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指向17日6点28分,汶川地震发生已有112个小时。伤亡还在继续,截至16日14时,汶川地震死亡人数达22069人,遇难人数估计在5万人以上;余震仍在发生,理县至汶川的公路打通之后被迫再次封闭;各国救援队纷纷赶至,救援部队全面发起了以挽救生命为重点的救灾大总攻;爱心纷至沓来,至16日下午,全国共接收社会各界捐赠款物31.75亿。
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热情高涨,除了纷纷捐款捐物之外,他们还积极参与献血和救灾,这充分体现中国人“忧人忧己忧天下”的情怀和万众一心战胜天灾的决心。在这种氛围的感召下,一些志愿者也开始奔赴前线救灾,这其中也包括我所在高校的大学生们。我熟识的一个大二的学生就自己买了火车票去了重灾区,对于他的这份热情,我一方面深为感动,另一方面又为他的安危担心,这个学生本就极为瘦弱,我甚至担心他不仅不能救助他人,反而最后还需要救援队的帮助。
事实上,四川已经开始呼吁志愿者减少自发进入灾区的救助活动。这一方面为志愿者们的安全考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目前大量伤员需要运出、大量物资需要运入,大量志愿者自发的救援车辆可能会堵塞通道。目前灾区当然需要志愿者,但最急需工程抢险技术人员、越野车驾驶员以及专业护理人员等。我们的志愿者们是不是非要在这个时候一拥而上涌向灾区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这场地震的伤害不亚于唐山地震,这必将是一场抗震救灾的持久战。我的意见是,如果灾区需要,且志愿者也具备相应的能力,积极支援当然义不容辞;如果自身并不具备某种较为专业的能力,这个时候走上救灾前线则容易变成帮不上忙反而添乱。事实上,救灾并不一定都要走向第一线,通过捐款捐物募捐鲜血等方式或者在外围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同样也可以支援灾区;那些非常想去灾区、可现在又帮助上什么忙的志愿者,或许可以对自己许下承诺,譬如在一年内去灾区从事各种志愿服务等。
之所以说这是一场抗震救灾的持久战,是因为伤者的救治、幸存者的心理干预、幸存孤儿的生活与教育以及灾区的重建工作,必将是一场漫长而艰苦的过程,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现在救灾的第一要务还是救人,但等过一段时间,救灾必然要转向灾后重建的轨道上来:需要修复被损坏的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等公共设施;需要解决灾民住宿和医疗等问题;需要保障食品、饮用水、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供应;需要采取措施防止次生、衍生事件的发生;需要进行救助、补偿、抚慰、抚恤、安置等善后工作工作……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大量的救援力量,需要全社会和志愿者的长期关注和支持。
灾后重建的大敌是公众的遗忘。现在国民抗震救灾的情绪高涨,但过一段时间难免会渐渐平静,到那个时候,地震灾区反而需要公众更多的关注,需要更多志愿者的服务,需要政府更多的投入,需要全社会的积极支援。从这个角度而言,能持续而长久的关注和支持灾区重建显然更加难能可贵。事实上,只有意识到这是一场抗震救灾的持久战,只有13亿中国人民继续万众一心服从统一指挥,我们才能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