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蠹吧 关注:44贴子:919
  • 5回复贴,共1

[蠹·新闻]相邻街坊都不知 身边老伯竟是大家:专访葛渭君先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乍浦九龙山,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一代代乡贤雅士。
  多年前,随着港区对地方名人的挖掘,一代词人许白凤进入大家的视野。即使是文化界人士,也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家乡竟有这么一位功力深厚的词人。
  词作皆上品,作者少人知。这种现象与乍浦文化人的低调有关,而且这种品格一代代相传。如今,在九龙山脚下,同样居住着一位宋词研究大家,但即使与之相邻的街坊,也不知道,这位布衣老者竟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签约作者。
  老者名叫葛渭君,今年78岁。最近,平湖市委书记盛付祥前去看望,当众人看到葛渭君拿出近10卷已经出版的宋词研究著作时,均感叹:这位老人太不简单了,以前怎么都没听说过呢!
  前两天,记者慕名前往采访。


1楼2015-05-26 21:44回复
    博览群书自学成才
      “我学历不高,后来都是自学的。只是从小书看得多,家里藏书多。”葛渭君对记者说。
      葛渭君出自书香门第,父辈就有很多藏书。“几乎每间屋子里都有书,还专门有藏书楼。”葛渭君说,正是因为藏书多,他从小就吸取了这些精神食粮。
      据介绍,葛家对小一辈读书有严格要求。每天一早起床后,第一件事并不是刷牙洗脸,而是先读一会书,书读好后再写一会字。等这两件事完成之后,才轮到刷牙洗脸,然后吃好饭后去上学。
      葛渭君从小就对唐诗宋词感兴趣,表现出了极强的记忆力,这么多的诗词、人物故事读过之后,几乎都能记住。即使没有记住,他也能很快找出这首诗词、这个人物所在的页码。
      由于历史的原因,葛渭君只读到小学毕业就不读了,但他并没有荒废学业,开始在家里自学。他当过语文老师,但因为没有系统学习过汉语拼音,并且讲的诗词又比较深奥,说的平湖普通话不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后来不再教书。
      记者看到,葛老的书房里,几乎所有的书籍都与唐诗宋词有关,这也彰显了他对这方面的爱好以及专长。因为家里的书籍太多,葛渭君成了嘉兴民间十大藏书家。


    3楼2015-05-27 00:17
    回复
        首部作品震惊学术界
        葛渭君的出版专著之路,还要追溯到1993年。
        其实从上世纪70年代,葛渭君就开始注重有关宋词及相关人物的收集整理。在接触一些此类作品时,他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些作品有明显的差错,有些则妨碍阅读。他把这些找出来后整理成文章,然后发表于《词学》、《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文献》等国内知名杂志。由于这些文章的发表,葛渭君的名字开始在圈内引起关注,许多大家学者认识了这位居住于乍浦海边的布衣学者。
        “《阳春白雪》这部作品也是在这个时候点校的。”葛渭君告诉记者,这部作品原由宋人赵闻礼选编,后来由书法家赵孟頫用狂草书写,由于古时作品没有标点,而赵孟頫的书法又影响阅读,所以葛渭君决定进行点校。
        记者看到,这部点校作品有47.9万字,于199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点校这部作品花了几个月的时间。”葛渭君说,他有个习惯,白天只是阅读,夜深了才开始点校工作,每次都要到凌晨两三点才睡觉。
        这部作品经过严格的点校后,葛渭君的专业水准得到了出版社专家的肯定,立即决定出版。出版之后,这部作品进入全国各大书店销售,立刻被圈内学者高度肯定。当时的词学泰斗唐圭璋教授看到后发出阵阵惊叹,因为《阳春白雪》这部作品在宋词中占有重要地位,却一直无人敢下手点校。没想到,此次却由并不特别有名的葛渭君来点校,而且质量如此之高。
        这本作品引起了轰动,著名学者施蛰存、俞平伯、郭绍虞等大家都与他有了交流往来。时至今日,虽然有大家已经仙逝,但葛渭君依然保留着与他们交流的书信。


      4楼2015-07-24 00:06
      回复
         为人低调的词坛隐士
          2013年出版的《词话丛编补编》6卷本,奠定了葛渭君词学大师的地位。而这套丛书,就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之一。这套丛书包括《词话丛编补编》、《词话丛编续编》、《词话丛编外编》等,一共26套,近1300万字。
          “除了这个系列,还有一套《宋人轶事汇编》。”葛渭君对记者说。记者看到,这套223万字的《宋人轶事汇编》已经于去年9月正式出版发行。两套丛书先后出版,一时轰动词界。
          看到这些分量极重的书籍,记者惊讶于老人的“无名”。记者在网上搜索“葛渭君”,竟然没有一篇新闻报道,只有一篇当地文化部门工作人员撰写的文章,但他的著作,均在各大图书网站上有售,价格不菲。
          “认真做学问,低调做人。”葛渭君对记者说。
          刘克明是葛渭君在乍浦最好的朋友,堪称忘年交。刘克明告诉记者,葛渭君就喜欢安静地做学问,不希望人家去打扰,“想采访的媒体太多了,除了本地的,全国各地的媒体都有,但他几乎都拒绝了。”
          正因为如此低调,所以这样一位被词界称为“国宝”级的大家,在当地少有人知。


        5楼2015-07-26 13:32
        回复
           与之相反的是,各大高校、文史研究机构的专家及相关专业学生都知道葛渭君的大名,把他与唐圭璋相提并论,称为“北唐南葛”。每年寒暑期,葛渭君都会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与学子,一起讨论词学研究的事。“学问、知识是共有的,要与人分享,并且由后人发扬光大。”葛渭君说。
            “葛老对知识就是这么大度,他的很多研究成果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人了。”刘克明说。
            “这个项目结束后,我希望他好好休息一阵,我看了都觉得累呢。”老伴姚芝泉有些心疼地说,葛渭君手上的老茧都掉了好几层了。“是啊,他的墨水我都是一箱一箱买过来的呢!”刘克明说。
            葛渭君听了笑笑,没有回应。也许,他的心里,已经在谋划着另一个宏伟项目了。


          6楼2015-07-26 13:32
          回复
            来源: 嘉兴在线-南湖晚报 2015年05月17日 09:18


            7楼2015-07-26 13: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