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大学国学知行...吧 关注:16贴子:159
  • 12回复贴,共1

孔子“孝”论及其现代价值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中国古代,“孝”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自发、自觉到强化、定型的过程。可以说,孔子“孝”论的基本内容,更有原汁原味,涵盖了我们今天倡导的孝行的各个方面,如讲求赡养和敬事合一,注重和谐,重视孝行的自主、自觉、自律,特别是寻求和肯定“孝”道的根源性和社会意义所表现出来的“入世”精神,等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5-09 18:56回复
      “孝”是儒家伦理道德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也是具有大众性和民间性的一个道德理念。自古至今,它一直作为中华民族崇尚的美德,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05-09 18:57
    回复
        “孝”的观念的产生,是与中国古代建立在农耕基础上的家国一体的宗法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的,它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情感因素与原始的祖先崇拜的结合。“孝”字始见于西周时期的典籍及当时的铜器铭文,其内涵主要是对祖先的“追思”、“追孝”、“孝祀”,以及对父母的“孝养”。孔子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孝”的道德观念给予了相当的观注。他在继承西周时期关于“孝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春秋时期的实际,对孝道孝行给予了新的诠释,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孝”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发,并重新赋予其新的内涵。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05-09 18:58
      收起回复
        百善孝为先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5-10 07:00
        收起回复
            孔子倡导“孝敬”的另一含义就是“无违”,即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尽力事亲,让父母高兴,但他反对盲从性的“愚孝”,从子女与父母双向角度,对“孝”进行了内容上的引申和扩展。“孝敬”父母,作为子女所需努力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听从、顺从父母的意志,维护父母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因此,孔子把“无违”、“不违”视为“孝敬”的内容。所谓“无违”、“不违”,是指不违背礼节。从字面上理解,“无违”、“不违”固然包含顺从、听话的意思,但深究其里,结合其学说来看,并不是毫无原则、无选择的顺从。因为孔子在义利观上是讲求“义”的,主张“君子义以为上”(《阳货》),“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宪问》),利必须符合义才可取。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5-10 12:20
          回复
            因此,在父命与道义之间发生冲突时,孔子并非主张一味地顺从父母,而是讲“孝义”。孔子提出了“事父母几谏”(《里仁》)的主张,要求对待父母的过失,应委婉而耐心地劝止,即使自己的意见没有被父母听从,也仍然要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内心却不怨恨。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5-11 07:25
            回复
              孔子进一步从“礼”出发,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的伦理原则,主张君、臣、父、子各有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从双向互动的关系,阐明君臣、父子的角色意识,强化其彼此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值得一提的是,孔子针对父亲,相应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道德规范,即“慈”的范畴。作为父母,“慈”就是慈爱子女。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5-11 14:51
              回复
                “子孝”是与“父慈”相对应的,“父慈子孝”,二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和激发。孔子“慈”的范畴的提出,不仅是对“孝”理论的扩展,而且是对家庭道德内容的完善。与“无违”观点相联系,孔子强调孝的另一个更高层次的内容,就是“承教继志”,即作为子女的必须虚心接受父母的教育,继承父母的事业并发扬光大。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此层含义,后来被《孝经》中宣扬和发挥:“立身扬名,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5-11 14:51
                回复
                  孔子以“仁”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体现着多方面的道德原则,是诸多善的品德的概括,其内容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孝、悌等,其核心是“爱人”(《颜渊》)、“泛爱众生”(《学而》),即对人的广大而深沉的爱,蕴涵着“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生”(《雍也》)这种造福于人类的理想。孔子还将“仁者爱人”归结为“忠恕”,竭力倡导“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要求将心比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从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来概括和提升“泛爱众”的内容。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5-12 13: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