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吧 关注:190,827贴子:1,428,112

看被某些人吹上天的隋炀帝杨广的“功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山东1楼2015-05-18 12:02回复
    资料整理。发完前请勿插楼。


    IP属地:山东2楼2015-05-18 12:02
    收起回复
      提到随炀帝杨广,某些人总会极度夸大他的功绩,甚至把其他人的功绩篡改成杨广的,全然不顾杨广的实际情况。北周“留给”隋文帝杨坚丰厚的遗产,隋文帝杨坚“留给”杨广丰厚的遗产,而杨广志大才疏,对国家与平民的承受能力缺乏基本的认知,挥霍丰厚的遗产,导致天下大乱与严重内忧外患,留下一个极差的烂摊子、非常恶劣的局势。


      IP属地:山东3楼2015-05-18 12:04
      收起回复
        先看某些人吹杨广“率军灭陈,统一中国南北,结束了中国几百年的分裂”,以及被某些人用了吹杨广的《隋书》里记载的“南平吴会,北却匈奴”。(唐人修的《隋书》这么夸张的夸杨广,某些人还好意思说唐人修《隋书》黑杨广……)
        北周统一北方,发展经济,已经为统一做好了基础。隋文帝接手北周留下的丰厚遗产后,灭陈、统一。
        在灭陈、统一、“南平吴会”这事上,有北周留下的丰厚遗产基础,后有一代雄主杨坚策划,隋朝兴兵平南朝的陈,收复一统是战略目标,中有三军谘禀皆取断于高颎,前有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名将真正在前线作战。而杨广几乎只是个挂名统帅。
        三军谘禀,皆取断于高颎《隋书》:“以颎为元帅长史,三军谘禀,皆取断于颎。”
        杨素给隋文帝进取陈之计《隋书》:“上方图江表,先是,素数进取陈之计。”
        《隋书》记载,隋文帝下诏肯定韩擒虎、贺若弼平定南方的功绩,“此二公者,深谋大略,东南逋寇,朕本委之,静地恤民,悉如朕意。九州不一,已数百年,以名臣之功,成太平之业,天下盛事,何用过此!闻以欣然,实深庆快。平定江表,二人之力也。”又下优诏于韩擒虎、贺若弼曰:“申国威于万里,宣朝化于一隅,使东南之民俱出汤火,数百年寇旬日廓清,专是公之功也。高名塞于宇宙,盛业光于天壤,逖听前古,罕闻其匹。班师凯入,诚知非远,相思之甚,寸阴若岁。”《隋书》:“高祖爰应千龄,将一函夏。贺若弼慷慨,申必取之长策,韩擒奋发,贾馀勇以争先,势甚疾雷,锋逾骇电。隋氏自此一戎,威加四海。稽诸天道,或时有废兴,考之人谋,实二臣之力。”
        灭陈并统一,实际功绩是杨坚、高颎、贺若弼、韩擒虎的,甚至给隋朝留下丰厚实力的北周也有功劳。


        IP属地:山东4楼2015-05-18 12:13
        收起回复
          再看“北却匈奴”,此处“匈奴”应指当时的突厥。
          隋朝曾经分化、整垮突厥的,是隋文帝、长孙晟、杨素,《隋书》评价长孙晟:“晟体资英武,兼包奇略,因机制变,怀彼戎夷。倾巢尽落,屈膝稽颡,塞垣绝鸣镝之旅,渭桥有单于之拜”,评价杨素:“摧骁骑于龙庭,匈奴远遁”……
          而杨广对突厥的战绩呢,不怎么好看,在隋文帝时期,突厥寇边,杨广率军出灵武,结果没有杀获就返回了。
          《隋书》记载的杨广“后数载,突厥寇边,复为行军元帅,出灵武,无虏而还”,无虏而还,没有杀获而返回。
          不过毕竟比后来隋炀帝杨广被突厥围在雁门以及杨广造成隋末大乱突厥再次崛起强盛好。
          在隋炀帝后期,突厥崛起、极端强大,一度把隋炀帝包围在雁门,隋炀帝脱险后至死没报此仇,对突厥无可奈何。
          看隋炀帝留下的突厥之强大,
          《隋书》:“八月,始毕率其种落入寇,围帝于雁门。”“隋末乱离,中国人归之者无数,遂大强盛,势陵中夏。迎萧皇后,置于定襄。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之徒,虽僭尊号,皆北面称臣,受其可汗之号。使者往来,相望于道也。””……自古蕃夷骄僭,未有若斯之甚也。“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四上:“始毕可汗咄吉者,启民可汗子也。隋大业中嗣位,值天下大乱,中国人奔之者众。其族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四十上:“隋大业之乱,始毕可汗咄吉嗣立,华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皆役属,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倔起虎视,悉臣尊之。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
          隋炀帝留下的,不是统一的“中国”,不是弱小的突厥。隋炀帝接手了外无强敌、内部人口众多、贮备雄厚、国力强盛的隋朝,留下的却是空前强大“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的突厥,以及大乱破坏严重、人口户口锐减四分之三以上、疆域减小、严重分裂内战、内外众多强敌的烂摊子。


          IP属地:山东5楼2015-05-18 12:30
          回复
            某些人那秦始皇与隋炀帝杨广比。但是实际上,杨广根本没资格与秦始皇比。
            秦始皇统一,打跑匈奴;
            而隋炀帝,接手北周、陈、隋文帝几代人留下的丰厚的遗产、统一的帝国,却短短几年就败坏成了人口凋敝锐减到不足之前的四分之一、经济被严重破坏、严重分裂内战、内战众多强敌、外敌突厥空前强大的恶劣局面,危害后世。


            IP属地:山东6楼2015-05-18 12:42
            收起回复
              修大运河。从春秋时期到南北朝时期,很多王朝已经修了大运河的很多部分。
              隋炀帝,靠着北周、陈、隋朝隋文帝留下的丰厚人力国力,靠着从春秋到南北朝众多王朝修的大量运河河道,修出大运河,结果还经常湮塞。唐、后周、宋要经常疏浚、整修大运河(疏浚,包括且不限于开挖、扩宽、挖深河道),才能令大运河可以使用。如果没有及时疏浚、整修大运河,大运河的河道甚至会湮塞的几乎与岸平齐,“几与岸平……亦有作屋其上”。
              分清元朝京杭大运河与隋朝大运河。 杨广修隋朝大运河用了从春秋到南北朝众多王朝修的大量运河河道,而元朝修京杭大运河的大部分河道不是隋朝大运河的河道。
              大运河能造福后人、造反千秋,那是几千年来众多王朝修运河、疏浚整修运河的功劳。
              那些拿诗词里一些夸张的描写去吹运河的,就算了吧,诗词里的夸张的描写不能完全当真。
              根据曾长期研究古代地理与河道、专门研究过这一问题的岑仲勉的成果,不应过度推崇、过分高估隋炀帝修运河。在隋炀帝之前,许多王朝已经修过大运河的很多部分,在隋炀帝之后,唐朝宋朝等须时常疏浚,才能利用。(疏浚,包括且不限于开挖、扩宽、挖深河道。)
              看岑仲勉的说法


              出自岑仲勉的《隋唐史》。


              IP属地:山东7楼2015-05-18 12:53
              收起回复
                至于隋炀帝杨广修运河的目的,是不是像某些人吹的那么高尚呢?
                看学者王仲荦的观点:


                杨广修运河的目的不像某些人吹的那么高尚啊。


                IP属地:山东9楼2015-05-18 12:59
                收起回复
                  楼主辛苦


                  IP属地:福建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5-05-18 13:14
                  回复
                    北周“留给”隋朝约690万户以及约690万户以外的大量隐漏瞒报户口(根据根据学者岑仲勉、杨志玖等人的考证),隋朝吞并陈的大量户口、通过大索貌阅等手段清查隐漏瞒报户口,使开皇年间就达870万户(《资治通鉴》:“隋开皇中,户八百七十万”),隋朝鼎盛时期达890万户,但是,隋炀帝造成隋末严重的大乱,隋朝留下200余万户(《通典》记载杜正伦奏“……末年离乱,至武德有二百馀万户”),以及内外众多强敌、破坏空前严重、疆域丢失、严重分裂的烂摊子。
                    [
                    说明:根据根据学者岑仲勉、杨志玖等人的考证,《通典》所说后周静帝末授隋禅有户359.964万户,实际没有算上北周吞并北齐的大量户口,而加上北周吞并北齐的户口,则有约690万户,而且,这个690万户还仍然未算上北周“留给”隋朝的大量隐漏瞒报户口。 隋朝吞并陈的大量户口、通过大索貌阅等手段清查隐漏瞒报户口,使户口在开皇年间就达到870万户(《资治通鉴》:“隋开皇中,户八百七十万”),这绝大部分是北周、陈“留下”的户口。 隋炀帝大业五年达到890万户,之后隋炀帝造成大乱,破坏严重,隋朝留下的人口户口只有200余万户(《通典》记载杜正伦奏“……末年离乱,至武德有二百馀万户”)。
                    ]
                    实际上,北周留给隋朝的疆域与人口,远多于隋朝留给唐朝的疆域与人口。而唐朝打败众多内外敌人,经过扩张,疆域面积超过隋朝,后来经过发展,人口、经济也超过了隋朝。


                    IP属地:山东14楼2015-05-18 13:26
                    收起回复
                      至于某些人吹的隋炀帝或隋朝留下多少粮食、吃了多少年,
                      要注意,
                      战乱、火灾等等,能轻易毁掉巨额的粮食与财物。
                      隋朝的粮仓,储存的再多,经历隋炀帝消耗、以及隋炀帝造成的大乱的破坏与消耗,留给李世民的能有多少呢?
                      马周的一段话造成了误解。有人提到“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隋朝已灭亡了20年,隋文帝已经死了33年,可那时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
                      那么就以马周这段话里的西京府库为例说明,
                      《旧唐书》记载马周的上疏:“……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畜多少,唯在百姓苦乐。且以近事验之,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都积布帛,而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向使洛口、东都无粟帛,则世充、李密未能必聚大众。但贮积者固是有国之常事,要当人有余力而后收之,岂人劳而强敛之?更以资寇,积之无益也……”
                      其实,早在李渊进西京(长安)想用西京府库的东西赏赐功臣时,西京府库的东西就不够用了,李渊另用其他办法获得物资。
                      《旧唐书·刘世龙列传》:
                      时草创之始,倾竭府藏以赐勋人,而国用不足,义节进计曰「今义师数万,并在京师,樵薪贵而布帛贱。若采街衢及苑中树为樵以易布帛,岁收数十万匹立可致也。又藏内缯绢,匹匹轴之使申,截取剩物,以供杂费,动盈十余万段矣。」高祖并从之,大收其利。
                      《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四卷:
                      “渊倾府库以赐勋人,国用不足,右光禄大夫刘世龙献策,以为‘今义师数万,并在京师,樵苏贵而布帛贱;请伐六街及苑中树为樵,以易布帛,可得数十万匹。’渊从之。”
                      《册府元龟》卷484:
                      “唐高祖平京师倾府藏以赐勋人既而又患国用不足太原人刘义节进计曰今义师数十万并在长安樵贵而布帛贱若伐街衢及苑中之树为樵以易布帛岁取数万疋立可致也又藏内缯绢疋皆有馀轴之使申裁取剩物以供杂费动盈十馀万段矣高祖并从之大收其利。”
                      《旧唐书·食货志》:
                      贞观二年四月,尚书左丞戴胄上言曰:「水旱凶灾,前圣之所不免。国无九年储畜,礼经之所明诫。【今丧乱之后,户口凋残,每岁纳租,未实仓廪。】随时出给,才供当年,若有凶灾,将何赈恤?故隋开皇立制,天下之人,节级输粟,多为社仓,终於文皇,得无饥馑。【及大业中年,国用不足,并贷社仓之物,以充官费,故至末涂,无以支给。】今请自王公已下,爰及众庶,计所垦田稼穑顷亩,至秋熟,准其见在苗以理劝课,尽令出粟。稻麦之乡,亦同此税。各纳所在,为立义仓。若年谷不登,百姓饥馑,当所州县,随便取给。」太宗曰「既为百姓预作储贮,官为举掌,以备凶年,非朕所须,横生赋敛。利人之事,深是可嘉。宜下所司,议立条制。」户部尚书韩仲良奏:「王公已下垦田,亩纳二升。其粟麦粳稻之属,各依土地。贮之州县,以备凶年。」可之。自是天下州县,始置义仓,每有饥馑,则开仓赈给。


                      IP属地:山东16楼2015-05-18 13:32
                      收起回复
                        实际上,早在李渊进西京(长安)用西京府库的东西赏赐功臣时,西京府库的东西就不够用了,李渊另用其他办法获得了物资。而马周所说的西京府库存的东西“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原因是李渊李世民往西京府库里存东西,才能使其“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并非是靠隋朝储备。
                        而隋朝的洛口仓、东都等地的物资,反而被李密、王世充等人利用了,这对唐朝可不是什么好事。


                        IP属地:山东17楼2015-05-18 13:32
                        收起回复
                          隋朝时期存下的粮食主要是隋文帝存入的,此外隋炀帝初期有可能存入,但是到了隋炀帝开始消耗巨大的征讨、工程时,就难以大规模存入粮食了,之后隋炀帝造成大乱,更无法存入粮食。而知其征讨得到的疆域成果也随着隋炀帝造成的大乱很快丢失了。
                          即使隋朝存的那些粮食侥幸没被隋炀帝消耗、隋末大乱破坏与消耗,从隋末大乱到汉地的战乱基本结束,这段时间,隋朝那号称能吃50年的粮食,一部分被吃了,一部分被毁了,剩下的则变质无法食用,而在这大乱之中生产的粮食远远不足以补充这些消耗、变质的粮食。等到李世民的贞观时期,吃的粮食基本是李渊武德时期生产的、以及李世民贞观时期生产的。
                          至于拿 隋朝有很先进的仓储技术后来都失传了 来说隋朝大规模储存粮食远超现代,则更是错误。
                          大规模储存粮食这种技术,一直是非常实用的技术,而这种一直是非常实用的技术即使失传,也能被远超古代的现代科技复原、或找出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但是,看看现在大规模储存粮食的期限,也只有约2到5年。
                          (根据《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
                          第二章 粮食质量安全管理与监督
                          第八条 实行粮食销售出库质量检验制度。
                          ……
                            (五)超过以下储存年限的粮食,视为超过正常储存年限(按照收获年度计算),粮食销售出库时应当委托有资质的粮食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质量鉴定:长江以南地区稻谷2年,小麦3年,玉米2年,大豆2年;长江以北地区稻谷3年、小麦4年、玉米3年、大豆2年;食用植物油(四级)均为2年。其它粮食品种的正常储存年限由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确定。
                            第九条 运输粮食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运输的技术规范,不得使用被污染的运输工具或者包装材料运输粮食。粮食在运输过程中,要严防污染、雨湿、霉烂变质等质量事故。
                            第十条 陈化变质、不符合食用卫生标准的粮食,严禁流入口粮市场,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不符合饲料卫生标准的粮食,不得用作饲料原料。
                            凡经指定的检验机构鉴定达到陈化标准的粮食,一律定为陈化粮。对以经营饲料米的名义倒卖、转让陈化粮的,严格执行陈化粮有关管理规定。)
                          古代真正存在过的、并且真正失传、现在也没有复原或被替代的技术,基本是那些近现代已经没有非常实用的价值的技术。


                          IP属地:山东18楼2015-05-18 13:33
                          回复
                            某些人提出用“替换”“轮换”的方法使唐朝贞观十几年的时候仍然吃隋朝存粮、贞观之治靠隋朝存粮。但是,必须满足两个必要条件,才有可能使这种方法成立。第一个条件,隋文帝时期存入的大量粮食,经过隋炀帝时期的消耗、隋炀帝造成的大乱的消耗与破坏,还能剩下相当多的粮食;第二个条件,隋朝后期、唐武德年间生产的能够替换大量隋朝存粮。 这两个条件都成立时,才有可能使“替换”“轮换”的方法成立,但是,如果第二个条件成立,就等于说,用不到隋朝鼎盛时的四分之一的人口 在天下大乱的环境下 生产的粮食数量 与 隋朝强盛时多年生产储存的粮食数量 差不多,这显然是不成立的。(如果这成立了,那么等于说人口凋敝天下大乱时都能生产与隋朝强盛时多年生产储存的粮食数量差不多的粮食、就够天下大乱以及之后安定时期吃的,那么隋朝存粮就更没有意义了。)
                            或许有人认为,既然大乱时期这些生产的粮食无法大量“替换”“轮换”隋朝存粮,那么只“替换”“轮换”其中一小部分即可。但是这样的话,能够“替换”“轮换”的只是大乱时期生产的一小部分,其他的则变质,结果能“替换”“轮换”的数量只保持在大乱时期生产的那一小部分上,实际到了贞观十几年的时候,吃的粮食已经是贞观年间生产的粮食。
                            如果这也算吃隋朝存粮的话,那么这样轮换下去,往后,能轮换到宋、元、明、清,直到现在,往前,能轮换到北周、西魏……晋、魏蜀吴、东汉、西汉…… 按这说法,宋、元、明、清直到现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成了吃唐、隋、北周、西魏……晋、魏蜀吴、东汉、西汉…… 中任何一个王朝的存粮了,这是很荒谬的说法。所以用这种“替换”“轮换”的方法说吃隋朝存粮是很荒谬的。
                            至此,已说明了,这种用“替换”“轮换”的方法使唐朝贞观十几年的时候仍然吃隋朝存粮、贞观之治靠隋朝存粮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要是隋文帝存入的,此外隋炀帝初期有可能存入,但是到了隋炀帝开始消耗巨大的征讨、工程时,就难以大规模存入粮食了,之后隋炀帝造成大乱,更无法存入粮食。而知其征讨得到的疆域成果也随着隋炀帝造成的大乱很快丢失了。
                            即使隋朝存的那些粮食侥幸没被隋炀帝消耗、隋末大乱破坏与消耗,从隋末大乱到汉地的战乱基本结束,这段时间,隋朝那号称能吃50年的粮食,一部分被吃了,一部分被毁了,剩下的则变质无法食用,而在这大乱之中生产的粮食远远不足以补充这些消耗、变质的粮食。等到李世民的贞观时期,吃的粮食基本是李渊武德时期生产的、以及李世民贞观时期生产的。


                            IP属地:山东19楼2015-05-18 16:38
                            收起回复
                              某些人提出用“替换”“轮换”的方法使唐朝贞观十几年的时候仍然吃隋朝存粮、贞观之治靠隋朝存粮。但是,必须满足两个必要条件,才有可能使这种方法成立。第一个条件,隋文帝时期存入的大量粮食,经过隋炀帝时期的消耗、隋炀帝造成的大乱的消耗与破坏,还能剩下相当多的粮食;第二个条件,隋朝后期、唐武德年间生产的能够替换大量隋朝存粮。 这两个条件都成立时,才有可能使“替换”“轮换”的方法成立,但是,如果第二个条件成立,就等于说,用不到隋朝鼎盛时的四分之一的人口 在天下大乱的环境下 生产的粮食数量 与 隋朝强盛时多年生产储存的粮食数量 差不多,这显然是不成立的。(如果这成立了,那么等于说人口凋敝天下大乱时都能生产与隋朝强盛时多年生产储存的粮食数量差不多的粮食、就够天下大乱以及之后安定时期吃的,那么隋朝存粮就更没有意义了。)
                              或许有人认为,既然大乱时期这些生产的粮食无法大量“替换”“轮换”隋朝存粮,那么只“替换”“轮换”其中一小部分即可。但是这样的话,能够“替换”“轮换”的只是大乱时期生产的一小部分,其他的则变质,结果能“替换”“轮换”的数量只保持在大乱时期生产的那一小部分上,实际到了贞观十几年的时候,吃的粮食已经是贞观年间生产的粮食。
                              如果这也算吃隋朝存粮的话,那么这样轮换下去,往后,能轮换到宋、元、明、清,直到现在,往前,能轮换到北周、西魏……晋、魏蜀吴、东汉、西汉…… 按这说法,宋、元、明、清直到现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成了吃唐、隋、北周、西魏……晋、魏蜀吴、东汉、西汉…… 中任何一个王朝的存粮了,这是很荒谬的说法。所以用这种“替换”“轮换”的方法说吃隋朝存粮是很荒谬的。
                              至此,已说明了,这种用“替换”“轮换”的方法使唐朝贞观十几年的时候仍然吃隋朝存粮、贞观之治靠隋朝存粮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


                              IP属地:山东20楼2015-05-18 16:4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