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兑,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此章分四个部分,逻辑严谨清晰。对于知者弗言的注解五花八门,却没有一个根据文意的逻辑来分析的。
“知者弗言”到底说的是什么?单独从这一句话上很难得出“知者”知道、了解的什么。你不知没关系,但不能意会啊。有的说了解的是道,还有的很直接的解为知道的不说。。说了解道的,这在本章中是没有依据的。
“知者弗言”既然我们不知道它究竟说的是什么,那我们就从下文中分析。
本章的总结“为天下贵”说的是:在治理中把天下放在“贵”的位置。这样解才能作为上文的总结。
所以我们可以明白“知者”是了解天下。“言”作为名词,从治道的角度来讲,它有着怨言、谤言、政令义。政令的运用在本章中是不能贯通的,而怨言运用在本章是很契合的。
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这六组表达的是不能够了解天下的君王对于天下怨言谤言所抱有的两种为政态度。这六组与下文六组的不可得是相呼应的。对于下文的不可得亲疏利害贵贱,在根据下文为天下贵,我们可以得出亲利贵是正确的为政主张,而疏害贱是错误的为政主张。。
从这个结论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塞其闷,表达的是亲近天下,是正确的为政主张。闭其门,表达的是疏远天下,是错误的为政主张。和其光,表达的是利天下,是正确的为政主张。同其尘,表达的是妨碍天下,是错误的主张。挫其兑,表达的是以天下为贵,是正确的主张。解其纷,表达的是以天下为贱,是错误的主张。这样的结论正与“亦”相衔接,也就能使我们更加清楚把握住文意。对于“玄同”我一会解释。大家只要知道玄同不是一个合称,玄是对于那些正确的主张称谓的,同是对于那些错误的主张称谓的。
好了,文意现在初步的清晰摆在我们眼前了。现在开始根据文意来解译。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知,了解。言,名词,怨言、谤言。
了解天下的君王,天下不会有怨言、谤言的。天下有怨言、谤言,则是君王不了解天下。
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兑,解其纷。是谓玄同。
从下文“不可得”不能够得知天下。进而我们知道了此段是在不能够得知天下,天下有着怨言的情况下的进一步阐述。
此段说的是在面临天下有怨言谤言的情况下,那些不了解天下的君王对天下抱有着两种为政态度。
塞,补救。闷,不发出声响。闭,禁绝。门,口。和,平息争端。光,光亮。同,积聚。尘,尘土、灰尘。挫,减少。兑,通锐,锋芒。解,懈怠。纷,盛多。
闷,门,光,尘,锐,纷。都作为形词。它们是形容君王在天下的怨言谤言这一问题面前所持有的态度造就的结果。
玄,根据道可道章对于玄的定义,说的是无有共同造就万物初生细小的样子。在此处是指君王造就天下的怨言谤言越来越少,越来越小,回到了初生细小样子。
同,积聚。说的是君王造就天下的怨言谤言越来越多。
不了解天下的君王对于天下怨言谤言的问题:采取亲近天下态度来补救天下的怨言让天下发不出怨言的声响。
或者采取疏远天下的态度来禁绝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禁口发不出怨言。
采取利天下的态度来平息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的怨言如同光亮那样慢慢熄灭。
或者采取妨碍天下的态度来积聚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的怨言如同尘土那样越积越多。
采取把天下放在贵的位置的态度来消减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的怨言的如同锋芒那样越来越少。
或者采取把天下放在贱的位置的态度来懈怠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的怨言越来越多。
君王造就天下的怨言谤言越来越少,越来越小,回到事物初生细小的状态当中称之为玄。君王造就天下的怨言越积越多,称之为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
可,能够。得,得知。
因此君王在为政中不能够得知天下而去亲近天下,也会不能够得知天下而去疏远天下。
不能够得知天下而去利天下,也会不能够得知天下而去妨碍天下。
不能够得知天下而把天下放在贵的位置,也会不能够得知天下而把天下放在贱的位置。
故为天下贵。
为,治理义。
因此在治理中应把天下放在贵的位置。
译文: 了解天下的君王,天下不会有怨言、谤言的。天下有怨言、谤言,则是君王不了解天下。
不了解天下的君王对于天下怨言谤言的问题:采取亲近天下的态度来补救天下的怨言让天下不在发出怨言的声响。
或者采取疏远天下的态度来禁绝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禁口发不出怨言。
采取利天下的态度来平息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的怨言如同光亮那样慢慢熄灭。
或者采取妨碍天下的态度来积聚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的怨言如同尘土那样越积越多。
采取把天下放在贵的位置来消减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的怨言如同锋芒那样越来越少。
或者采取把天下放在贱的位置来懈怠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的怨言越来越多。
君王造就天下的怨言谤言越来越少,越来越小,回到事物初生细小的状态当中称之为玄。君王造就天下的怨言越积越多,称之为同。
因此君王在为政中不能够得知天下而去亲近天下,也会不能够得知天下而去疏远天下。
不能够得知天下而去利天下,也会不能够得知天下而去妨碍天下。
不能够得知天下而把天下放在贵的位置,也会不能够得知天下而把天下放在贱的位置。
因此在治理中应把天下放在贵的位置。
此章分四个部分,逻辑严谨清晰。对于知者弗言的注解五花八门,却没有一个根据文意的逻辑来分析的。
“知者弗言”到底说的是什么?单独从这一句话上很难得出“知者”知道、了解的什么。你不知没关系,但不能意会啊。有的说了解的是道,还有的很直接的解为知道的不说。。说了解道的,这在本章中是没有依据的。
“知者弗言”既然我们不知道它究竟说的是什么,那我们就从下文中分析。
本章的总结“为天下贵”说的是:在治理中把天下放在“贵”的位置。这样解才能作为上文的总结。
所以我们可以明白“知者”是了解天下。“言”作为名词,从治道的角度来讲,它有着怨言、谤言、政令义。政令的运用在本章中是不能贯通的,而怨言运用在本章是很契合的。
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这六组表达的是不能够了解天下的君王对于天下怨言谤言所抱有的两种为政态度。这六组与下文六组的不可得是相呼应的。对于下文的不可得亲疏利害贵贱,在根据下文为天下贵,我们可以得出亲利贵是正确的为政主张,而疏害贱是错误的为政主张。。
从这个结论中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塞其闷,表达的是亲近天下,是正确的为政主张。闭其门,表达的是疏远天下,是错误的为政主张。和其光,表达的是利天下,是正确的为政主张。同其尘,表达的是妨碍天下,是错误的主张。挫其兑,表达的是以天下为贵,是正确的主张。解其纷,表达的是以天下为贱,是错误的主张。这样的结论正与“亦”相衔接,也就能使我们更加清楚把握住文意。对于“玄同”我一会解释。大家只要知道玄同不是一个合称,玄是对于那些正确的主张称谓的,同是对于那些错误的主张称谓的。
好了,文意现在初步的清晰摆在我们眼前了。现在开始根据文意来解译。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知,了解。言,名词,怨言、谤言。
了解天下的君王,天下不会有怨言、谤言的。天下有怨言、谤言,则是君王不了解天下。
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兑,解其纷。是谓玄同。
从下文“不可得”不能够得知天下。进而我们知道了此段是在不能够得知天下,天下有着怨言的情况下的进一步阐述。
此段说的是在面临天下有怨言谤言的情况下,那些不了解天下的君王对天下抱有着两种为政态度。
塞,补救。闷,不发出声响。闭,禁绝。门,口。和,平息争端。光,光亮。同,积聚。尘,尘土、灰尘。挫,减少。兑,通锐,锋芒。解,懈怠。纷,盛多。
闷,门,光,尘,锐,纷。都作为形词。它们是形容君王在天下的怨言谤言这一问题面前所持有的态度造就的结果。
玄,根据道可道章对于玄的定义,说的是无有共同造就万物初生细小的样子。在此处是指君王造就天下的怨言谤言越来越少,越来越小,回到了初生细小样子。
同,积聚。说的是君王造就天下的怨言谤言越来越多。
不了解天下的君王对于天下怨言谤言的问题:采取亲近天下态度来补救天下的怨言让天下发不出怨言的声响。
或者采取疏远天下的态度来禁绝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禁口发不出怨言。
采取利天下的态度来平息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的怨言如同光亮那样慢慢熄灭。
或者采取妨碍天下的态度来积聚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的怨言如同尘土那样越积越多。
采取把天下放在贵的位置的态度来消减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的怨言的如同锋芒那样越来越少。
或者采取把天下放在贱的位置的态度来懈怠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的怨言越来越多。
君王造就天下的怨言谤言越来越少,越来越小,回到事物初生细小的状态当中称之为玄。君王造就天下的怨言越积越多,称之为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
可,能够。得,得知。
因此君王在为政中不能够得知天下而去亲近天下,也会不能够得知天下而去疏远天下。
不能够得知天下而去利天下,也会不能够得知天下而去妨碍天下。
不能够得知天下而把天下放在贵的位置,也会不能够得知天下而把天下放在贱的位置。
故为天下贵。
为,治理义。
因此在治理中应把天下放在贵的位置。
译文: 了解天下的君王,天下不会有怨言、谤言的。天下有怨言、谤言,则是君王不了解天下。
不了解天下的君王对于天下怨言谤言的问题:采取亲近天下的态度来补救天下的怨言让天下不在发出怨言的声响。
或者采取疏远天下的态度来禁绝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禁口发不出怨言。
采取利天下的态度来平息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的怨言如同光亮那样慢慢熄灭。
或者采取妨碍天下的态度来积聚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的怨言如同尘土那样越积越多。
采取把天下放在贵的位置来消减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的怨言如同锋芒那样越来越少。
或者采取把天下放在贱的位置来懈怠天下的怨言让天下的怨言越来越多。
君王造就天下的怨言谤言越来越少,越来越小,回到事物初生细小的状态当中称之为玄。君王造就天下的怨言越积越多,称之为同。
因此君王在为政中不能够得知天下而去亲近天下,也会不能够得知天下而去疏远天下。
不能够得知天下而去利天下,也会不能够得知天下而去妨碍天下。
不能够得知天下而把天下放在贵的位置,也会不能够得知天下而把天下放在贱的位置。
因此在治理中应把天下放在贵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