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业汇票融资运用的条件分析
企业融资过程中考虑的因素很多,除了融资成本外,还要考虑融资风险的大小(基于商业信用的商业票据风险比较大),融资规模的大小,融资机动性的优劣(商业汇票机动性较强),融资的方便程度,甚至还要考虑融资顺序的先后,融资对企业控制权的影响,融资时机恰当与否,以及其他因素等。
一般而言,对于票据业务,企业有两种选择,在贴现率较低时,选择票据贴现,表现为银行的票据融资;而当利率走高,企业选择票据质押贷款,这将计入一般贷款口径。
2007年以来,我国票据融资大幅下滑,固然有央行紧缩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票据融资的成本过高从而导致交易量大减。为什么2005和2006年初票据融资发展迅猛呢?究其原因,无非是由于当时票据利率不合理的结构形成票据融资成本过低,刺激了对汇票的需求大幅增长,银票贴现利率低于2.0%的情况都极为普遍,个别金融机构的贴现利率甚至达到了1.8%的水平,低于当年半年期存款利率,这为融资性票据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可以看出,融资成本依旧是商业汇票融资时考虑的最重要因素,当贴现利率较低时,商业汇票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影响成本的因素包括,市场贷款利率,贴现利率等。
二、商业汇票融资方式分析
(一)根据融资方的不同
1.债权企业融资
为了解决临时的资金周转困难,获得足够的流动资金,票据债权企业可以将持有的应收票据向银行申请贴现,从而从银行取得一笔款项。这种活动的实质相当于用应收票据这种权属凭证作为质押物向银行取得一笔质押借款,而且这种借款的一个好处就是其利率要比正常的短期借款略低。另外,对于银行限定了贷款额度的企业,利用应收票据贴现这种途径不失为一个变相获得借款的好渠道,其实质相当于企业从银行获得更多贷款额度。
2.债务企业融资
在具有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特别是在关联企业之间,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做法就是互相开具商业承兑汇票,让债权企业用商业承兑汇票先向银行贴现,然后再将从银行取得的贴现款转划给原票据债务企业,从而达到原票据债务企业从银行融资的目的。这种融资是通过原票据债权企业而间接进行的。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此时开具商业承兑汇票的目的主要是向银行融资,故这种票据金额可能是真实的交易,也可能不是真实的交易。对于票据到期后,可能是由原票据债务企业向银行偿还款项,也可能是由原票据债权企业向银行偿还,然后再向原票据债务企业收取款项。但不管最终是由谁向银行偿还款项,原票据债务企业均已经达到了通过原票据债权企业向银行融资的目的。而且,如果有必要的话,原票据债权企业可以让原票据债务企业就原票据金额重新再开具一张商业承兑汇票,从而循环上面的融资过程(当然,也可以以其他金额或新发生的交易金额来开具新的商业承兑汇票)。
(二)根据出票人及申请贴现方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1.1债务人出票,申请贴现方为债权人
此时,出票人是基础关系中的债务人,收款人是其相对债权人;相对债权人可持票向出票人的开户银行申请贴现,由该银行从出票人的银行存款中代为付款,出票人是实际付款人;
这是最常使用的方法,对于债务人而言,起到了支付结算,然而由于债务人在汇票到期之后才需要向银行付现金,实际上相当于从银行进行了融资,融资利率为市场贷款利率。
对于收款人:
一方面给债务人的融资相当于提供了额外的服务;另一方面,虽然放贷期限的延长,占用了自有资金,但是如果债权人贴现可以获得更好的贴现率,商业汇票体现将使其获得额外的利息所得。
变化:市场利率(贷款利率以及贴现利率)的变化影响出票方付出利息的多少,相应的对卖方的收益也有影响。
1.2买方出票,卖方申请贴现,买方承诺付支付给卖方贴现利息
在此种情况下,根据以上假设条件进行计算,可以得出的结论中与1.1的方法相比,不同的是:
结论 :对于出票人而言通过商业汇票达到了融资的目的,通过付出较少的贴现利息,而获得原本应当以较高的市场利率来计算的资金使用。
使用条件:出票人信用良好,可以从银行那里获得融资,但希望通过商业汇票达到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
变化 :贴现利率的确定需要双方协商决定,一般情况下,双方会选择折中利率。
2.债务人出票,申请贴现方为债务人
卖方(出票人)开出汇票,买方背书后交还给卖方,卖方向银行申请贴现。
结论 :与上述1.2出票人支付贴现利息一样,买方可以通过付出较少的贴现利息达到融资的目的。
使用条件:由于此种情况下卖方负责贴现,卖方需要处理有关贴现所具备的条件。1.卖方需要有良好的银行信用,能够在银行那里获得贴现率。2.由于是卖方自身申请贴现,需要买方的背书。
3.债权人出票
出票人是基础关系中的债权人,那么出票人应当是收款人;在这种情况下,出票人作为债权人向其相对债务人签发汇票,再由该债务人向其开户银行提示承兑(并供应充足资金)后,再将汇票还给出票人;原出票人可在规定日期持票通过银行收取债务人的票面金额。
在出票人是债权人时,其相对债务人收到票据后,可持票向其开户银行提示承兑并供应充足的资金,由该银行从该债务人的银行存款中向出票人代为付款,该债务人是实际付款人;或者根据与出票人的约定,该债务人将收到的票据,向与其有资金关系的其他工商企业提示承兑,再将承兑的票据还给出票人,该工商企业向出票人付款并成为实际付款人。
(三)其他方式
在具有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特别是在关联企业之间,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做法就是互相开具商业承兑汇票,让债权企业用商业承兑汇票先向银行贴现,然后再将从银行取得的贴现款转划给原票据债务企业,从而达到原票据债务企业从银行融资的目的。这种融资是通过原票据债权企业而间接进行的。此时开具商业承兑汇票的目的主要是向银行融资,故这种票据金额可能是真实的交易,也可能不是真实的交易。目的就是债务企业通过债券企业向银行获得融资。
在实际运用中,根据双方本身的条件,合同条款的商定来确定具体使用哪一种方式。同时,要考虑到风险的存在,采取合适手段防止风险发生。
企业融资过程中考虑的因素很多,除了融资成本外,还要考虑融资风险的大小(基于商业信用的商业票据风险比较大),融资规模的大小,融资机动性的优劣(商业汇票机动性较强),融资的方便程度,甚至还要考虑融资顺序的先后,融资对企业控制权的影响,融资时机恰当与否,以及其他因素等。
一般而言,对于票据业务,企业有两种选择,在贴现率较低时,选择票据贴现,表现为银行的票据融资;而当利率走高,企业选择票据质押贷款,这将计入一般贷款口径。
2007年以来,我国票据融资大幅下滑,固然有央行紧缩金融机构信贷规模的原因,主要还是由于票据融资的成本过高从而导致交易量大减。为什么2005和2006年初票据融资发展迅猛呢?究其原因,无非是由于当时票据利率不合理的结构形成票据融资成本过低,刺激了对汇票的需求大幅增长,银票贴现利率低于2.0%的情况都极为普遍,个别金融机构的贴现利率甚至达到了1.8%的水平,低于当年半年期存款利率,这为融资性票据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可以看出,融资成本依旧是商业汇票融资时考虑的最重要因素,当贴现利率较低时,商业汇票得到广泛应用。其中影响成本的因素包括,市场贷款利率,贴现利率等。
二、商业汇票融资方式分析
(一)根据融资方的不同
1.债权企业融资
为了解决临时的资金周转困难,获得足够的流动资金,票据债权企业可以将持有的应收票据向银行申请贴现,从而从银行取得一笔款项。这种活动的实质相当于用应收票据这种权属凭证作为质押物向银行取得一笔质押借款,而且这种借款的一个好处就是其利率要比正常的短期借款略低。另外,对于银行限定了贷款额度的企业,利用应收票据贴现这种途径不失为一个变相获得借款的好渠道,其实质相当于企业从银行获得更多贷款额度。
2.债务企业融资
在具有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特别是在关联企业之间,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做法就是互相开具商业承兑汇票,让债权企业用商业承兑汇票先向银行贴现,然后再将从银行取得的贴现款转划给原票据债务企业,从而达到原票据债务企业从银行融资的目的。这种融资是通过原票据债权企业而间接进行的。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此时开具商业承兑汇票的目的主要是向银行融资,故这种票据金额可能是真实的交易,也可能不是真实的交易。对于票据到期后,可能是由原票据债务企业向银行偿还款项,也可能是由原票据债权企业向银行偿还,然后再向原票据债务企业收取款项。但不管最终是由谁向银行偿还款项,原票据债务企业均已经达到了通过原票据债权企业向银行融资的目的。而且,如果有必要的话,原票据债权企业可以让原票据债务企业就原票据金额重新再开具一张商业承兑汇票,从而循环上面的融资过程(当然,也可以以其他金额或新发生的交易金额来开具新的商业承兑汇票)。
(二)根据出票人及申请贴现方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1.1债务人出票,申请贴现方为债权人
此时,出票人是基础关系中的债务人,收款人是其相对债权人;相对债权人可持票向出票人的开户银行申请贴现,由该银行从出票人的银行存款中代为付款,出票人是实际付款人;
这是最常使用的方法,对于债务人而言,起到了支付结算,然而由于债务人在汇票到期之后才需要向银行付现金,实际上相当于从银行进行了融资,融资利率为市场贷款利率。
对于收款人:
一方面给债务人的融资相当于提供了额外的服务;另一方面,虽然放贷期限的延长,占用了自有资金,但是如果债权人贴现可以获得更好的贴现率,商业汇票体现将使其获得额外的利息所得。
变化:市场利率(贷款利率以及贴现利率)的变化影响出票方付出利息的多少,相应的对卖方的收益也有影响。
1.2买方出票,卖方申请贴现,买方承诺付支付给卖方贴现利息
在此种情况下,根据以上假设条件进行计算,可以得出的结论中与1.1的方法相比,不同的是:
结论 :对于出票人而言通过商业汇票达到了融资的目的,通过付出较少的贴现利息,而获得原本应当以较高的市场利率来计算的资金使用。
使用条件:出票人信用良好,可以从银行那里获得融资,但希望通过商业汇票达到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
变化 :贴现利率的确定需要双方协商决定,一般情况下,双方会选择折中利率。
2.债务人出票,申请贴现方为债务人
卖方(出票人)开出汇票,买方背书后交还给卖方,卖方向银行申请贴现。
结论 :与上述1.2出票人支付贴现利息一样,买方可以通过付出较少的贴现利息达到融资的目的。
使用条件:由于此种情况下卖方负责贴现,卖方需要处理有关贴现所具备的条件。1.卖方需要有良好的银行信用,能够在银行那里获得贴现率。2.由于是卖方自身申请贴现,需要买方的背书。
3.债权人出票
出票人是基础关系中的债权人,那么出票人应当是收款人;在这种情况下,出票人作为债权人向其相对债务人签发汇票,再由该债务人向其开户银行提示承兑(并供应充足资金)后,再将汇票还给出票人;原出票人可在规定日期持票通过银行收取债务人的票面金额。
在出票人是债权人时,其相对债务人收到票据后,可持票向其开户银行提示承兑并供应充足的资金,由该银行从该债务人的银行存款中向出票人代为付款,该债务人是实际付款人;或者根据与出票人的约定,该债务人将收到的票据,向与其有资金关系的其他工商企业提示承兑,再将承兑的票据还给出票人,该工商企业向出票人付款并成为实际付款人。
(三)其他方式
在具有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的企业之间,特别是在关联企业之间,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做法就是互相开具商业承兑汇票,让债权企业用商业承兑汇票先向银行贴现,然后再将从银行取得的贴现款转划给原票据债务企业,从而达到原票据债务企业从银行融资的目的。这种融资是通过原票据债权企业而间接进行的。此时开具商业承兑汇票的目的主要是向银行融资,故这种票据金额可能是真实的交易,也可能不是真实的交易。目的就是债务企业通过债券企业向银行获得融资。
在实际运用中,根据双方本身的条件,合同条款的商定来确定具体使用哪一种方式。同时,要考虑到风险的存在,采取合适手段防止风险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