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庙山文化传媒有...吧 关注:40贴子:690

(必做)本周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周周练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同学们可以选择在贴吧上完成阅读感想,也可写在纸上周一交。
(字数不限,但注意质量。另外要在末尾加上班级座号,谢谢配合
简介
《苏东坡突围》是余秋雨文集《[url]http://山居笔记[/url]》中的一篇,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官之后,他的政敌、私敌甚至一些泼皮无赖都一哄而上,对他的人格进行无耻的诽谤攻击,东坡先生像一个被敌人围困在狭小空间的战士,忍受着精神与肉体的巨大痛苦进行突围。一个倒了霉的大学者、大诗人,就像一面镜子,一下子照出了那么多的妖魔鬼怪,有那么多丑恶的灵魂显影,反倒衬托出被诽谤者的高风亮节。


IP属地:福建1楼2015-05-15 21:34回复
    《我读苏东坡突围》
    污浊的官场从来就容不下一个正人君子。因此商鞅遭受车裂,屈原投河自尽......苏东坡也是在这时从自己梦幻般的诗曲中走出来。
    不同的是,在历经了众叛亲离,看清了周遭的一切,明白了即使是死也无法沉冤得雪之后,他选择了振作却也选择了隐忍,摘了乌纱帽的他不再谏诤,而是寄情于山水之间书写下了一系列美文。
    余秋雨看到了苏东坡的坚强,看到了文人的无能为力。而我看到的是世道的冷酷。苏东坡书写于黄州的美文令人叹为观止,却也能从中体味出苏东坡的悲伤。一句一蓑言雨任平川尽显洒脱之情,然而当年的豪情壮志却片甲无存,有的只是太多的无奈和感伤。立处黄州的他不再是涉世未深的风流才子,摇身一变成了感时伤怀的诗坛文豪。
    一方面,我敬重苏东坡,敬重他的坚忍,敬重他的才气。另一方面,我却同情他,这不公的世道塑造了大师的同时毫不留情的毁灭了那些能人志士精忠报国的梦想。即使是流芳百世也抵不回曾经失去的一切。
    【一十四号】


    3楼2015-05-16 16:49
    收起回复
      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来到黄州,作为一代文豪他有自己的幸运,更多的是他人的嫉妒,排挤。一些不想干的人也横叉一腿,让他郁郁不得志,众叛亲离却仍心系国家,在黄州的四年思考反省自己,纵使寂寞相伴,也胸怀大志,豪情壮志。令心生佩服。32号


      IP属地:宁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05-16 19:16
      回复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
        这句话是我看完文章之后觉得说的挺对的一句话,也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
        一段丰富的历史就是这样。它有错综复杂的政治,有大方光彩的文学。它的表面光鲜亮丽,背后却也有很多故事。
        苏东坡被众多围攻者迫害,他应该也曾经茫然、失望、痛苦,一个赤诚心被这些心胸狭窄恶毒的人污蔑得一文不值。从一个方面来看,毋庸置疑,这是对一个文学奇才的极大的不公平和折磨,是令人愤怒令人不满的。
        但是如果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难道不是这些折磨与不公平令苏东坡改变、变得更好么?苏东坡在这些磨难前本来就是一个对文化贡献极大的人,但是经过这些灾难,令苏东坡的心智变得不一样,变得更有深度。他的作品中知名度最高的前后《赤壁赋》就是灾难后写下的。
        这就是为什么“小人牵着大师”。因为他们的妒忌、因为他们污秽的内心 ,改造了一个天才变成了大师。折磨固然令人愤慨,但是它对一个人的好的改变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小人折磨着大师,大师自然不可能让这些小人隐匿在历史中。大师的进步反映着小人的恶行,让这些小人的丑恶尽数在历史上留下痕迹,而且是放大版的痕迹。这就是为什么大师牵着历史。大师的文字反映着当时的事与人,不仅能够体现美也能够反映恶。
        苏东坡应该不是唯一。想来应该也有很多人是和他一样的。在遥远的以前,经过这种磨练而出现的大师们是中华文化宝贵的财富;而在现在,我们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文字他们的经历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这种磨练带来的结果固然好,但并不适用于现在这个拥有道德文明的社会。
        我们要做的,是“大师牵着我们,我们牵着未来。”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5-16 20:53
        收起回复
          苏东坡因富有才华受到小人的嫉妒、逼供、捆扎,但用一首歌唱到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正如苏辙所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乌台诗案”——这四个惊心动魄的字,就将名震九州、官居太守的苏东坡打入大牢,贬谪黄州。没有好友的安慰,只有友谊的脆弱;没有皇帝的挽留,只有被贬的敕令。苏东坡咽下了冤屈与苦楚,带着一身的孤独寂寞,到了黄州。但就是这样,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造诣,让他真正的成熟了。困境磨炼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与山水对话,与古人交谈,向文学领域进军,完成精神上的突围。比起那些迟暮之年才觉悟的人们,苏东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幸运的,那些小人的刁难,受到的艰苦磨难,都成为苏东坡成功路上的垫脚石,让他最终登上文学的顶峰。
          烈火不会毁灭真金,而只会让它更加光彩夺目。清贫得不能再清贫的生活,寂寥得不能再寂寥的山水,
          与苏子本人以及他的遭遇一起,用智者的沉默,把文化酵得愈醇愈浓。
          —— 26


          IP属地:福建9楼2015-05-17 10:58
          回复
            从上周的‘个王朝的背影’到这周的“苏东坡突围”我真想说“余秋雨的文章咋都这么长”开玩笑啦!其实我觉得这篇文章写的挺不错的,它将苏东坡的大起大落展示在读者面前,分析了一个大文豪郁郁不得志,老是受排挤的原因,深刻的批判了当时那小人做梗的社会以及人心的险恶,你有才,别人便弹劾诬陷你,看着你被贬被审问,日子不好过,他高兴,满足了忌贤妒能的心。
            在如此黑暗的环境下,苏东坡依然有自己的挚友,支持他的人,这让他有了创作的动力,所谓的贬官文化大概就是这样,在宁静的,远离官场尔虞我诈的幽远的一角,灵感如泉涌,他实现的破茧成蝶的蜕变,词的风格也更加成熟,犹如凤凰的浴火重生。
            正可谓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社会待他不公,他却以才华回报。一个真正有才的人,你给他下绊脚石,他跌倒了,却不抱怨,而是将其变成垫脚石,帮助自己达到更高的境界。被世人铭记,而诬陷他的人,只会遭到后人的摒弃,有的名什么叫什么我们无从知晓。
            感叹的同时,是否有想过,成就苏东坡的难道只是他的词吗?词或许只是一方面,更多的是他那坎坷曲折的人生,以及他对待不公平的态度,永远值得后人去借鉴去敬仰!!——01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5-05-17 11:22
            收起回复
              我觉得吧,历史文化名人是怎么煅烧出来的?高温高压还是和风细雨?我想不同的情况可以造就不同的文化名人。 苏东坡是那种中国文化史甚至是世界史上即不可遇又不可求的文化伟人。而这个伟人的人生际遇正是他成为伟人的催化剂。 在“乌台诗狱”之前,苏东坡的声誉与成就不可谓不隆!他的诗文、他的书法、他的为官之道、他的朋友都能使他成为一代大文豪,而且是流芳千古的大文豪!我体会到了他在大难临头后的无畏、体验到了对人生的无奈、也感觉到了他博大的胸怀,这也正是苏东坡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品质!
              13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5-05-17 11:23
              收起回复
                苏东坡突围
                黑暗的政场,正直的人往往会被嫉妒,往往被那些小人不能纳为己用就要毁了你,苏东坡就是这样的人。自古以来,也不乏这样的人,但为什么苏东坡会成如此突出出色的人呢?!无缘无故被小人倒打一耙,各种小人还都来插一脚,监狱的严刑拷打。越是高尚的人一旦沦落到小人手上越是往死里收拾,这都是小人的嫉妒心理。但小人也是不能一手遮天的!苏东坡的品行还是帮助他免于一死,虽然还是被冤枉被贬职,但是对于如此出色的人来说这是个契机。抓住机会就会更上一层楼,错失机会苏东坡还会是当初那个苏东坡。对于一个当时非常出色的文人来说,反省自己真的是灰常难得的事,但是他做到了。面对难言的孤独,他没有垂头丧气、一蹶不振,而是洗去了人生的喧闹、沉浸在山水中寻找人性的真性,并且不断反省自己改进自己。他找到了真正的自己,脱胎换骨后,他的艺术更成熟嘞,成就了流传千古的重要文学创作。


                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15-05-17 15:14
                收起回复
                  《苏东坡突围》
                  看到文章题目苏东坡突围 我首先脑海中出现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突围?阅读后 我觉得在这篇文章中的突围 应该是指苏东坡对文化的突围吧 苏东坡作为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 其能力 文化自然是十分过人 可是往往站在文化顶端的人都处于风口浪尖之上 苏东坡的文化能吸引别人 自然也会引来小人的嫉妒 在嫉妒了发狂的情况下 总会做出一些疯狂的事 例如诬陷 于是 一位千古流出的大文豪 就这么被冤枉入狱 最终被贬黄州 尽管黄州生活贫苦 可文人就是文人 在这艰苦的环境下仍能成就自己 文中“那些苏东坡写于黄州的杰作 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一个新的美学等级 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一个新的人生阶段”正是在黄州难言的孤独 让他更加愿意与文学作伴 他又怎会知道 千年后的他会让后人如此怀念呢?
                  苏东坡的闪光点远远不止这些 他的弟弟苏辙曾说过一句解释他被批判的原因“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是啊 他实在是太出色 太响亮了 总能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记恨 由此可见 是不是当时那个社会 文人总是要经历一番困苦才能为后人所熟知呢?似乎所有文人都有被贬谪的经历 也许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 更能激起文人心中的百般感慨吧 有时候 磨难更能使人成长 激发内心深处的才能。
                  ----27号


                  来自iPhone客户端38楼2015-05-17 16:28
                  回复
                    用十四字概述吧:锋芒毕露遭变故,本身三省平心境。


                    IP属地:福建来自iPhone客户端41楼2015-05-17 18:38
                    收起回复
                      我一直以为苏东坡应该是一位旷达豪 放、乐观、超然出尘的诗人,才写的出《江城子·密州出猎》、《赤壁赋》、《水调歌头》等传世之作。而这篇《苏东坡突围》才让我对苏轼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刚看题的时候,被“突围”二字吓了一跳,细看才知道突的是文化之围,人情之围。
                      苏轼是不幸中的大幸,不幸在于被小人,被好友,更甚是不认识之人围困;幸于他还有他的乐观,他的家人、他所管辖过的子民和支持他扶持他的或敌对或不认识的人,他没有像屈原等人以那样的结局结束,仅留下空叹,也没有从此一蹶不振。经过这一切,他的艺术才情得到升华,而更加成熟,这些都是他的知己们所愿意见到的结局。挫折磨砺人__(此处“人__”可做任意理解或带入,我词穷了´<_` )。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被捆压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实在精辟,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颇有感触,这句话揭示了人性中卑劣的一面,也反映了封建社会所存在的一种不良风气。即使是现在这个中西文化相结合的时代,也并不能避免(例子本人并不是很想列举)。上面的某某某说“应该‘大师牵着我们,我们牵着未来’。”,我十分赞同,也希望今日的苏东坡们不会再被围困了!
                      ——————
                      来自45号


                      来自Android客户端44楼2015-05-17 21:04
                      收起回复
                        苏东坡突围
                        作者所写的突围是当苏东坡在官场上遭受到小人的污蔑之后,被贬黄州,当朋友都避而远之,当人们认为这个大文豪要没落时,他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这下千古名作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让我感触最深个的是接近文章结尾的部分"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的为道义为百姓甚至为朝廷,为皇帝捐躯。"这体现了苏东坡拥有高尚的品质与节操,但却在那样一个恶劣的社会环境下,不得不压抑着自己。内心有些无限的郁闷却找不到方式发泄,朋友也都避而远之。
                        而他的突围正是因为处于这种现状,他抛开喧嚣,选择回归平静,让他走向了成熟,他的艺术才情也得到了升华。这样的他和他千古流传的作品给了当初陷害他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15号。


                        来自Android客户端45楼2015-05-17 21:14
                        回复
                          苏东坡突围
                          苏辙的一句 “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让我印象颇深。正因为如此,苏东坡锒铛入狱。正所谓:树大招风。从古至今,才华四溢,光芒万丈的人往往敌不过小人的嫉妒心,这就是人性的阴暗面。以前有,现在也有。不是因为当时的时代,不是因为当时的制度,嫉妒心只是人性的其中一面。在现代也依然存在。我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好的,每一件事都有相对的一面。对于苏东坡,反而是因为这次变故,完成了精神上的突围。
                          “乌台诗狱”可以算得上是苏东坡的一次巨大变故,虽然经历的过程是痛苦的,但这也使他得到了艺术上的升华。这一切使他看清官场之黑暗,体会到真正的孤独寂寞,找回了一个真正的自我,渐渐回归于清纯与空灵,创作出至今仍流传不已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假使没有这次变故,我们绝不会从他的诗作中看到受挫后的愤愤不平和再生后的淡泊宁静。所以,我并不憎恨那些弹劾苏东坡的人,是他们使得苏东坡变得更加成熟,把他推向更高的境界。
                          36号


                          来自Android客户端47楼2015-05-17 21: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