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玉石交流吧 关注:31贴子:434
  • 2回复贴,共1
蓝田玉是古代名玉,早在秦代即采石制玉玺,有著名的和氏璧。唐代及以前的许多古籍中都有蓝田产美玉的记载。据记载,唐明皇就曾命人采蓝田玉为杨贵妃制作謦(一种打击乐器)。其《汉书·地理志》,说美玉产自“京北(今西安北)蓝田山”。其后,《后汉书·外戚传》、 张衡《西京赋》、《广雅》、《水经注》和《元和郡县图志》等古书。至明万历年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所谓蓝田,即葱岭(昆仑山)出玉之别名,而后也误以为西安之蓝田也。”







1楼2015-05-17 10:19回复
    基本介绍折叠编辑本段
    今人开采的新蓝田玉矿床位于蓝田县玉川、红星一带,距县城约35公里,含矿岩层为太古代黑云母片岩、角闪片麻岩等。玉石为细粒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按矿物成分及外观特征可将玉石分为五种:第一种为白色大理岩。第二种为浅米黄色蛇纹石大理岩。第三种为黄色蛇纹石大理岩。第四种为苹果色蛇纹石大理岩。第五种为条带状透闪石化蛇纹大理岩。
    化学成分
    据研究,未经任何处理的新蓝田玉原石含SiO2 23.86%,TiO2 0.10%,Al2O3 0.55%,Cr2O3 0.0004%,Fe2O3 0.38%,FeO 0.55%,MnO 0.015%,MgO 19.34%,CaO 29.09%,Na2O 0.085%,P2O5 0.02%,H2O 5.04%,CO2 21.35%,等等。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其矿物成分主要是方解石(50.75%)、叶蛇纹石(49.25%),另含少量滑石等。玉石呈白、米黄、黄绿、苹果绿、绿白等色,显玻璃光泽、油脂光泽,微透明至半透明。呈块状、条带状、斑花状,质地致密细腻坚韧。硬度3-4,密度约2.7克/厘米3。有的品种遇盐酸能起泡。
    工艺美术上要求蓝田玉颜色艳美或素雅,光泽强,透明度较高,蛇纹石等矿物分布均匀。质地致密、细腻、坚韧、光洁,无裂纹及其他缺陷。块度大。
    蓝田玉是古代名玉,早在秦代即采石制玉玺,有著名的和氏璧。唐代及以前的许多古籍中都有蓝田产美玉的记载。据记载,唐明皇就曾命人采蓝田玉为杨贵妃制作謦(一种打击乐器)。其《汉书·地理志》,说美玉产自“京北(今西安北)蓝田山”。其后,《后汉书·外戚传》、 张衡《西京赋》、《广雅》、《水经注》和《元和郡县图志》等古书。至明万历年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所谓蓝田,即葱岭(昆仑山)出玉之别名,而后也误以为西安之蓝田也。”
    蓝田玉有翠玉、墨玉、彩玉、汉白玉、黄玉,多为色彩分明的多色玉,色泽好,花纹奇。据近年勘测,蓝田玉储量达100万立方米以上,主要分布在玉川乡和红门寺乡。当地民间玉匠过去都是用人工采玉加工,近年来开始使用机械采石加工,生产出多种多样的装饰品和工艺品。如玉杯、玉砚、玉镯、健身球等。不少玉石品隐现出天然的山水图象,不失为物美价廉的工艺品。


    2楼2015-05-17 10:20
    回复
      2025-05-11 04:29:05
      广告
      形成过程折叠编辑本段简介折叠
      蓝田玉属于岩石通过变质以后才形成的。
      在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汉朝玉佩以及西安茂陵附近出土的西汉武帝的大型“玉铺首”,经鉴定,它们都是一种蛇纹石化大理岩,又称为蓝田玉,是以产地陕西蓝田县命名。
      七十年代以来,地质工作者在蓝田县发现蓝田玉。它是一种蛇纹石化大理岩。白色的大理岩中布满了草绿色的具有滑感的蛇纹石,当含有其他杂质时,还可出现红、黄、黑等色。蛇纹石化大理岩是碳酸盐岩石,由石灰岩、白云岩受到热水溶液作用后,重新结晶而成的。在变质过程中含镁质的矿物(如白云石)可以变成蛇纹石。
      变质作用折叠
      变质作用的定义是Lyell(1833)比较系统地提出的。变质作用是指与地壳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地质作用,是在地壳形成和演化地过程中,由于地球内力的变化,使已存在的地壳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的条件下,原岩的总体化学保持不变,形成新矿物组合和结构构造。
      变质作用和沉积作用、岩浆作用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和联系。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之间比较容易区别,它们之间的界线是熔融,而和沉积成岩作用之间的重要标志是矿物组合的变化,一般认为以浊沸石开始出现为标志。控制和影响变质作用的重要因素有温度和压力。
      温度作用折叠
      温度是控制和影响变质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多数变质作用是随温度升高而进行的。温度升高可使原来岩石中的一些矿物重结晶,更重要的是会使各种原始组分重新组合成新矿物。
      先确定变质作用发生的温度范围,既起始温度和终止温度。变质作用不包括风化作用和沉积岩的成岩作用。而是以浊沸石、蓝闪石、硬柱石、钠云母、叶腊石等变质矿物的首次出现,作为变质作用的开始。这些矿物出现时的温度范围为是在150℃—250℃之间。这就是变质作用发生的起始温度。而由于变质作用不包括原岩的大规模的熔融,终止温度就是原岩发生大规模熔融时的温度,现确定为为650℃—100℃之间。
      其次是关于温度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下列几种因素:
      地热增温:岩石随埋葬深度的增加,而温度逐渐增高,但其幅度一般不大,按地区的地质环境有所不同,从每千米十几度到一百多度,然而其空间范围较大。地质工作者称此种变化为地热增温率或地温梯度。
      放射性元素衰释放的热量:其特点是总量大,不均匀,有时也极可观。
      岩浆活动带来的热能:其强度和岩浆活动的规模有关,有时范围很小,仅限接触带,即是所谓的接触变质,有时也可能影响一个区域。应力作用下的摩擦热:其较为局部,如断裂带。


      4楼2015-05-17 10: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