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经济
中国的招商引资政策走过了30多个年头。曾有研究认为,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落后地区之间GDP增长率的差距大约90%缘于外商投资差异。
长期以来,在“GDP
政绩观”的指引下,招商引资成果与地方政府及相关人员的政绩考核评价、奖励标准挂钩,各地在吸引外资方面竞争十分激烈。
传统的竞争模式往往是拼政策,通过提供各种优惠政策降低投资成本,增强对外企、资金和项目落户的吸引力。优惠政策涉及土地、税收、行政审批、子女教育、政治待遇等诸多方面,比世界银行曾发布的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更为宽泛,造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损害市场公平,形成恶性竞争环境。
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在竞争中也探索了成功的引资模式,如苏州的新加坡模式、山东胶东半岛的韩国模式,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模式等,通过产业链拉动,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以商招商,实现外向型经济和内生型经济的互补发展,被各地竞相效仿。
从2008年开始,中国陆续废除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外企享受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减免优惠政策,标志着外企多年来享受的超国民待遇时代终结。未来,外商投资将更多关注中国产业升级带来的新机遇。
去年中央发文首次要求纠正“唯GDP用干部”并重建干部考评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多次提出“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剑指地方对外来投资的各种变相优惠。
中国正在摆脱低成本制造基地的身份,政府开始掌握主动权,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引导外资进入转型升级行业,如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
如1990年代末的汕头一样,各个地区的引资特惠时代已经过去。在更加开放和公平的市场体系下,地方政府需要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研发投入、改善投资软环境和产业配套条件等方面作出努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