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主要就是四组参数,
第一组:【细节电平】 【垂直细节电平】【细节降噪】
可以理解为锐化,主要是调节清晰度的 (第一组调好了可以固定不动了 ,因为清晰度就那样了)
【细节电平】 【垂直细节电平】 - 减少细节 +增加细节
官方解释:【细节电平】调整图像轮廓校正级别(水平和垂直方向)
官方解释:【垂直细节电平】在垂直方向调整图像轮廓校正级别
描述:在PS图像处理中有一个理论和技法,提高画面清晰度的根本是强化轮廓线,即边缘对比,可能与此作用相似。这里相当于前期加锐化处理。此值不能太大,否则画面主体边缘过分突出发亮,或者噪点明显,影响画面干净度和质感,不自然,太小则画面平糊。
【细节降噪】 - 噪点增加 + 噪点增少
官方解释:调节详细信号的减噪级别
描述:即减少噪点的控制程度。【细节电平】和【垂直细节电平】大了,噪点就趋于明显,用【细节降噪】来加以控制。但是此值太大,会造成画面细节丢失,模糊不清晰,太小,则画面清晰,但是噪点明显。一般以噪点不太明显并尽可能保证细节为上。
第二组:【色度电平】【色度相位】【色温 A 】【色温 B 】
至于色度和色相这两个,可以调,色度降一些,因为松下机器明显偏艳,色相这个不必要动,没有必要,因为你前期白平衡只要调的基本准确,后期都要校色的
【色度电平】 - 色彩灰淡 + 色彩浓艳
官方解释:调节色度。
描述:控制前期拍摄时的色度,或者纯度,与后期调色的色度或者纯度是一个意思。
俗称的色彩淡还是色彩艳。建议这个参数根据个人喜好来设置,原则上前期不必太艳,
否则容易丢失色彩过渡细节,太淡则容易对色彩还原不到位。
【色度相位】
官方解释:调节色相。
描述:即色相。是前期对于色彩相位进行微调修正,比如偏蓝还是偏红的意思。
因为前期光线复杂,色彩很难在前期做到理想控制,所以,不做改动,默认为0。
建议前期尽可能在白平衡处做到准一些,后期加以校色。
【色温 Ach 】【色温 Bch 】
官方解释:微调色温(在白平衡Ach和Bch调节之后)
描述:在前期根据现场色温手动用153的白平衡按钮对A和B档进行对白操作后,用此参数进行的微调。这个在工作中实在是难以细致的控制,基本上前期白平衡尽可能准确一些就可以了,更细致的色彩调节放到后期去处理更好一些。
第三组:主消隐电平/自动光圈电平/DRS动态伽马/伽马曲线/拐点
调节画面亮度与对比度细节等 (要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节 )
【主消隐电平】 -中暗部画面越黑 + 中暗部画面越亮
官方解释:调节作为图像基调的主基(图像的黑度
描述:是控制画面的暗部范围大小和整体画面亮度。此值向负值调, 则画面暗部的范围越大,中暗部画面越黑暗;此值向正值调,则画面暗部的范围越小,中暗部画面偏亮。这个值建议根据情况现场灵活调节。尤其是在光比较大的光线条件下,此值不能太低,否则在如舞台高光演出,中午太阳光下,为了控制高光部不曝过,则光圈压下来,暗部会黑成一片,细节损失严重。但是也不能太高,否则画面整体明暗对比过渡减少了,层次不丰富。
(是调节高光和暗部的动态范围 ,更象是暗部曲线主消隐电平这个大家一定得注意 ,他决定画面中暗部像素的数量多少的 ,直觉感觉就是画面偏暗还是偏亮的 ,打到最左端,挺亮的一个画面看着就象半夜 ,打到最右端,灰了巴土的,没对比了 ,我前两天音乐会,就提高了主消隐的值到+10,背景就亮起来了,不象以前我为了控制暴光,结果背景都压的很黑,对于光比太大的地方,尽可能提高这个值) 要黑就 - 要灰度就 +
对于光比太大的地方,适当提高这个值,以调节高光和暗部的动态范围
【自动光圈电平】自动档光圈调节速度快和慢,-值慢,+值快
光圈明暗变化的值的变化
官方解释:设置所需的AUTOIRIS级别
描述:AUTO IRIS,即自动光圈。调节自动档时光圈的值的反应的速度。本人在测试此值的效果时,我将其打到-10值,从灯的极高光到普通半亮画面的时候,自动光圈的反应比较慢,明显看出光圈的变化,画面是慢亮起来的,反过来,从暗环境到亮环境的时候,光圈调节的也很慢。将其打到+10的时候,这个光圈的反应速度相当快,上述试验的时候,几乎感觉不到光圈的调节,迅速反应到比较合适的光圈值。
比如在光照度2000LUX的环境下拍,自动光圈是电平0,那光圈是F4.0 快门是1/125为正确暴光,比如如果把自动光圈电平调高到8,那光圈会是F1.6 快门不变,但画面就会比先前的亮得多,或许高光会有点点过暴,自动光圈电平是在光圈开成自动时有用,手动光圈没用,所谓暴光偏移,也就是机器都有一个默认的自动暴光值,也就是把机器默认的自动暴光值升高或降低,在用自动光圈时,机器自动暴光就会让画面暗或更亮,
在光线亮的地方要 – 在光线暗的地方要 +
【动态伽玛】建议选择 关
官方解释:选择DRS(动态伽玛)(动态范围延伸器)功能。
通过压缩平常拍摄中导致曝光过度的高亮区域中的视频信号度,来使动态范围得到扩展。
有关、1、2、3四档选择。
设置的越高,则高亮区域的压缩度也越高.
设置的越高,在较暗区域中的干扰也越大。
在除50i和50P以外的设置下不可用(灰色显示)。
描述:用于控制在类似逆光条件下,高光部暴光不过曝,并尽可能保留更多高光部的明暗细节过渡。这个可以根据情况使用,逆光下通过给主体补光(补灯光或者反光板)避免主体发黑,一方面可以通过动态伽玛曲线来控制高光背景不过曝。但是因为他控制高光部区域,因此也因为这个功能,实践中发现会造成高光部层次感没了,白成一片。另外,在较暗环境下,暗部也会象增益一样提高高度,但是实践中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噪点因此而相当明显,严重影响画面的干净。因此建议慎重使用,或者不用
伽玛曲线
灰度的丰富层次 伽马,又称灰度系数。
描述:设置不同的风格的画面明暗层次风格。个人喜欢电影风格D,光线柔和,细节丰富。
153伽玛模式:
HD NORM:适合于高清录制
LOW:用于削平高对比度场景
SD NORM:标清的标准设置(DVC180带有该功能)
HIGH:提供更高的对比度和色阶
B.PRESS:对于低对比度场景,提供更高的对比度和黑度
CINE-LIKE-D:电影模式转为强调动态范围
CINE-LIKE-V:电影模式转为强调对比度
说明书上说:您选择电影风格伽玛时,推荐设置镜头低于一般图象等级(大约1/2)以获得最佳效果。我理解就是将自动光圈电平设置成-9或-7。
【拐点】建议用自动
高光部分对画面的影响和关系
官方解释:因内容较多,请参考随机说明书87页
描述:防止曝光过度的控制。CCD接收到的高强度视频信号,过亮的地方,达到多少值进行压缩,以防止其暴光过度。其作用是控制高光部区域细节或者暴光程度。官方资料中提到“膝点”,个人理解就是一个临界值,达到这个临界值,即认为高光部即将过曝,机器内部开始进行信号控制。如果设置为DRS为某个值,或者伽玛曲线为电影风格时,此项无效。
本人喜欢电影风格,因此此项设置不需要调节。
第四组:彩色矩阵/肤色细节/
色彩风格,电影模式还是什么,调色彩感觉的 (可以不用动,只是一种色彩感觉罢了 )
后期费事的,客户看着喜欢的:
F1
细节电平+4
垂直细节电平+2
细节降噪+2
色度电平-3
色度相位-4
色温A=0
色温B=0
主消隐电平+12
自动光圈电平0
DRS关
伽马曲线=黑压缩
拐点=低
彩色矩阵=电影风格
肤色细节=关
F2 晚上
细节电平=+4,
垂直细节电平=+2,
细节降噪=+2,
色度电平=-2,
色度相位=-4,
色温A=0
色温B=0,
主消隐电平=+3
自动光圈电平=+10
DRS=1 (根据情况可关)
伽马曲线=HD,
拐点=关,
彩色矩阵=电影风格,
肤色细节=关
F3 我的电影
细节电平=+3,
垂直细节电平=+2,
细节降噪=+2,
色度电平=-3,
色度相位=-4,
色温A=0
色温B=0,
主消隐电平=-2,
自动光圈电平=0,
DRS=关,
伽马曲线=电影风格D
拐点--,
彩色矩阵=电影风格,
肤色细节=关
用最少的噪点/一般的对比度/最多的细节 ,机器也就调到这个境界
细节电平=+2,
垂直细节电平=+2,
细节降噪=+2,
色度电平=-3,
色度相位=-4,
色温A=0
色温B=0,
主消隐电平=+2,
自动光圈电平=0,
DRS=关,
伽马曲线=高,
拐点=低,
彩色矩阵=电影风格,
肤色细节=关
第一组:【细节电平】 【垂直细节电平】【细节降噪】
可以理解为锐化,主要是调节清晰度的 (第一组调好了可以固定不动了 ,因为清晰度就那样了)
【细节电平】 【垂直细节电平】 - 减少细节 +增加细节
官方解释:【细节电平】调整图像轮廓校正级别(水平和垂直方向)
官方解释:【垂直细节电平】在垂直方向调整图像轮廓校正级别
描述:在PS图像处理中有一个理论和技法,提高画面清晰度的根本是强化轮廓线,即边缘对比,可能与此作用相似。这里相当于前期加锐化处理。此值不能太大,否则画面主体边缘过分突出发亮,或者噪点明显,影响画面干净度和质感,不自然,太小则画面平糊。
【细节降噪】 - 噪点增加 + 噪点增少
官方解释:调节详细信号的减噪级别
描述:即减少噪点的控制程度。【细节电平】和【垂直细节电平】大了,噪点就趋于明显,用【细节降噪】来加以控制。但是此值太大,会造成画面细节丢失,模糊不清晰,太小,则画面清晰,但是噪点明显。一般以噪点不太明显并尽可能保证细节为上。
第二组:【色度电平】【色度相位】【色温 A 】【色温 B 】
至于色度和色相这两个,可以调,色度降一些,因为松下机器明显偏艳,色相这个不必要动,没有必要,因为你前期白平衡只要调的基本准确,后期都要校色的
【色度电平】 - 色彩灰淡 + 色彩浓艳
官方解释:调节色度。
描述:控制前期拍摄时的色度,或者纯度,与后期调色的色度或者纯度是一个意思。
俗称的色彩淡还是色彩艳。建议这个参数根据个人喜好来设置,原则上前期不必太艳,
否则容易丢失色彩过渡细节,太淡则容易对色彩还原不到位。
【色度相位】
官方解释:调节色相。
描述:即色相。是前期对于色彩相位进行微调修正,比如偏蓝还是偏红的意思。
因为前期光线复杂,色彩很难在前期做到理想控制,所以,不做改动,默认为0。
建议前期尽可能在白平衡处做到准一些,后期加以校色。
【色温 Ach 】【色温 Bch 】
官方解释:微调色温(在白平衡Ach和Bch调节之后)
描述:在前期根据现场色温手动用153的白平衡按钮对A和B档进行对白操作后,用此参数进行的微调。这个在工作中实在是难以细致的控制,基本上前期白平衡尽可能准确一些就可以了,更细致的色彩调节放到后期去处理更好一些。
第三组:主消隐电平/自动光圈电平/DRS动态伽马/伽马曲线/拐点
调节画面亮度与对比度细节等 (要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节 )
【主消隐电平】 -中暗部画面越黑 + 中暗部画面越亮
官方解释:调节作为图像基调的主基(图像的黑度
描述:是控制画面的暗部范围大小和整体画面亮度。此值向负值调, 则画面暗部的范围越大,中暗部画面越黑暗;此值向正值调,则画面暗部的范围越小,中暗部画面偏亮。这个值建议根据情况现场灵活调节。尤其是在光比较大的光线条件下,此值不能太低,否则在如舞台高光演出,中午太阳光下,为了控制高光部不曝过,则光圈压下来,暗部会黑成一片,细节损失严重。但是也不能太高,否则画面整体明暗对比过渡减少了,层次不丰富。
(是调节高光和暗部的动态范围 ,更象是暗部曲线主消隐电平这个大家一定得注意 ,他决定画面中暗部像素的数量多少的 ,直觉感觉就是画面偏暗还是偏亮的 ,打到最左端,挺亮的一个画面看着就象半夜 ,打到最右端,灰了巴土的,没对比了 ,我前两天音乐会,就提高了主消隐的值到+10,背景就亮起来了,不象以前我为了控制暴光,结果背景都压的很黑,对于光比太大的地方,尽可能提高这个值) 要黑就 - 要灰度就 +
对于光比太大的地方,适当提高这个值,以调节高光和暗部的动态范围
【自动光圈电平】自动档光圈调节速度快和慢,-值慢,+值快
光圈明暗变化的值的变化
官方解释:设置所需的AUTOIRIS级别
描述:AUTO IRIS,即自动光圈。调节自动档时光圈的值的反应的速度。本人在测试此值的效果时,我将其打到-10值,从灯的极高光到普通半亮画面的时候,自动光圈的反应比较慢,明显看出光圈的变化,画面是慢亮起来的,反过来,从暗环境到亮环境的时候,光圈调节的也很慢。将其打到+10的时候,这个光圈的反应速度相当快,上述试验的时候,几乎感觉不到光圈的调节,迅速反应到比较合适的光圈值。
比如在光照度2000LUX的环境下拍,自动光圈是电平0,那光圈是F4.0 快门是1/125为正确暴光,比如如果把自动光圈电平调高到8,那光圈会是F1.6 快门不变,但画面就会比先前的亮得多,或许高光会有点点过暴,自动光圈电平是在光圈开成自动时有用,手动光圈没用,所谓暴光偏移,也就是机器都有一个默认的自动暴光值,也就是把机器默认的自动暴光值升高或降低,在用自动光圈时,机器自动暴光就会让画面暗或更亮,
在光线亮的地方要 – 在光线暗的地方要 +
【动态伽玛】建议选择 关
官方解释:选择DRS(动态伽玛)(动态范围延伸器)功能。
通过压缩平常拍摄中导致曝光过度的高亮区域中的视频信号度,来使动态范围得到扩展。
有关、1、2、3四档选择。
设置的越高,则高亮区域的压缩度也越高.
设置的越高,在较暗区域中的干扰也越大。
在除50i和50P以外的设置下不可用(灰色显示)。
描述:用于控制在类似逆光条件下,高光部暴光不过曝,并尽可能保留更多高光部的明暗细节过渡。这个可以根据情况使用,逆光下通过给主体补光(补灯光或者反光板)避免主体发黑,一方面可以通过动态伽玛曲线来控制高光背景不过曝。但是因为他控制高光部区域,因此也因为这个功能,实践中发现会造成高光部层次感没了,白成一片。另外,在较暗环境下,暗部也会象增益一样提高高度,但是实践中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噪点因此而相当明显,严重影响画面的干净。因此建议慎重使用,或者不用
伽玛曲线
灰度的丰富层次 伽马,又称灰度系数。
描述:设置不同的风格的画面明暗层次风格。个人喜欢电影风格D,光线柔和,细节丰富。
153伽玛模式:
HD NORM:适合于高清录制
LOW:用于削平高对比度场景
SD NORM:标清的标准设置(DVC180带有该功能)
HIGH:提供更高的对比度和色阶
B.PRESS:对于低对比度场景,提供更高的对比度和黑度
CINE-LIKE-D:电影模式转为强调动态范围
CINE-LIKE-V:电影模式转为强调对比度
说明书上说:您选择电影风格伽玛时,推荐设置镜头低于一般图象等级(大约1/2)以获得最佳效果。我理解就是将自动光圈电平设置成-9或-7。
【拐点】建议用自动
高光部分对画面的影响和关系
官方解释:因内容较多,请参考随机说明书87页
描述:防止曝光过度的控制。CCD接收到的高强度视频信号,过亮的地方,达到多少值进行压缩,以防止其暴光过度。其作用是控制高光部区域细节或者暴光程度。官方资料中提到“膝点”,个人理解就是一个临界值,达到这个临界值,即认为高光部即将过曝,机器内部开始进行信号控制。如果设置为DRS为某个值,或者伽玛曲线为电影风格时,此项无效。
本人喜欢电影风格,因此此项设置不需要调节。
第四组:彩色矩阵/肤色细节/
色彩风格,电影模式还是什么,调色彩感觉的 (可以不用动,只是一种色彩感觉罢了 )
后期费事的,客户看着喜欢的:
F1
细节电平+4
垂直细节电平+2
细节降噪+2
色度电平-3
色度相位-4
色温A=0
色温B=0
主消隐电平+12
自动光圈电平0
DRS关
伽马曲线=黑压缩
拐点=低
彩色矩阵=电影风格
肤色细节=关
F2 晚上
细节电平=+4,
垂直细节电平=+2,
细节降噪=+2,
色度电平=-2,
色度相位=-4,
色温A=0
色温B=0,
主消隐电平=+3
自动光圈电平=+10
DRS=1 (根据情况可关)
伽马曲线=HD,
拐点=关,
彩色矩阵=电影风格,
肤色细节=关
F3 我的电影
细节电平=+3,
垂直细节电平=+2,
细节降噪=+2,
色度电平=-3,
色度相位=-4,
色温A=0
色温B=0,
主消隐电平=-2,
自动光圈电平=0,
DRS=关,
伽马曲线=电影风格D
拐点--,
彩色矩阵=电影风格,
肤色细节=关
用最少的噪点/一般的对比度/最多的细节 ,机器也就调到这个境界
细节电平=+2,
垂直细节电平=+2,
细节降噪=+2,
色度电平=-3,
色度相位=-4,
色温A=0
色温B=0,
主消隐电平=+2,
自动光圈电平=0,
DRS=关,
伽马曲线=高,
拐点=低,
彩色矩阵=电影风格,
肤色细节=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