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位于登封市区北嵩山脚下,创建于北魏太和八年(484年)。隋唐时名嵩阳观,五代后周名太乙书院、宋初名太师书院,后改嵩阳书院,与睢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并称我国“四大书院”。北宋时期成为著名的教育场所,名儒范仲淹、程颐、程颢、司马光等人都曾在此讲学,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有一部分就是在书院完成的。这些名儒的讲学活动,不仅使嵩阳书院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首,而且也使嵩阳书院成为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之一。院内有古柏三株,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武帝游嵩岳时,见三柏高大茂盛,封为“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三将军”明末毁于火,今仅存两株。“大将军”周长约 6米,“二将军”周长近15米,世所罕见。
在嵩阳书院门前有一通意地观感应领碑刻,该碑刻于唐天宝三年(744年),雄伟壮观。隶书端正工整,笔法俊逸遒劲,为唐隶中之佳品。书者徐浩为著名书法家,《新唐书》有传。景日昣《说嵩》评云:“是碑为徐宣公浩古隶,笔法遒劲,姿态横生”。撰文者唐大臣李林甫,以“口蜜腹剑”著称。
在嵩阳书院门前有一通意地观感应领碑刻,该碑刻于唐天宝三年(744年),雄伟壮观。隶书端正工整,笔法俊逸遒劲,为唐隶中之佳品。书者徐浩为著名书法家,《新唐书》有传。景日昣《说嵩》评云:“是碑为徐宣公浩古隶,笔法遒劲,姿态横生”。撰文者唐大臣李林甫,以“口蜜腹剑”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