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相同的速度去撞击一个绝对坚硬不变形不后退的物体,碰撞时产生的能量全部由撞击的车辆自身承担,学过中学物理的就知道,车子质量越大,撞击时产生的能量就越大,如果车身强度一样,重的车就会被撞得更惨。
如果把车子轻量化,再利用吸能的设计,在这种测试中,放弃部分车身强度,同时把A柱和驾驶舱强度做好,的确可以撞出非常漂亮的成绩来。相比之下,一些车子因为自身太重,就算强度分毫不差,撞上这种坚硬不变形的物体时反而显得惨,于是大家都说还是日系车安全。
可是,现实中你正面高速撞上坚硬不变形的巨型硬铁块的机会有多大?
高速公路上安全岛、路边花坛、护栏都是比较薄的铁皮,更不要说有刻意放置的水桶来给你缓冲,只要你的车身强度不是连护栏的铁皮都不如(很多日系车因为吸能涉及的确连铁皮护栏都撞不过),发生碰撞时,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刻意用来吸能的。
更不要说交通事故中主要是两车相撞,那么问题就产生了,谁吸谁的能?
之前看过一个人发帖说A车与B车相撞,A车有吸能,所以A车撞击时产生的能量被车子的变形吸收,驾驶员得到了充分的保护;B车没有吸能,撞击时产生的能量全部由B车驾驶员承担,B车驾驶员会挂掉,而A车因为车子的吸能保住一命。
看完后对于这个帖子的物理学逻辑简直贵了,只要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A车与B车相撞,期间产生的能量对双方都是一致的,A车发生了形变而B车没发生形变,这的确是因为A车吸能了B车没有吸能,但B车之所以没有吸能是因为B车撞击时产生的能也被A车给吸收了。最终产生的结果是——假如双方驾驶舱内部气囊安全设施对驾驶员的保护是相同的,那么双方驾驶员伤势一样,A车近乎报废、B车喷点漆小修一下。
跟不要说因为A车吸能的设计,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引擎盖那段距离的车身强度,标榜结构,全靠驾驶舱的强度去顶,顶得住自然可以保护驾驶员没事,万一顶不住呢?
当然不吸能的车也有缺点,相比吸能车,因为车身前段不容易变形,驾驶舱就会承受更大的压力,使其驾驶舱比吸能车更容易变形,不利于保护车内人员,这也是很多美系、德系车碰撞测试成绩不好的原因。
但我前面已经论述过,只要不超速,规规矩矩驾驶,那么你高速撞上一根坚不可摧的电线杆、路灯的可能性为零,而冲上安全岛、花坛等事故,有没有吸能其实都一样,不吸能车子损害还小一点。两辆车相撞,车身强度低得那辆会给车身强度高得那辆吸能,如果两辆车身强度都高都不吸能的车相撞,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驾驶员受到的伤害会比两辆吸能车相撞时受到的伤害大,但如果同样撞上一辆车身强度高、不吸能的车,你愿意自己开的是吸能车,还是车身强度一样高得车呢?
如果把车子轻量化,再利用吸能的设计,在这种测试中,放弃部分车身强度,同时把A柱和驾驶舱强度做好,的确可以撞出非常漂亮的成绩来。相比之下,一些车子因为自身太重,就算强度分毫不差,撞上这种坚硬不变形的物体时反而显得惨,于是大家都说还是日系车安全。
可是,现实中你正面高速撞上坚硬不变形的巨型硬铁块的机会有多大?
高速公路上安全岛、路边花坛、护栏都是比较薄的铁皮,更不要说有刻意放置的水桶来给你缓冲,只要你的车身强度不是连护栏的铁皮都不如(很多日系车因为吸能涉及的确连铁皮护栏都撞不过),发生碰撞时,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刻意用来吸能的。
更不要说交通事故中主要是两车相撞,那么问题就产生了,谁吸谁的能?
之前看过一个人发帖说A车与B车相撞,A车有吸能,所以A车撞击时产生的能量被车子的变形吸收,驾驶员得到了充分的保护;B车没有吸能,撞击时产生的能量全部由B车驾驶员承担,B车驾驶员会挂掉,而A车因为车子的吸能保住一命。
看完后对于这个帖子的物理学逻辑简直贵了,只要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A车与B车相撞,期间产生的能量对双方都是一致的,A车发生了形变而B车没发生形变,这的确是因为A车吸能了B车没有吸能,但B车之所以没有吸能是因为B车撞击时产生的能也被A车给吸收了。最终产生的结果是——假如双方驾驶舱内部气囊安全设施对驾驶员的保护是相同的,那么双方驾驶员伤势一样,A车近乎报废、B车喷点漆小修一下。
跟不要说因为A车吸能的设计,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引擎盖那段距离的车身强度,标榜结构,全靠驾驶舱的强度去顶,顶得住自然可以保护驾驶员没事,万一顶不住呢?
当然不吸能的车也有缺点,相比吸能车,因为车身前段不容易变形,驾驶舱就会承受更大的压力,使其驾驶舱比吸能车更容易变形,不利于保护车内人员,这也是很多美系、德系车碰撞测试成绩不好的原因。
但我前面已经论述过,只要不超速,规规矩矩驾驶,那么你高速撞上一根坚不可摧的电线杆、路灯的可能性为零,而冲上安全岛、花坛等事故,有没有吸能其实都一样,不吸能车子损害还小一点。两辆车相撞,车身强度低得那辆会给车身强度高得那辆吸能,如果两辆车身强度都高都不吸能的车相撞,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驾驶员受到的伤害会比两辆吸能车相撞时受到的伤害大,但如果同样撞上一辆车身强度高、不吸能的车,你愿意自己开的是吸能车,还是车身强度一样高得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