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座部佛教吧 关注:46贴子:101
  • 5回复贴,共1

佛陀释涅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如果研究佛法,我们便会了解究竟法有四种:心、心所、色法、涅盘。为了了知涅盘,我们必须了知首三种究竟法,也就是名法与色法。  究竟法显然无法透过言语来完整地描述,因为语言依靠世俗谛、概念与世俗语。尽管语言的种种不足,[url]http://佛陀[/url]本身仍然以种种方式来讨论与形容究竟法。
对于涅盘与阿罗汉道果,[url]http://佛陀[/url]也以种种方式来形容,例如透过隐喻。我们已经看见他形容证悟涅盘的阿罗汉道果为:
至上圣慧、至高法、至上圣谛、目的地、至上乐、不死、世界的尽头、觉悟之境、已训服之境、寂静之境、已越渡之境。  事实上,「涅盘」这一词本身便是一个隐喻,因为它直接的意思是「熄灭」,就像火或灯火熄灭。
[url]http://佛陀[/url]也采用其它隐喻,例如无漏、彼岸、微细、极难见、不老、永恒、不分解、不显现、不增广、殊胜;


1楼2015-05-24 11:22回复
    吉祥、安全、美妙、奇妙、无疾、无病、清净、解脱、无着、岛屿、庇护所、保护所、归依处…。」  这许多隐喻都很有激励性,如果阅读诸比丘与诸比丘尼对于自己证悟阿罗汉道果的讲述,我们能够看到更有激励性描述。
    他们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描述苦灭,也就是行灭。[url]http://佛陀[/url]解释:「诸比丘,什么是苦灭圣谛?由于无明灭尽,行灭尽;  由于行灭尽,识灭尽;由于识灭尽,名色灭尽;由于名色灭尽,六处灭尽;由于六处灭尽,触灭尽;
    由于触灭尽,受灭尽;由于受灭尽,爱灭尽;由于爱灭尽,取灭尽;由于取灭尽,有灭尽;由于有灭尽,生灭尽;
    由于生灭尽,老死、愁、悲、苦、忧、恼灭尽。这便是整个苦蕴的灭尽。诸比丘,这是苦灭圣谛。」  这一切行法灭尽的因缘,是无明灭尽:智慧。接着我们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一切行法都必须灭尽?受有什么错?名色又有什么错?」


    2楼2015-05-24 11:23
    回复
      「『我』有什么错?」「『我的』家人有什么错?」这些问题会生起,是因为无明、不了知第一圣谛:不能够知见这些行法是苦的。  且让我们看一看[url]http://生死轮回[/url],[url]http://佛陀[/url]说:「诸有情急促地来,继续下去,死亡,又再生。」我们一劫又一劫地一直这么做。  有一次,有位比丘问佛陀一劫有多久。佛陀解释:「比丘,假设有座大石山,一[url]http://由旬[/url]长、一由旬阔、一由旬高,既没有洞,也没有裂缝:是一大块坚实的石头。」  一由旬大约[url]http://十一公里[/url]。[url]http://珠穆郎玛峰[/url]只有8.9公里,而且山顶是尖的,因此请试一试想像一个比珠穆郎玛峰大得多的坚实方块石头,
      「每过一百年,便有个天人用一块[url]http://迦尸国[/url]的布来轻扫它一下。」迦尸国的布是非常精致的棉花布料,在现代的印度也可以找得到:有人会误以为它是丝绸。
      你以这样精致的布扫一下自己的手臂时,会有什么事发生?差不多没有什么感觉。那么,如果你以这样精致的布扫一下坚实的石头,又会有什么事发生?就像完全没有效果。


      3楼2015-05-24 11:23
      回复
        除非在证悟阿罗汉道果后立刻死亡,否则便还会有识、名色存在,也就是还有六处存在,还会透过它们而有触与受:这一切是佛陀所说的旧业。
        从他证悟成佛,直到他证入无余涅盘界,也就是他的般涅盘,佛陀也一直带着他的旧业,透过眼、耳、鼻、舌、身与意体验触与受,跟普通人一样必须体验它们。
        但是由于佛陀是阿罗汉,他所体验的受不再成为行成结生识的缘。佛陀与其它阿罗汉透过身、语、意造作时,并没有新业的行法。
        佛陀解释:「由于无明灭尽,行灭尽;由于行灭尽,识灭尽;由于识灭尽,名色灭尽等等。」根据佛陀解释的缘起,如果要有生,便必须有无明。
        这是为何佛陀与其它任何阿罗汉都不能够再投生:他们不是愚人,不是吗?佛陀是智者中的智者。
        他与其它阿罗汉已经知见生死轮回、生死轮回的因、生死轮回的灭、导向生死轮回灭之道。由于无明,我们却不了知这四法。结果怎样?苦。  有一次,有一个婆罗门向佛陀形容生死轮回之苦。该婆罗门在森林里寻找他迷失的十四只牛时,看见佛陀盘腿坐在一棵树下、挺直身体、建立正念。
        他走近佛陀面前,说:「此沙门肯定没有十四只迷失不见了六日的牛,是故此沙门快乐。  此沙门肯定没有芝麻病枯、有些剩下一叶、有些剩下两叶的田园,是故此沙门快乐。  此沙门肯定没有老鼠在里面快乐地跳舞、空无的仓库,是故此沙门快乐。  此沙门肯定没有七个月以来生满害虫的毯子,是故此沙门快乐。  此沙门肯定没有七个寡妇女儿,有些有一子、有些有二子,是故此沙门快乐。  此沙门肯定没有用脚踢醒他、满脸麻子的黄脸婆太太,是故此沙门快乐。  此沙门肯定没有清晨来找他的债主,骂他:『还钱!还钱!』,是故此沙门快乐。」  听到这件事,我们可能会想:「啊,可怜的婆罗门!太不幸了!」我们也可能同情地笑一笑。
        但是我们却可能不会想,该婆罗门的悲惨故事,便是我们的悲惨故事:这是每个人的悲惨故事。
        他与我们多数人之间的差别是,他知道生死轮回是生死轮回,也了解坐在树下的沙门是多么的幸运。  佛陀向他说了什么?佛陀是否说:「有四圣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与导向苦灭的道圣谛。」你们认为怎样?  那就是佛陀所说的话,因为诸佛永不改调。佛陀描述生死轮回与涅盘之间的差别、愚人与智者之间的差别:  「婆罗门,我肯定没有十四只迷失不见了六日的牛:婆罗门,因此我快乐。  婆罗门,我肯定没有芝麻病枯、有些剩下一叶、有些剩下两叶的田园:婆罗门,因此我快乐。  婆罗门,我肯定没有老鼠在里面快乐地跳舞、空无的仓库:婆罗门,因此我快乐。  婆罗门,我肯定没有七个月以来生满害虫的毯子:婆罗门,因此我快乐。  婆罗门,我肯定没有七个寡妇女儿,有些有一子、有些有二子:婆罗门,因此我快乐。  婆罗门,我肯定没有用脚踢醒我、满脸麻子的黄脸婆太太:婆罗门,因此我快乐。  婆罗门,我肯定没有清晨来找我的债主,骂我:『还钱!还钱!』:婆罗门,因此我快乐。」  佛陀的快乐,是涅盘与阿罗汉果之乐。这是最清净之乐,没有潜藏于其它一切乐的不快乐:它是独特的,是智者的任务。——摘自帕奥禅林某西方比库的开示


        8楼2015-05-24 11:26
        回复
          SADHU


          9楼2015-05-24 13:28
          回复
            萨度


            10楼2015-05-24 17: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