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在证悟阿罗汉道果后立刻死亡,否则便还会有识、名色存在,也就是还有六处存在,还会透过它们而有触与受:这一切是佛陀所说的旧业。
从他证悟成佛,直到他证入无余涅盘界,也就是他的般涅盘,佛陀也一直带着他的旧业,透过眼、耳、鼻、舌、身与意体验触与受,跟普通人一样必须体验它们。
但是由于佛陀是阿罗汉,他所体验的受不再成为行成结生识的缘。佛陀与其它阿罗汉透过身、语、意造作时,并没有新业的行法。
佛陀解释:「由于无明灭尽,行灭尽;由于行灭尽,识灭尽;由于识灭尽,名色灭尽等等。」根据佛陀解释的缘起,如果要有生,便必须有无明。
这是为何佛陀与其它任何阿罗汉都不能够再投生:他们不是愚人,不是吗?佛陀是智者中的智者。
他与其它阿罗汉已经知见生死轮回、生死轮回的因、生死轮回的灭、导向生死轮回灭之道。由于无明,我们却不了知这四法。结果怎样?苦。 有一次,有一个婆罗门向佛陀形容生死轮回之苦。该婆罗门在森林里寻找他迷失的十四只牛时,看见佛陀盘腿坐在一棵树下、挺直身体、建立正念。
他走近佛陀面前,说:「此沙门肯定没有十四只迷失不见了六日的牛,是故此沙门快乐。 此沙门肯定没有芝麻病枯、有些剩下一叶、有些剩下两叶的田园,是故此沙门快乐。 此沙门肯定没有老鼠在里面快乐地跳舞、空无的仓库,是故此沙门快乐。 此沙门肯定没有七个月以来生满害虫的毯子,是故此沙门快乐。 此沙门肯定没有七个寡妇女儿,有些有一子、有些有二子,是故此沙门快乐。 此沙门肯定没有用脚踢醒他、满脸麻子的黄脸婆太太,是故此沙门快乐。 此沙门肯定没有清晨来找他的债主,骂他:『还钱!还钱!』,是故此沙门快乐。」 听到这件事,我们可能会想:「啊,可怜的婆罗门!太不幸了!」我们也可能同情地笑一笑。
但是我们却可能不会想,该婆罗门的悲惨故事,便是我们的悲惨故事:这是每个人的悲惨故事。
他与我们多数人之间的差别是,他知道生死轮回是生死轮回,也了解坐在树下的沙门是多么的幸运。 佛陀向他说了什么?佛陀是否说:「有四圣谛!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与导向苦灭的道圣谛。」你们认为怎样? 那就是佛陀所说的话,因为诸佛永不改调。佛陀描述生死轮回与涅盘之间的差别、愚人与智者之间的差别: 「婆罗门,我肯定没有十四只迷失不见了六日的牛:婆罗门,因此我快乐。 婆罗门,我肯定没有芝麻病枯、有些剩下一叶、有些剩下两叶的田园:婆罗门,因此我快乐。 婆罗门,我肯定没有老鼠在里面快乐地跳舞、空无的仓库:婆罗门,因此我快乐。 婆罗门,我肯定没有七个月以来生满害虫的毯子:婆罗门,因此我快乐。 婆罗门,我肯定没有七个寡妇女儿,有些有一子、有些有二子:婆罗门,因此我快乐。 婆罗门,我肯定没有用脚踢醒我、满脸麻子的黄脸婆太太:婆罗门,因此我快乐。 婆罗门,我肯定没有清晨来找我的债主,骂我:『还钱!还钱!』:婆罗门,因此我快乐。」 佛陀的快乐,是涅盘与阿罗汉果之乐。这是最清净之乐,没有潜藏于其它一切乐的不快乐:它是独特的,是智者的任务。——摘自帕奥禅林某西方比库的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