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台湾当代文学研究的角度观察前几天在南法首映的电影《刺客聂隐娘》,则我很愿意把它隐喻地看作一篇特别是属於编剧朱天文个人的、影像化的「谢本师」寓言。一位终究要返回人间触识真情的学生在全世界面前向那位曾赐予她整个世界的黄老谋略家捧出本心白刃相见就此作别。
胡兰成思想近於黄老阴谋家,应该是不易之论。下文会说明电影中隐娘的道姑老师不但是同道中人,还是至今朱天文参与编剧的电影中最接近胡兰成的隐喻化身。
首先看看道姑传给隐娘的教谕,它以这两句话为宗旨:「剑道无亲,不与圣人同忧」。剑道无亲,这句话当然是改写自《道德经》的「天道无亲」,它也是胡兰成的信条。在胡兰成的回忆录《今生今世》里,他曾用「天道无亲」形容张爱玲的客观寡情,又用这句话批评汪精卫,说汪只因感动於东条「在危难中见真心」就想一同对英美宣战,不符合「天道无亲」的帝王条款:「汪先生是大侠,但王者应如天道无亲」。在电影里这句话被改写成「剑道无亲」,但宗旨不变:学道应该要超越「侠」,甚至超越「真心」之相感动,而要学会站在王者敢与天齐的视野拿出天地的权衡作出大决断。道姑或说嘉信公主正是如此,她传给聂隐娘的教谕,和胡兰成批评汪精卫的心法一脉相通。一个儿童或一位表亲的生死,和一个朝代的兴亡相比,孰轻孰重不问可知。杀死田季安,魏博必然内乱,河北不免生灵涂炭,可那当然只是尊王倒幕大计的必要之恶。
胡兰成单提「天道无亲」而不说《道德经》原文的下句「常与善人」,这已能表明他理解经典的黄老取径,而嘉信公主在「剑道无亲」之后出以「不与圣人同忧」,其黄老兵权谋家的色彩只能更浓厚。「不与圣人同忧」原出《周易‧系辞》,是说天道对万物的显藏成毁只是自然而行,完全不受圣人尤其是儒家圣人的意志和道德感情左右,这跟以帝王视野自许的黄老思想当然一拍即合。这句话也见诸胡兰成的言论,比如在朱天文主编的《意犹未尽:胡兰成书信集》所收录的胡兰成写给黎华标的第二封信里,他就拿「天地不与圣人同忧」和他的「天地不仁」学说相参证。「天地不仁」,就是「天道无亲」。胡兰成对黎华标的开释,正是嘉信公主传给聂隐娘的心法。裴鉶原著里的尼姑被改写成道姑,岂是偶然。
黄老思想发用出来,容易成为阴谋家,这也是人尽皆知之理。拿电影《一代宗师》作比方,那就是作为「面子」的王者经常要靠作为「里子」的军事手段、暗杀手段甚至更不可告人的阴谋诡道达成其政治目的。电影中,隐娘的老师嘉信公主出身皇族而修真奉道,地位清高,却(奉命?)暗中训练刺客谋杀大僚,成为倾动中唐政治的幕后要角,她正是一个身兼面子和里子的人物,由黄老而步向阴谋。话说胡兰成当年受邀讲学,地位不能说不清高,当其面对学子在谈笑间不讳杀伐而潜移默化之际,和嘉信公主起心动念自有近似之处。只是他毕竟没有像三岛由纪夫那样培养出自己的近卫军,朱家姊妹毕竟不是挥刀拔剑的女刺客,胡兰成对外也只说要把她们培养成能关天下计的「士」。就在此处,书生胡兰成和嘉信公主似乎有了差距。
但如果我们用功能隐喻的角度去探索刺客一词所宜含蕴的文化意义,则又不然,可以视界一新。四十年后我们回顾当年历史,朱家姊妹还真是被胡兰成挑选培养出来,用一种看似无害的文青少女装扮鼓动风潮、造成时势,最终偏门击刺了五四以来的多种大叙述。她们至少在文坛上发挥了等同少女刺客的功能,在隐喻中执行了胡兰成设计的文化任务。
这群小青年当时自然未必知道甚至就不曾感觉到她们在胡老师天下大计中的位置,但是回顾她们在台湾文坛上以无厚入有间的利落身手,谁都将惊叹她们真可比拟日本几个老政党在本世纪初选举战争中轮番祭出的秘密武器:那些形象清新的年轻女议员。从文坛推开去说,如果台湾政局没有在九零年代之后急转直下,谁知道朱家姊妹不会走入政坛充分实现胡兰成的期许?事实上她们都曾参与台湾政治,和那些被日本人特称为刺客的女议员只是一步之遥。没错,刺客。
近现代的「谢本师」宣言似以章太炎为嚆矢。《刺客聂隐娘》的文言化和激烈程度当然不能和章太炎相比,但师徒以白刃相见恐怕也不是章氏所能梦见。隐娘一身武艺都是老师赐予,全副意识形态都是老师造就,现在却必须面向全世界被迫用最斩截也最直观的方式辞谢老师走向自己的人生(这才是本片对原著最重大的改编),尽管决斗过程在镜头底下轻描淡写,甚至温婉迷离,但我们只要想想电影背后朱家和胡师之间三代将近十人四十年间那些初见如对先知而终须回到人间面对自我触识真情的复杂情感历程,那麼我们就会知道:简短的胶卷叙事恰好衬托了隐喻本事的惊心动魄,因为每一刹那都以四十年的人心作为祭献。
胡兰成思想近於黄老阴谋家,应该是不易之论。下文会说明电影中隐娘的道姑老师不但是同道中人,还是至今朱天文参与编剧的电影中最接近胡兰成的隐喻化身。
首先看看道姑传给隐娘的教谕,它以这两句话为宗旨:「剑道无亲,不与圣人同忧」。剑道无亲,这句话当然是改写自《道德经》的「天道无亲」,它也是胡兰成的信条。在胡兰成的回忆录《今生今世》里,他曾用「天道无亲」形容张爱玲的客观寡情,又用这句话批评汪精卫,说汪只因感动於东条「在危难中见真心」就想一同对英美宣战,不符合「天道无亲」的帝王条款:「汪先生是大侠,但王者应如天道无亲」。在电影里这句话被改写成「剑道无亲」,但宗旨不变:学道应该要超越「侠」,甚至超越「真心」之相感动,而要学会站在王者敢与天齐的视野拿出天地的权衡作出大决断。道姑或说嘉信公主正是如此,她传给聂隐娘的教谕,和胡兰成批评汪精卫的心法一脉相通。一个儿童或一位表亲的生死,和一个朝代的兴亡相比,孰轻孰重不问可知。杀死田季安,魏博必然内乱,河北不免生灵涂炭,可那当然只是尊王倒幕大计的必要之恶。
胡兰成单提「天道无亲」而不说《道德经》原文的下句「常与善人」,这已能表明他理解经典的黄老取径,而嘉信公主在「剑道无亲」之后出以「不与圣人同忧」,其黄老兵权谋家的色彩只能更浓厚。「不与圣人同忧」原出《周易‧系辞》,是说天道对万物的显藏成毁只是自然而行,完全不受圣人尤其是儒家圣人的意志和道德感情左右,这跟以帝王视野自许的黄老思想当然一拍即合。这句话也见诸胡兰成的言论,比如在朱天文主编的《意犹未尽:胡兰成书信集》所收录的胡兰成写给黎华标的第二封信里,他就拿「天地不与圣人同忧」和他的「天地不仁」学说相参证。「天地不仁」,就是「天道无亲」。胡兰成对黎华标的开释,正是嘉信公主传给聂隐娘的心法。裴鉶原著里的尼姑被改写成道姑,岂是偶然。
黄老思想发用出来,容易成为阴谋家,这也是人尽皆知之理。拿电影《一代宗师》作比方,那就是作为「面子」的王者经常要靠作为「里子」的军事手段、暗杀手段甚至更不可告人的阴谋诡道达成其政治目的。电影中,隐娘的老师嘉信公主出身皇族而修真奉道,地位清高,却(奉命?)暗中训练刺客谋杀大僚,成为倾动中唐政治的幕后要角,她正是一个身兼面子和里子的人物,由黄老而步向阴谋。话说胡兰成当年受邀讲学,地位不能说不清高,当其面对学子在谈笑间不讳杀伐而潜移默化之际,和嘉信公主起心动念自有近似之处。只是他毕竟没有像三岛由纪夫那样培养出自己的近卫军,朱家姊妹毕竟不是挥刀拔剑的女刺客,胡兰成对外也只说要把她们培养成能关天下计的「士」。就在此处,书生胡兰成和嘉信公主似乎有了差距。
但如果我们用功能隐喻的角度去探索刺客一词所宜含蕴的文化意义,则又不然,可以视界一新。四十年后我们回顾当年历史,朱家姊妹还真是被胡兰成挑选培养出来,用一种看似无害的文青少女装扮鼓动风潮、造成时势,最终偏门击刺了五四以来的多种大叙述。她们至少在文坛上发挥了等同少女刺客的功能,在隐喻中执行了胡兰成设计的文化任务。
这群小青年当时自然未必知道甚至就不曾感觉到她们在胡老师天下大计中的位置,但是回顾她们在台湾文坛上以无厚入有间的利落身手,谁都将惊叹她们真可比拟日本几个老政党在本世纪初选举战争中轮番祭出的秘密武器:那些形象清新的年轻女议员。从文坛推开去说,如果台湾政局没有在九零年代之后急转直下,谁知道朱家姊妹不会走入政坛充分实现胡兰成的期许?事实上她们都曾参与台湾政治,和那些被日本人特称为刺客的女议员只是一步之遥。没错,刺客。
近现代的「谢本师」宣言似以章太炎为嚆矢。《刺客聂隐娘》的文言化和激烈程度当然不能和章太炎相比,但师徒以白刃相见恐怕也不是章氏所能梦见。隐娘一身武艺都是老师赐予,全副意识形态都是老师造就,现在却必须面向全世界被迫用最斩截也最直观的方式辞谢老师走向自己的人生(这才是本片对原著最重大的改编),尽管决斗过程在镜头底下轻描淡写,甚至温婉迷离,但我们只要想想电影背后朱家和胡师之间三代将近十人四十年间那些初见如对先知而终须回到人间面对自我触识真情的复杂情感历程,那麼我们就会知道:简短的胶卷叙事恰好衬托了隐喻本事的惊心动魄,因为每一刹那都以四十年的人心作为祭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