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童年
儿时的记忆,没有比吃饭更为深刻的了。我出生在63年,和所有乡下的孩子一样,在贫困、饥馑、寒冷中艰难'而快乐的成长着。
为了填饱肚子,大人们把所有能叫做食物的东西端上餐桌 ,绞尽脑汁变化着吃法,精心经营着各种食物,花样繁多。现在想来并不觉得是一种苦难,倒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我家人多劳力少,生产队上分得的粮食 仅够吃半年,就这样每年还得给生产队交100多元工分钱,每次拿钱的时候,爷爷总是自言自语‘又一辆红旗自行车’。好在大伯和我爹按时捎钱回来贴补家用,爷爷就成了专职采购员,逢集必赶。为了一分钱差价,不惜到远在100多里地的辛集去买粮。那时的粮食无非老三样,高粱、玉米、小麦。粮食价格大概是:高粱9分、玉米1毛1、小麦1毛6。在’‘粮食上纲要’‘口号的感召下,生产队种的最多的就是红高粱,口感虽差,但产量高啊。‘’有的吃‘’是儿时的最大梦想。(待续)
儿时的记忆,没有比吃饭更为深刻的了。我出生在63年,和所有乡下的孩子一样,在贫困、饥馑、寒冷中艰难'而快乐的成长着。
为了填饱肚子,大人们把所有能叫做食物的东西端上餐桌 ,绞尽脑汁变化着吃法,精心经营着各种食物,花样繁多。现在想来并不觉得是一种苦难,倒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我家人多劳力少,生产队上分得的粮食 仅够吃半年,就这样每年还得给生产队交100多元工分钱,每次拿钱的时候,爷爷总是自言自语‘又一辆红旗自行车’。好在大伯和我爹按时捎钱回来贴补家用,爷爷就成了专职采购员,逢集必赶。为了一分钱差价,不惜到远在100多里地的辛集去买粮。那时的粮食无非老三样,高粱、玉米、小麦。粮食价格大概是:高粱9分、玉米1毛1、小麦1毛6。在’‘粮食上纲要’‘口号的感召下,生产队种的最多的就是红高粱,口感虽差,但产量高啊。‘’有的吃‘’是儿时的最大梦想。(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