时,南线战场,芬兰富商塔维拉率领一个团袭扰苏军,并利用苏军依赖道路的弱点,发展出着名的「柴堆(motti)战术」——所谓的motti是芬兰人伐木的习惯,他们先砍下树木堆成一堆,日后再来一一处理。他们对苏军也是比照办理,利用地形和天候把苏军的纵队挡住,再用不停的打跑战术刺探纵队中各部队的强度,然后选择弱点突穿,建立横过道路的封锁线,把苏军纵队切割成营、连级的小口袋,再一一地吃掉。苏联军队习惯於大兵团、大计划的作战,一旦碰上这种各自为战的情况就慌了手脚,不会采取主动,唯一会做的事就是马上就地掘壕防御,等待上级指令。但是往往指令不下来,补给也接不上,又饿又冻的苏联士兵根本就无法有效地防御。这样下来没过几天,苏联第八军就从攻势变成处於守势的状态。——转自千史群群主。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5-06 23:26
    回复
      洪武四年朱元璋制定中盐规则,开中法大致分为报中、守支、市易三步。报中是盐商按政府的招商榜文要求,把粮食运到指定的边地粮仓,向政府换取盐引;守支是盐商换取盐引后,凭盐引到指定的盐场守候支盐;市易是盐商把得到的盐运到指定的地区销售。——转载自千史群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5-07 09:46
      回复
        弘治四年(1491),明廷罢户部尚书李敏,升侍郎叶淇。叶淇上任后,变开中之法,“请召商纳银运司,类解太仓,分给各边”。此后,商人不再纳粮而是给盐运司交银,统一提解国库,每年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将饷银调拨到边镇发给将士籴买粮食。辩证地看,叶淇变法的正负效应并生,一方面商人免去了先到边镇纳粮、再到盐场支盐的奔波,国家财政收入也骤增;另一方面,边地盐商举家内迁,商屯迅速破坏,粮价飞涨,边军粮食储备也因此大减。不难看出,边镇供给体制由纳米为主向纳银转变是变法的内核,但前提是国内市场兴盛,在边镇市场拿钱能买到粮食。至于粮价波动,势必受供求影响,也说明专制政体下盐政腐败难除,政府管理失控,只得借用市场手段。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5-07 09:51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5-26 23: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