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脱,西藏最神秘的仙境
2015-05-25 06:21:20
相信所有到过墨脱的人,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描述自己的身心感受,描述它的美它的艰难困苦。从松林口向上眺望着海拔4200米的多雄拉山口,他看到的只有弥漫的风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正与西藏高原上空的寒流进行着猛烈撞击。直至黄昏,他也未见一人从山口中露头。阿布是奉西藏林芝地区行署专员张木生之命,按约定日期前来接应两名到墨脱采访的记者。
本来张木生对司机阿布有嘱:如果5日接不到记者不要走,就在山脚下的派乡住一晚,6日再守候一天。不过,阿布似乎对这一带有着一种莫名的恐惧,夜幕刚刚垂下,他就驱动高级越野车“沙漠王子”撒鸭子般地奔回藏东南重镇——八一镇。
7日,张木生又派出一辆双排座小货车,沿雅鲁藏布江米林段驰往多雄拉北坡。这部车还是空载而回。两名记者下落不明,他们是否被冻死在山上了?张木生的心提了起来,因为这两名记者的墨脱行正是由他促成的。作为上任不久的林芝地区的官员,他也希望从这两名记者实地进入墨脱,然后从他们那里更多地了染着浓厚神话色彩的墨脱,听听他们对有关墨脱许多重要问题的看法……。
许多沉重的故事和演绎着神话色彩的美妙传说,往往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交通隔绝、通讯隔绝的状态中形成。
我们当然不会死,如果在1994年10月7日或以前的几天,我们遭遇了不幸,也不会是因为冰雪。从7日清晨直至黄昏,我们都象只虫子蠕动在多雄山南坡海拔600至2800米间的险峻山途,这里仍处于热带雨林地区,闷热潮湿的气候使我们迫切希望一步跨越多雄拉山口的冬天,回到离我们似乎非常遥远的那个“外面的世界”。虽然在驻足休息的片刻,我们总要用复杂怀恋的目光回首渐渐远逝的佛国胜境——白马岗。
“我告诉你的不是全部,但句句是实。”
我原本打算用这句名言作为本文的题记,但多次审视墨脱日记中的第一个记录后,它就迫使我打消了这念头。
80年代间,有个美国人闯进了中国西藏东南边陲的墨脱,当他被抓住押送出县境时,这个美国佬叽哩哇啦手舞足蹈要解释什么。翻译来了,人们终于弄懂了:他认打认罚,只希望县里给他开一个证明,证明他是第一个到达中国墨脱的美国人!
他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后来我在墨脱向很多人打听过此事,可惜一直未能得到实证。不过,这则信息至少准确地传达了一个信息:许多人想去墨脱,却很难如愿。
迄今为止,墨脱仍是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环抱雅鲁藏布的群山象把巨大的钳子,把墨脱的乡乡寨寨紧紧地钳在狭长的谷地和山腰之间。从南迦巴瓦峰到墨脱县城直线距离不过40公里,但雅鲁藏布江面海拔高度却已从2000多米急速下降到数百米。当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顺着雅鲁藏布峡谷逆流源源北上,撞到喜马拉雅的庞大身躯并与它上方强大的寒流扭成一团时,一个自然奇观出现了:
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山上,是寸草不生常年堆积着冰雪的高寒世界,但随着急速下降的山势,在这里几乎可以发现北半球湿润地区的各种主要植被类型的顺序更替。换言之,从严寒的北极到我国海南岛的植被类型,几乎全部被压缩于这个局促的弹丸之地。
所有有机会进出一次墨脱县城的人,在数天的步行中都会强烈体验到一次从冬天滑入夏天,或从夏天爬进冬天的艰辛却奇异的感受。
对这个世界大多人来说,西藏是神秘的;而对许多信奉藏传佛教的藏族同胞来说,墨脱不但是神秘的,而且是神秘中的神秘。在他们的心目中,墨脱至今仍是不可企及的极乐世界。
有位藏胞就是这样对我说的:
在藏传佛教中,墨脱代表着七种圣境中的一种“香格里拉”,即世外桃源之意。
墨脱在历史上称“白马岗”。在藏传佛经中,“白马岗”意为“隐密的、刻划而成的莲花圣地”。据说,如果从空中俯视墨脱县,就能发现整个墨脱宛如一朵巨大的莲花,它的花心就在今天墨脱县“县城”的所在地,周围的群山则是一爿爿花瓣。藏经中有过这样的句子:“佛之净土白马岗”,“圣地之中最殊胜”。历史上许多佛教信徒都把一生中能去一次白马岗视为最大幸事。
回到9月15日晚,那天晚上,西藏日报驻林芝站的女记者兰芳来给我和贺广华(人民日报驻拉萨记者)送行,并送来几袋干鱼片。她8月刚从墨脱回来,在墨脱她患上恶性虐疾,差点死在墨脱,当时县医院没有奎宁注射液,为了救她,县里派人紧急向边防三营卫生所求援,结果拿来仅存四瓶奎宁中的三瓶,这才救了她一命。
她看到我们那只塞得满满的登山背囊说:“如果路上背不动,就花个100块钱雇个民工吧。”我有心开了个玩笑说:“有发票吗?”
“你这就老外了。在西藏能打上白条就不错。报销时就拿着这白条,凭着天良发誓,不信你也走一趟!就是这么回事。”贺广华到西藏驻藏已经两年,这时也俨然“老西藏”了。
我们打算去墨脱,说来倒也不全是因为那个“神秘”。1988年,我就听说过许多有关墨脱的故事,这故事告诉我的并不是“人间仙境”,而是那里生活的艰苦。我想去看看,那里到底是怎么个苦法。
这次来到八一镇,在几天的访朋问友和采访中,有关墨脱的话题,也更多地那里生活的艰难困苦有关,虽然如何解释或解决这种困苦,人们有许多严重分歧,但所有分歧最后几乎都会归结到一点--“墨脱路”!
1994年2月6日,新华社对外播发了一条颇为轰动的新闻--“汽车开进墨脱城”,说墨脱作为“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的历史宣告结束。
在林芝地区,我曾有意识地多次提到这则新闻,得到的最多的回答是:“通个屁!”
在八一镇林芝地区,我拉上贺广华专程却拜访了交通局的副局长陈政鹏,他介绍说,为了结束中国最后一个县不通公路的历史,当地交通部门从1960年起,先后勘察过六条路线,实际动工的有两条:
一条是“扎墨公路”即从波密县的扎木镇到墨脱,总长142公里,修于1975年,中间一度中断,其间筑路人员伤亡达708人。1989年这条路重新上马修筑至今,其间筑路人员伤亡数目不清楚。前后耗资总计4000多万元。现在这条路如今只通到80K(当地习惯把英文的千米、Km简称为K,下同),80K以下至县城的道路几乎全被摧毁……
这是个只有8900人的小县,路通怎样?不通又如何?它究竟能否真正修通?如果能,还要投入多少钱?没有答案。
为了这个谜,也为了许多神话传说中的谜,我们就这样踏上了迷一样的墨脱之路。
1994年,对我仍是困难的年份,我在北京已有几年“无所事事”,我去西藏原定的目标并不是墨脱,直接的目标是阿里,间接的意图是想再次考察一下拉萨的环境,我有申请进藏工作的打算。从北京出发前,拉萨的好朋友“刘喇嘛”通报说,去阿里的事给你联系好了,你8月份来吧。到时阿里的地委专员孔繁森会来拉萨开会,会后就乘他的车顺道进入阿里。谁知计划赶不上变化,等我到了拉萨,孔繁森的行程却临时有变去了新疆。
没辙,我的计划也只能临时调整,巧的是,这次没遇上孔繁森,却遇上了到拉萨开会的林芝地区的专员张木生先生,于是我索性决定改道去林芝,同时暗中打算进入墨脱。我就这样与阿里失之交臂,而等我从墨脱再次回到拉萨时,就听到孔繁森因车祸遇难的噩耗(注:孔繁森后来成为名动中国的好干部典型)。
人生就是这样诡异,当我把背着装满装备的登山背囊,琢磨着如何才能进入墨脱的时候,最佳向导就出现了。
9月15日下午吃饭时(西藏与北京时差有两个多小时),林芝地委专员张木生突然通知我,如果你现在想去墨脱,有个最好的机会,墨脱县的领导到林芝的会议结束了,如果你们想去,与他们同行是最好的机会。
“咱们去吗?”老同学贺广华听说我要拖着他进墨脱,心里直打鼓,这两年他也听说了不少有关墨脱的“恐怖故事”。我一番连哄带骗总算让他下了决心。
9月16日清晨8时,我们与墨脱县委书记门巴族的桑杰扎巴、乃登县长、副书记周昆山(汉族)分乘两部丰田越野车从八一镇起程向墨脱进发。同行的还有自治区团委干部强巴扎西三人,他们是去墨脱验收“希望工程”的。车上还有一位女士王红敏,她是自治区旅游局派来考察墨脱旅游资源的。
越野车在雅鲁藏布江北岸的盘山公路曲折向东行驶,9时30分左右到达了色齐拉山口(海拔4515米),在山口正东方向,如果天晴可以清楚地看到西藏高原最险峻美丽的雪山之一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
越过色齐拉山口,便是一路漫长的下坡,平直而缓缓东流的雅鲁藏布由此突然痛苦地向北扭曲,在喜马拉雅和念青唐古拉两大山脉间破碎而深邃的“V”形峡谷中咆啸而下。它在穿过喜马拉雅山脉东端的南迦巴瓦峰和念青唐古拉东端的加拉白垒峰(海拔7151米)时,便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世界最深的大峡谷。
此后,江水继续挣扎着向北再向南作几乎360度的旋转,又形成闻名于世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
越过林芝县东久乡,川藏公路便紧贴着雅鲁藏布的支流向前沿伸,公路越来越窄,也越来越险。沿途开始不时见到民工在抢修塌陷的路段、搬开倒伏在路上的大树。紧邻汽车左侧的是百米上下的壁立河谷,对岸高达数百米、密布灌木的峭壁上,时尔垂下一条细长的白练——瀑布。同车的强巴扎西感到一阵阵晕眩,索性闭上了眼睛。
离开拉萨前,我曾抽空探望1988年攀登珠穆朗峰时结识的老朋友---西藏登山队的大齐米等人,他们正准备去攀登世界第六高峰海拔8201米的卓奥友峰,这是他们攀登世界十四座海拔八千米以上高峰计划中的第五座。我问起他们这些年经历的风险,他们似乎有些麻木。但一提到川藏公路,大齐米却来了精神,他对我说:“你要去林芝地区么?那里的路非常危险!千万要当心点。”
汽车进入“排龙天险”后,我便明白了大齐米告诫的真义。
久闻西藏司机的驾驶技术高超,也曾听人描述他们如何一手捏着方向盘,一手晃着酒瓶。今天的司机虽未作如是状,但在这样的路上,我还是很想把方向盘夺过来。从前我曾是职业司机,在这种情况下,我希望能把命运捏在自己手里。
“这条路还是十八军1950年进藏时修的呢!”同车而行的强巴扎西说了一句。
危如累卵的川藏线,让我又想起了陈政鹏介绍的情况:川藏公路长达2000千多公里,连结藏东南和内地的大动脉,有一个资料说,为了修筑这条路有3千多人倒下了,也就是说平均10米路基下就有一具半尸骨---他们大多是十八军的将士。
陈政鹏还讲到了这样一个情况:“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压力是1991-92年退休的工人还没拿到退休安家费和建房费,有的老工人已经死了。这些老工人现在全家还住在沿途的道班房里,生活条件非常差,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电。”
“那么,这条路修通后,又有多少人在维护或抢修道路的工程中殉职呢?”
“这个情况我们不清楚。不过,你们要想了解的话,可以到民政部门去查查看。”
时间紧迫,我没能挤出时间去查阅川藏公路的“死亡档案”。当然,我也很怀疑民政部门是否有这样归类的专门档案,甚至有没有简明的统计资料也很难说。
行驶在川藏线上,我曾幻想着车轮碾过的路基下,十八军将士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支撑起这条路,这条使封闭落后的藏东南急速跨越了许多世纪的文明之路。
“说实话,我们对你们这些吃香喝辣耍笔杆子的没什么好印象。”
“你们就会写墨脱的山水多么美,物产多么丰富,什么人间仙境!啊呀我的妈呀,这么好你们怎么不在那呆下去?”
半道上车的墨脱县小学女教师郝志新不知哪根神经受了触动,在车上突然冲着我们没头没脑地这么说了一通。
我注意到她用的是复数的“我们”。我回报一笑,轻轻辩解一句:“并不是所有的写字的都这样。”
伟大的喜马拉雅的确有着惊人的美丽的,美得动人心魄,又美得如此严酷,严酷得竟需要那么多年轻的生命作为美丽的献祭。
下午1时40分,汽车到达川藏线上的一个有“鬼门关”之称的地方——通麦102道班地界。
果然是鬼门关,一到通麦,就看到一溜车队停在那里。抬头望去,两座高达数百米的大山山体一前一后毛骨耸然地崩塌了,102道班管辖的10公里道路已经被切成数段,近乎一半的道路被山崩轻描淡写地被抹去了。在我们的脚下深达二百米的帕隆藏布河床边上,一部东风牌大卡车面目全非,烂泥一般瘫在那里。
现在我们必须弃车步行穿越山崩地段。在山崩的那一头,等待我们的是一辆东风牌大卡车。一群男女民工向我们拥来,要求给我们背行李。
同行的老西藏告诉我,每年这个季节,总有这样一些民工在这里讨生活。事实上,川藏公路常年不断发生的山崩地陷不但给许多包工队提供了机会,而且也为许多散兵游勇似的背夫提供了挣零花钱的机会。
一个中年汉子走来,不容置疑地指着我们那只登山背囊问:“给多少钱?
2015-05-25 06:21:20
相信所有到过墨脱的人,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描述自己的身心感受,描述它的美它的艰难困苦。从松林口向上眺望着海拔4200米的多雄拉山口,他看到的只有弥漫的风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正与西藏高原上空的寒流进行着猛烈撞击。直至黄昏,他也未见一人从山口中露头。阿布是奉西藏林芝地区行署专员张木生之命,按约定日期前来接应两名到墨脱采访的记者。
本来张木生对司机阿布有嘱:如果5日接不到记者不要走,就在山脚下的派乡住一晚,6日再守候一天。不过,阿布似乎对这一带有着一种莫名的恐惧,夜幕刚刚垂下,他就驱动高级越野车“沙漠王子”撒鸭子般地奔回藏东南重镇——八一镇。
7日,张木生又派出一辆双排座小货车,沿雅鲁藏布江米林段驰往多雄拉北坡。这部车还是空载而回。两名记者下落不明,他们是否被冻死在山上了?张木生的心提了起来,因为这两名记者的墨脱行正是由他促成的。作为上任不久的林芝地区的官员,他也希望从这两名记者实地进入墨脱,然后从他们那里更多地了染着浓厚神话色彩的墨脱,听听他们对有关墨脱许多重要问题的看法……。
许多沉重的故事和演绎着神话色彩的美妙传说,往往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交通隔绝、通讯隔绝的状态中形成。
我们当然不会死,如果在1994年10月7日或以前的几天,我们遭遇了不幸,也不会是因为冰雪。从7日清晨直至黄昏,我们都象只虫子蠕动在多雄山南坡海拔600至2800米间的险峻山途,这里仍处于热带雨林地区,闷热潮湿的气候使我们迫切希望一步跨越多雄拉山口的冬天,回到离我们似乎非常遥远的那个“外面的世界”。虽然在驻足休息的片刻,我们总要用复杂怀恋的目光回首渐渐远逝的佛国胜境——白马岗。
“我告诉你的不是全部,但句句是实。”
我原本打算用这句名言作为本文的题记,但多次审视墨脱日记中的第一个记录后,它就迫使我打消了这念头。
80年代间,有个美国人闯进了中国西藏东南边陲的墨脱,当他被抓住押送出县境时,这个美国佬叽哩哇啦手舞足蹈要解释什么。翻译来了,人们终于弄懂了:他认打认罚,只希望县里给他开一个证明,证明他是第一个到达中国墨脱的美国人!
他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后来我在墨脱向很多人打听过此事,可惜一直未能得到实证。不过,这则信息至少准确地传达了一个信息:许多人想去墨脱,却很难如愿。
迄今为止,墨脱仍是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环抱雅鲁藏布的群山象把巨大的钳子,把墨脱的乡乡寨寨紧紧地钳在狭长的谷地和山腰之间。从南迦巴瓦峰到墨脱县城直线距离不过40公里,但雅鲁藏布江面海拔高度却已从2000多米急速下降到数百米。当印度洋的暖湿气流顺着雅鲁藏布峡谷逆流源源北上,撞到喜马拉雅的庞大身躯并与它上方强大的寒流扭成一团时,一个自然奇观出现了:
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山上,是寸草不生常年堆积着冰雪的高寒世界,但随着急速下降的山势,在这里几乎可以发现北半球湿润地区的各种主要植被类型的顺序更替。换言之,从严寒的北极到我国海南岛的植被类型,几乎全部被压缩于这个局促的弹丸之地。
所有有机会进出一次墨脱县城的人,在数天的步行中都会强烈体验到一次从冬天滑入夏天,或从夏天爬进冬天的艰辛却奇异的感受。
对这个世界大多人来说,西藏是神秘的;而对许多信奉藏传佛教的藏族同胞来说,墨脱不但是神秘的,而且是神秘中的神秘。在他们的心目中,墨脱至今仍是不可企及的极乐世界。
有位藏胞就是这样对我说的:
在藏传佛教中,墨脱代表着七种圣境中的一种“香格里拉”,即世外桃源之意。
墨脱在历史上称“白马岗”。在藏传佛经中,“白马岗”意为“隐密的、刻划而成的莲花圣地”。据说,如果从空中俯视墨脱县,就能发现整个墨脱宛如一朵巨大的莲花,它的花心就在今天墨脱县“县城”的所在地,周围的群山则是一爿爿花瓣。藏经中有过这样的句子:“佛之净土白马岗”,“圣地之中最殊胜”。历史上许多佛教信徒都把一生中能去一次白马岗视为最大幸事。
回到9月15日晚,那天晚上,西藏日报驻林芝站的女记者兰芳来给我和贺广华(人民日报驻拉萨记者)送行,并送来几袋干鱼片。她8月刚从墨脱回来,在墨脱她患上恶性虐疾,差点死在墨脱,当时县医院没有奎宁注射液,为了救她,县里派人紧急向边防三营卫生所求援,结果拿来仅存四瓶奎宁中的三瓶,这才救了她一命。
她看到我们那只塞得满满的登山背囊说:“如果路上背不动,就花个100块钱雇个民工吧。”我有心开了个玩笑说:“有发票吗?”
“你这就老外了。在西藏能打上白条就不错。报销时就拿着这白条,凭着天良发誓,不信你也走一趟!就是这么回事。”贺广华到西藏驻藏已经两年,这时也俨然“老西藏”了。
我们打算去墨脱,说来倒也不全是因为那个“神秘”。1988年,我就听说过许多有关墨脱的故事,这故事告诉我的并不是“人间仙境”,而是那里生活的艰苦。我想去看看,那里到底是怎么个苦法。
这次来到八一镇,在几天的访朋问友和采访中,有关墨脱的话题,也更多地那里生活的艰难困苦有关,虽然如何解释或解决这种困苦,人们有许多严重分歧,但所有分歧最后几乎都会归结到一点--“墨脱路”!
1994年2月6日,新华社对外播发了一条颇为轰动的新闻--“汽车开进墨脱城”,说墨脱作为“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的历史宣告结束。
在林芝地区,我曾有意识地多次提到这则新闻,得到的最多的回答是:“通个屁!”
在八一镇林芝地区,我拉上贺广华专程却拜访了交通局的副局长陈政鹏,他介绍说,为了结束中国最后一个县不通公路的历史,当地交通部门从1960年起,先后勘察过六条路线,实际动工的有两条:
一条是“扎墨公路”即从波密县的扎木镇到墨脱,总长142公里,修于1975年,中间一度中断,其间筑路人员伤亡达708人。1989年这条路重新上马修筑至今,其间筑路人员伤亡数目不清楚。前后耗资总计4000多万元。现在这条路如今只通到80K(当地习惯把英文的千米、Km简称为K,下同),80K以下至县城的道路几乎全被摧毁……
这是个只有8900人的小县,路通怎样?不通又如何?它究竟能否真正修通?如果能,还要投入多少钱?没有答案。
为了这个谜,也为了许多神话传说中的谜,我们就这样踏上了迷一样的墨脱之路。
1994年,对我仍是困难的年份,我在北京已有几年“无所事事”,我去西藏原定的目标并不是墨脱,直接的目标是阿里,间接的意图是想再次考察一下拉萨的环境,我有申请进藏工作的打算。从北京出发前,拉萨的好朋友“刘喇嘛”通报说,去阿里的事给你联系好了,你8月份来吧。到时阿里的地委专员孔繁森会来拉萨开会,会后就乘他的车顺道进入阿里。谁知计划赶不上变化,等我到了拉萨,孔繁森的行程却临时有变去了新疆。
没辙,我的计划也只能临时调整,巧的是,这次没遇上孔繁森,却遇上了到拉萨开会的林芝地区的专员张木生先生,于是我索性决定改道去林芝,同时暗中打算进入墨脱。我就这样与阿里失之交臂,而等我从墨脱再次回到拉萨时,就听到孔繁森因车祸遇难的噩耗(注:孔繁森后来成为名动中国的好干部典型)。
人生就是这样诡异,当我把背着装满装备的登山背囊,琢磨着如何才能进入墨脱的时候,最佳向导就出现了。
9月15日下午吃饭时(西藏与北京时差有两个多小时),林芝地委专员张木生突然通知我,如果你现在想去墨脱,有个最好的机会,墨脱县的领导到林芝的会议结束了,如果你们想去,与他们同行是最好的机会。
“咱们去吗?”老同学贺广华听说我要拖着他进墨脱,心里直打鼓,这两年他也听说了不少有关墨脱的“恐怖故事”。我一番连哄带骗总算让他下了决心。
9月16日清晨8时,我们与墨脱县委书记门巴族的桑杰扎巴、乃登县长、副书记周昆山(汉族)分乘两部丰田越野车从八一镇起程向墨脱进发。同行的还有自治区团委干部强巴扎西三人,他们是去墨脱验收“希望工程”的。车上还有一位女士王红敏,她是自治区旅游局派来考察墨脱旅游资源的。
越野车在雅鲁藏布江北岸的盘山公路曲折向东行驶,9时30分左右到达了色齐拉山口(海拔4515米),在山口正东方向,如果天晴可以清楚地看到西藏高原最险峻美丽的雪山之一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
越过色齐拉山口,便是一路漫长的下坡,平直而缓缓东流的雅鲁藏布由此突然痛苦地向北扭曲,在喜马拉雅和念青唐古拉两大山脉间破碎而深邃的“V”形峡谷中咆啸而下。它在穿过喜马拉雅山脉东端的南迦巴瓦峰和念青唐古拉东端的加拉白垒峰(海拔7151米)时,便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世界最深的大峡谷。
此后,江水继续挣扎着向北再向南作几乎360度的旋转,又形成闻名于世的“雅鲁藏布江大拐弯”。
越过林芝县东久乡,川藏公路便紧贴着雅鲁藏布的支流向前沿伸,公路越来越窄,也越来越险。沿途开始不时见到民工在抢修塌陷的路段、搬开倒伏在路上的大树。紧邻汽车左侧的是百米上下的壁立河谷,对岸高达数百米、密布灌木的峭壁上,时尔垂下一条细长的白练——瀑布。同车的强巴扎西感到一阵阵晕眩,索性闭上了眼睛。
离开拉萨前,我曾抽空探望1988年攀登珠穆朗峰时结识的老朋友---西藏登山队的大齐米等人,他们正准备去攀登世界第六高峰海拔8201米的卓奥友峰,这是他们攀登世界十四座海拔八千米以上高峰计划中的第五座。我问起他们这些年经历的风险,他们似乎有些麻木。但一提到川藏公路,大齐米却来了精神,他对我说:“你要去林芝地区么?那里的路非常危险!千万要当心点。”
汽车进入“排龙天险”后,我便明白了大齐米告诫的真义。
久闻西藏司机的驾驶技术高超,也曾听人描述他们如何一手捏着方向盘,一手晃着酒瓶。今天的司机虽未作如是状,但在这样的路上,我还是很想把方向盘夺过来。从前我曾是职业司机,在这种情况下,我希望能把命运捏在自己手里。
“这条路还是十八军1950年进藏时修的呢!”同车而行的强巴扎西说了一句。
危如累卵的川藏线,让我又想起了陈政鹏介绍的情况:川藏公路长达2000千多公里,连结藏东南和内地的大动脉,有一个资料说,为了修筑这条路有3千多人倒下了,也就是说平均10米路基下就有一具半尸骨---他们大多是十八军的将士。
陈政鹏还讲到了这样一个情况:“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压力是1991-92年退休的工人还没拿到退休安家费和建房费,有的老工人已经死了。这些老工人现在全家还住在沿途的道班房里,生活条件非常差,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电。”
“那么,这条路修通后,又有多少人在维护或抢修道路的工程中殉职呢?”
“这个情况我们不清楚。不过,你们要想了解的话,可以到民政部门去查查看。”
时间紧迫,我没能挤出时间去查阅川藏公路的“死亡档案”。当然,我也很怀疑民政部门是否有这样归类的专门档案,甚至有没有简明的统计资料也很难说。
行驶在川藏线上,我曾幻想着车轮碾过的路基下,十八军将士用他们的血肉之躯支撑起这条路,这条使封闭落后的藏东南急速跨越了许多世纪的文明之路。
“说实话,我们对你们这些吃香喝辣耍笔杆子的没什么好印象。”
“你们就会写墨脱的山水多么美,物产多么丰富,什么人间仙境!啊呀我的妈呀,这么好你们怎么不在那呆下去?”
半道上车的墨脱县小学女教师郝志新不知哪根神经受了触动,在车上突然冲着我们没头没脑地这么说了一通。
我注意到她用的是复数的“我们”。我回报一笑,轻轻辩解一句:“并不是所有的写字的都这样。”
伟大的喜马拉雅的确有着惊人的美丽的,美得动人心魄,又美得如此严酷,严酷得竟需要那么多年轻的生命作为美丽的献祭。
下午1时40分,汽车到达川藏线上的一个有“鬼门关”之称的地方——通麦102道班地界。
果然是鬼门关,一到通麦,就看到一溜车队停在那里。抬头望去,两座高达数百米的大山山体一前一后毛骨耸然地崩塌了,102道班管辖的10公里道路已经被切成数段,近乎一半的道路被山崩轻描淡写地被抹去了。在我们的脚下深达二百米的帕隆藏布河床边上,一部东风牌大卡车面目全非,烂泥一般瘫在那里。
现在我们必须弃车步行穿越山崩地段。在山崩的那一头,等待我们的是一辆东风牌大卡车。一群男女民工向我们拥来,要求给我们背行李。
同行的老西藏告诉我,每年这个季节,总有这样一些民工在这里讨生活。事实上,川藏公路常年不断发生的山崩地陷不但给许多包工队提供了机会,而且也为许多散兵游勇似的背夫提供了挣零花钱的机会。
一个中年汉子走来,不容置疑地指着我们那只登山背囊问:“给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