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三不舍离:心善为先夏坝仁波切 发布于2015年5月15日 10:36“具三不舍离”?什么叫具三不舍离?首先,身体不要舍离师长,围绕师长、佛宝、法宝的侍候,行善积德等等。反正身体的一切行为,不要走向恶行当中,在善行的范围内进行。第二口不要离开归依佛宝、法宝、僧宝本尊的念诵,念佛号等等,不离开这些个。第三心不要离开修菩提心,及其菩提心修行中的一切支分的学处,这非常重要。
欧曲·法贤大师说,最好身体不离开善行,口不离开归依,念咒、念佛号。心不离开菩提心,就像迅达仁钦巴大师一样,当然能这样是最好。可是能做到这样的人很少。那怎么办能?阿底峡尊者在《菩提行灯》当中是这样说的:心善,就算言谈举止表面看起来不善,也自然而然地就会渐渐成为善。心不善,就算看样子你的行为极及其端正,语言天天念佛,也没有什么用。所以,一定要心不离开菩提心,心不离开大慈大悲心,心不离开一切善,则身和口的行为自然就会渐渐走向善行之中。这个很重要。你们想一想,现在有很多人是这样,身口不离善,就是心离开了善,最终这种人,即便不是封建迷信者,那他也可能会变成半个神经病。我遇到过这样的一些居士,他把自己,关在房子里边不出门,天天拼命地念,念佛号、念经、念这个、念那个。可是他的脾气越来越大,比谁都脾气不好,他的慈悲心越来越少,连自己的孩子和家庭他都不管。他的自私心非常地强烈,斤斤计较,很糟糕。他的嫉妒心比谁都强,不要说世间的得失问题他嫉妒,甚至连佛法和宗派门派之间他也极其强烈地嫉妒并执着。这就说明了什么?心离开了法,身体没有离开法,口头没有离开法,天天念,可是心已经离开了。他的身体为什么不离开法?我以前不知道,后来我知道了。有什么原因?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让别人看。别人看了说,哇,这个人修行这么好!他天天打座!天天念经!为了这个美名。这是一种人。还有一种人为什么不离开?其实他求的东西很糟糕。为了自己得到某一个利益,没有半点利益天下苍生之念,没有半点慈悲心。所以,为了谋求他自己今生的金钱、财富、地位、或者其他的一切利益。而他自己做事不成了,他希望佛菩萨下来跟他一块做,完成他想达到的这个目的。口不离法,为什么?口不离法也好,你心里边起贪心、嗔心、痴心,看你念“嗡嘛呢叭咪吽,嗡嘛呢叭咪吽”,你走到那里,就是拿起一个念珠,嘴里说,嗡嘛呢叭咪吽,然后,就是归依师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或者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修行应该是多么的好!人家就相信他,这个信佛的人很好。他想达到的就是这个效果而已,或者他想达到通过念咒,通过念经,听说能够达到很多的目的。所以说为了谋取这个目的,他就做了,其实他的心早就离开了佛法。诸位居士们,咱们要听从阿底峡尊者的教导,心不要离开法,身和口就自然不会离开法了。心离开了法,身和口不离开法,也没有什么用,变成为世间八法。要记住永远不要离开菩提心,永远不要离开利益天下一切苍生,愿一切众生远离一切痛苦及痛苦因的这种心愿,具得一切安乐及安乐因的心愿,而且设法把这个想法付诸于行动当中。这个行动并不是说,马上让你当君王,马上就当天下第一,不是这个。行动当中可能付出得很平凡。比如说,你在到马路上走的时候,发现扔的垃圾,心想这个不好,把他拣起来,放在一个垃圾桶里边。进了庙里边,哎呀,这个地方这样不好,就扫一扫地,擦一擦。在任何一个公共场合,这样不好,那样不好的时候。你不要希望别人看到你、赞扬你,随手就把这件事给办了。也不要指望谁来感激你,不要指望谁瞧得起你,用不着,这不是为了别人干的,而是为了自己的修行而干的。你们说是不是?哪怕是很细小的帮助,能帮得上就帮个忙。有人问路的时候,你不要气呼呼的,跟他说一些难听的话。就跟他说“这样走,那样走,然后你就到了。要不要我送一程?”他很高兴。人哪,说实话,人心还是很小气的。我去成都路上的时候,以前不是这样,最近我发现成都的人变化很大,问路的时候,有些开车的,他就非得送你一程。说从这然后你到那了,有人要到那里去买东西的时候,他非要把你带到那个地方,跟你说帮着你,他特别的好。你看,实际上我们这样做,我们的修行修得很好,也不要指望别人感谢你。看到有什么丢下的东西,就马上拿上来,放到看得到的地方,或者交给管事的人,让他把东西他交给失主。这个修心,要付出行动的时候,很朴素的、很细小的以上,能够体现出来,那才是真正的修行者。回到家里边去了,丈夫发脾气,或者妻子发脾气,或者儿子不高兴,或者父母不高兴,一笑了之。说一点笑话,哎,宽容他,包容他,多好啊!这个家庭,就不用吵架了。和任何一个人在一起的时候,首先愿意自己吃亏,让他人占点便宜,然后他就高兴了。虽然他占点便宜很小,可是他的心里就是高兴,就是舒坦。那多好,你的损失也不大,他又有那么大的高兴,非常好。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就这么修。
欧曲·法贤大师说,最好身体不离开善行,口不离开归依,念咒、念佛号。心不离开菩提心,就像迅达仁钦巴大师一样,当然能这样是最好。可是能做到这样的人很少。那怎么办能?阿底峡尊者在《菩提行灯》当中是这样说的:心善,就算言谈举止表面看起来不善,也自然而然地就会渐渐成为善。心不善,就算看样子你的行为极及其端正,语言天天念佛,也没有什么用。所以,一定要心不离开菩提心,心不离开大慈大悲心,心不离开一切善,则身和口的行为自然就会渐渐走向善行之中。这个很重要。你们想一想,现在有很多人是这样,身口不离善,就是心离开了善,最终这种人,即便不是封建迷信者,那他也可能会变成半个神经病。我遇到过这样的一些居士,他把自己,关在房子里边不出门,天天拼命地念,念佛号、念经、念这个、念那个。可是他的脾气越来越大,比谁都脾气不好,他的慈悲心越来越少,连自己的孩子和家庭他都不管。他的自私心非常地强烈,斤斤计较,很糟糕。他的嫉妒心比谁都强,不要说世间的得失问题他嫉妒,甚至连佛法和宗派门派之间他也极其强烈地嫉妒并执着。这就说明了什么?心离开了法,身体没有离开法,口头没有离开法,天天念,可是心已经离开了。他的身体为什么不离开法?我以前不知道,后来我知道了。有什么原因?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让别人看。别人看了说,哇,这个人修行这么好!他天天打座!天天念经!为了这个美名。这是一种人。还有一种人为什么不离开?其实他求的东西很糟糕。为了自己得到某一个利益,没有半点利益天下苍生之念,没有半点慈悲心。所以,为了谋求他自己今生的金钱、财富、地位、或者其他的一切利益。而他自己做事不成了,他希望佛菩萨下来跟他一块做,完成他想达到的这个目的。口不离法,为什么?口不离法也好,你心里边起贪心、嗔心、痴心,看你念“嗡嘛呢叭咪吽,嗡嘛呢叭咪吽”,你走到那里,就是拿起一个念珠,嘴里说,嗡嘛呢叭咪吽,然后,就是归依师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或者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那修行应该是多么的好!人家就相信他,这个信佛的人很好。他想达到的就是这个效果而已,或者他想达到通过念咒,通过念经,听说能够达到很多的目的。所以说为了谋取这个目的,他就做了,其实他的心早就离开了佛法。诸位居士们,咱们要听从阿底峡尊者的教导,心不要离开法,身和口就自然不会离开法了。心离开了法,身和口不离开法,也没有什么用,变成为世间八法。要记住永远不要离开菩提心,永远不要离开利益天下一切苍生,愿一切众生远离一切痛苦及痛苦因的这种心愿,具得一切安乐及安乐因的心愿,而且设法把这个想法付诸于行动当中。这个行动并不是说,马上让你当君王,马上就当天下第一,不是这个。行动当中可能付出得很平凡。比如说,你在到马路上走的时候,发现扔的垃圾,心想这个不好,把他拣起来,放在一个垃圾桶里边。进了庙里边,哎呀,这个地方这样不好,就扫一扫地,擦一擦。在任何一个公共场合,这样不好,那样不好的时候。你不要希望别人看到你、赞扬你,随手就把这件事给办了。也不要指望谁来感激你,不要指望谁瞧得起你,用不着,这不是为了别人干的,而是为了自己的修行而干的。你们说是不是?哪怕是很细小的帮助,能帮得上就帮个忙。有人问路的时候,你不要气呼呼的,跟他说一些难听的话。就跟他说“这样走,那样走,然后你就到了。要不要我送一程?”他很高兴。人哪,说实话,人心还是很小气的。我去成都路上的时候,以前不是这样,最近我发现成都的人变化很大,问路的时候,有些开车的,他就非得送你一程。说从这然后你到那了,有人要到那里去买东西的时候,他非要把你带到那个地方,跟你说帮着你,他特别的好。你看,实际上我们这样做,我们的修行修得很好,也不要指望别人感谢你。看到有什么丢下的东西,就马上拿上来,放到看得到的地方,或者交给管事的人,让他把东西他交给失主。这个修心,要付出行动的时候,很朴素的、很细小的以上,能够体现出来,那才是真正的修行者。回到家里边去了,丈夫发脾气,或者妻子发脾气,或者儿子不高兴,或者父母不高兴,一笑了之。说一点笑话,哎,宽容他,包容他,多好啊!这个家庭,就不用吵架了。和任何一个人在一起的时候,首先愿意自己吃亏,让他人占点便宜,然后他就高兴了。虽然他占点便宜很小,可是他的心里就是高兴,就是舒坦。那多好,你的损失也不大,他又有那么大的高兴,非常好。所以,这是非常重要的,就这么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