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磋”系列论文集取相互切磋之意,这种切磋从一开始就定位于同道之间,至《切磋五集》亦不例外。丁纪的《仁术与定本》一文,以儒家有“定本”,故能以同道相认,以儒家有“仁术”,故需以切磋论道。今之治学者津津乐道於不同观点或立场的交锋,未必不可以视为“多术”之争。然全无“定本”之意识,则不过是重蹈诸子蜂鸣之覆辙,所谓“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语)是也。儒家述“民”亦多方,拙文《论“与民同乐”》旨在探明其定於一本之思想脉络。王淩皞《品格、运气与制度》一文分析孟子的人性论,借用丁纪之言,恰是“多术”之又一术矣。其分析方法不妨可以相当地西学,但心意上要抱有足够的亲近感,这并非小事,亦非易事。就此而言,高小强《〈礼记•学记〉研读(下)》不但具备严谨的学术作风,同时也为如何显示出对儒家的强大心意提供了示范。
沈娟《从“大同小康说”阐释看宋儒的“三代观”》一文的写作,离不开今年暑期在北京凤凰岭书院开办的第四期儒家经典研习营这一背景。本次研习营选取的经典是《礼运》篇,半个月的研习心得都记录在《〈礼运〉研习心得交流会实录》一文中。其中对於“大同小康”的问题交流相当多,沈娟此文亦可视为研习营的一个成果。另一篇讨论实录文字是《儒家与人文——第十一期“切磋”讨论班实录》,“儒家人文学”是由儒家哲学方向三位导师共同为该方向的未来工作发展确立的主题,而此次讨论会是在该主题下开展的首次学术活动。赵玫、康茜、王明华、李毅、莫天成、卢辰、柯胜、吴瑶、闫雷雷等均为儒家哲学方向或毕业或在读的同学,各自学问高低、学术水准或有不同,其于儒家心意则一。李毅等同学点读的《理学疑问》为“切磋”系列论文集提供了新的体裁,而康茜的《〈朱子语类〉卷一读诠》以读书报告的形式丰富了体裁的多样性。各位同学的论文中,《孔门四科发微》论人,《论语“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章解》论事,《论立志的端始意义》论志,《儒行之“备豫”》论行,《略论“致中和”何以“天地位,万物育”》论位,《传子、传贤,其义一也》论义,其论各不相同,是为相互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