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不及享受童年,双目因病失明;来不及娶妻成家,父亲因病离世;来不及走出悲伤,母亲瘫痪在床。4岁失明,24岁失怙,从25岁开始,他在艰难的生活中摸黑前行,独自照料病重的老母。艰辛坎坷的“孝道”,一走就是24年。
他叫叶国盛,是安远县龙布镇老圩村村民。
叶国盛一只手用勺子舀到饭菜,一只手摸索着找到母亲嘴巴的位置,然后将饭菜慢慢喂到母亲的嘴里。如今,这一切都已成为叶国盛的回忆。
父亲走后,母亲成为他心中另一双“眼”
4月25日,阳光穿过窗户上的烂报纸,照进了老屋。今年50岁的叶国盛与往常一样,穿好衣服打开门,双手抚摸着破旧的门墙,静静地伫立在大门口。阳光照在他的脸上,无奈与痛苦埋藏在深深的皱纹里。
打小就双目失明,本就是常人难以接受的苦难;更令叶国盛痛苦的是,相依相伴几十年的另一双“眼睛”也离他而去了。今年春节前,他独自守护了24年的病重老母,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1965年出生的叶国盛刚满4岁时,因患严重的麻疹,导致双目失明。在母亲的教导下,叶国盛很小就学会了生活自理。叶国盛说,“从小妈妈牵着我的手去触摸各类器物,识别日常用品,直到教会我使用为止。”
18岁那年,父亲身患痛风病长期卧床。卧病6年后,父亲离开了人世。父亲走后,母亲成为他唯一的依靠,他也在母爱中慢慢学会了独立。他能摸索着到村外挑水,能自己生火做饭、担柴洗衣;为了补贴家用,每逢农忙时节,他都帮邻里干点农活,农闲时节,就在家里串彩灯赚点钱,一个月下来,也有近百元收入。
凭着想象,给母亲做了一把镂空的木凳子
就在父亲去世的第二年,母亲来不及给儿子娶妻成家,自己却因悲伤过度、身体虚弱,患上了老年痴呆,逐渐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
自母亲患病后,叶国盛每天早晨五六点钟起床,去井里挑水、烧火做饭,然后给母亲穿衣、梳洗、喂饭,当母亲吃饱之后,他才开始吃饭。秋冬季节太阳出来时,叶国盛还经常抱着母亲出来晒会儿太阳。
因为看不见,叶国盛在河里洗衣时衣服经常被水冲走。有一天,叶国盛去河里洗母亲的衣服时,因下雨湿滑,连人带衣服掉进水里,幸好周围有人及时把他拉上岸。
由于母亲大小便失禁,叶国盛经常要给母亲擦洗身体,换洗弄脏了的衣服和被褥。为了给关节不方便的母亲解决上厕所的难题,叶国盛还凭着自己的想象,给母亲做了一把中间镂空的木凳子。
忙完家务之余,叶国盛会牵着母亲的手在村里走走。母子俩缓缓的在村道上挪动,相扶相依的背影,常常让在路边耕种的村民放下手中的农活,侧目凝望,发出一声叹息。
叶国盛拾上一把干草点着火,摸了摸土灶进柴口,将燃烧的干草送了进去。
母亲走了,他依然在“黑暗”中坚强活着
叶国盛为母亲尽孝的感人事迹,也得到当地政府的关注。2006年,叶国盛被纳入了五保户,每月可领200元钱生活补贴。
当地政府一直想把他们母子接到敬老院,叶国盛担心母亲在敬老院生活不习惯,一直没有同意。“我不想让母亲去敬老院 ,她大小便失禁,我怕别人会嘲笑她,也会给别人带来不便。我自己苦点累点,可以在家照顾她。”叶国盛说。
当年跪哺知感恩,如今反哺报母爱。24年来,盲人叶国盛一边每天为老母亲端屎倒尿,一边期待着老母亲早日康复。时间一天天流逝,期待一天天渺茫,但母子俩内心平静依旧。2015年春节,期待中的叶国盛,最终未能和母亲再吃上一次团圆饭。
母亲走了,叶国盛又一次“失明”了。4岁失明的痛苦记忆早已淡漠,这次的“失明”更加刻骨铭心。然而,让叶国盛感到安慰的是,24年来,自己没有因失明拖累母亲,反而让母亲在困苦的生活中有了许多慰藉。
叶国盛说,多年来,母亲就是他的眼睛,他就是母亲的拐杖。母亲走了,他虽然难过,但也没有留下遗憾,可以安心地去敬老院了。


他叫叶国盛,是安远县龙布镇老圩村村民。
叶国盛一只手用勺子舀到饭菜,一只手摸索着找到母亲嘴巴的位置,然后将饭菜慢慢喂到母亲的嘴里。如今,这一切都已成为叶国盛的回忆。
父亲走后,母亲成为他心中另一双“眼”
4月25日,阳光穿过窗户上的烂报纸,照进了老屋。今年50岁的叶国盛与往常一样,穿好衣服打开门,双手抚摸着破旧的门墙,静静地伫立在大门口。阳光照在他的脸上,无奈与痛苦埋藏在深深的皱纹里。
打小就双目失明,本就是常人难以接受的苦难;更令叶国盛痛苦的是,相依相伴几十年的另一双“眼睛”也离他而去了。今年春节前,他独自守护了24年的病重老母,安详地闭上了双眼。
1965年出生的叶国盛刚满4岁时,因患严重的麻疹,导致双目失明。在母亲的教导下,叶国盛很小就学会了生活自理。叶国盛说,“从小妈妈牵着我的手去触摸各类器物,识别日常用品,直到教会我使用为止。”
18岁那年,父亲身患痛风病长期卧床。卧病6年后,父亲离开了人世。父亲走后,母亲成为他唯一的依靠,他也在母爱中慢慢学会了独立。他能摸索着到村外挑水,能自己生火做饭、担柴洗衣;为了补贴家用,每逢农忙时节,他都帮邻里干点农活,农闲时节,就在家里串彩灯赚点钱,一个月下来,也有近百元收入。
凭着想象,给母亲做了一把镂空的木凳子
就在父亲去世的第二年,母亲来不及给儿子娶妻成家,自己却因悲伤过度、身体虚弱,患上了老年痴呆,逐渐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
自母亲患病后,叶国盛每天早晨五六点钟起床,去井里挑水、烧火做饭,然后给母亲穿衣、梳洗、喂饭,当母亲吃饱之后,他才开始吃饭。秋冬季节太阳出来时,叶国盛还经常抱着母亲出来晒会儿太阳。
因为看不见,叶国盛在河里洗衣时衣服经常被水冲走。有一天,叶国盛去河里洗母亲的衣服时,因下雨湿滑,连人带衣服掉进水里,幸好周围有人及时把他拉上岸。
由于母亲大小便失禁,叶国盛经常要给母亲擦洗身体,换洗弄脏了的衣服和被褥。为了给关节不方便的母亲解决上厕所的难题,叶国盛还凭着自己的想象,给母亲做了一把中间镂空的木凳子。
忙完家务之余,叶国盛会牵着母亲的手在村里走走。母子俩缓缓的在村道上挪动,相扶相依的背影,常常让在路边耕种的村民放下手中的农活,侧目凝望,发出一声叹息。
叶国盛拾上一把干草点着火,摸了摸土灶进柴口,将燃烧的干草送了进去。
母亲走了,他依然在“黑暗”中坚强活着
叶国盛为母亲尽孝的感人事迹,也得到当地政府的关注。2006年,叶国盛被纳入了五保户,每月可领200元钱生活补贴。
当地政府一直想把他们母子接到敬老院,叶国盛担心母亲在敬老院生活不习惯,一直没有同意。“我不想让母亲去敬老院 ,她大小便失禁,我怕别人会嘲笑她,也会给别人带来不便。我自己苦点累点,可以在家照顾她。”叶国盛说。
当年跪哺知感恩,如今反哺报母爱。24年来,盲人叶国盛一边每天为老母亲端屎倒尿,一边期待着老母亲早日康复。时间一天天流逝,期待一天天渺茫,但母子俩内心平静依旧。2015年春节,期待中的叶国盛,最终未能和母亲再吃上一次团圆饭。
母亲走了,叶国盛又一次“失明”了。4岁失明的痛苦记忆早已淡漠,这次的“失明”更加刻骨铭心。然而,让叶国盛感到安慰的是,24年来,自己没有因失明拖累母亲,反而让母亲在困苦的生活中有了许多慰藉。
叶国盛说,多年来,母亲就是他的眼睛,他就是母亲的拐杖。母亲走了,他虽然难过,但也没有留下遗憾,可以安心地去敬老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