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文化吧 关注:91贴子:482
  • 6回复贴,共1

【探究】孔子有无佩剑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作者:陈长梧
【摘要】孔子的形像已经随着儒学的发展演变而内化为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考证孔子是否真的佩剑,不仅可以指导更符合孔子历史形象的孔子像的建造,而且还可以让大家对孔子形象有更丰满确切的认识以及对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源流有更深刻的理解。本文将从春秋时期剑器的发展谈起,论证孔子的身体条件,先从客观角度上论证孔子佩剑的可能性;再浅谈先秦的好剑之风、剑在礼制中的作用以及孔子对佩剑的态度,从主观的角度上来考证孔子佩剑的可能性,最后综合得出一个结果。考证孔子是否佩剑的过程,也是追溯两千五百多年来先秦时期儒家源头的精神还原其真实面貌的过程。
【关键词】孔子;儒家思想;佩剑;春秋晚期一、导论
近些年来,建筑孔子雕塑成为各地的一个热点。孔子谦卑、儒雅、慈爱的长者风范已深入全世界人的心中,也将以雕塑的形式继续激励着人们勤学与礼让。但是某些孔子像却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与不解,为什么慈祥儒雅的孔子是龅牙?会竖起食指?尤其是,为什么以仁爱著称、似乎是文弱书生的孔子,腰间会佩戴着宝剑?
可以观察到,很多孔子像和雕塑都是佩剑的。但历史上的孔子真的佩剑吗?古往今来,人们众说纷纭,提出了很多零碎的论点,却从来没有人去考证过这个问题,相关的文物出土也近乎是空白。坊间认为孔子持剑,并且剑名紫微,是文人剑的一种,无刃,这种说法没有丝毫根据。孔子的形像已经随着儒学的发展演变而内化为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孔子是否真的佩剑,不仅可以指导更符合孔子历史形象的孔子像的建造,而且还可以让大家对孔子形象有更丰满确切的认识以及对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源流有更深刻的理解,所以综合性的考证一下孔子是否佩剑是必要的。
本文将从春秋时期剑器的发展谈起,考证孔子的身体条件,从客观角度上论证孔子佩剑的可能性,再谈先秦的好剑之风、剑在礼制中的作用及孔子对剑的态度,从主观角度上考证其佩剑的可能性。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一是“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一是“律师机制”,先有了结论再去找证据。本文根据“科学家机制”写就,前并无对孔子是否佩剑的论断。而是结合古代文献和现代考古的成果,从孔子佩剑的客观因素到主观因素,一步步地查找资料,最后综合得出的一个结果。考证孔子是否佩剑的过程,也是追溯两千五百多年来先秦时期儒家源头的精神和还原其真实面貌的过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06-09 15:32回复
    五、孔子好武
    很多人的印象中的孔子好学、慈祥而仁爱,是一个诲人不倦的教师、儒雅的书生、一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老夫子。但孔子真的四体不勤,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吗?其实不然。《说文》中说:士,事也。士即善于办事的人,作为贵族的宾客和下属,原意中就有武士的意思。孔子之后,“士”的勇武形象才逐渐减弱,而变为如今大家印象中的“士”。
    1、孔子的力气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武力绝伦,在当时以勇称。《左传》中叔梁纥有力举城门的记载。孔子也有举过城门的说法,《吕氏春秋.慎大》记载,“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列子〃说符》记载:“孔子之劲,能拓(举起)国门之关”《淮南子〃主术训》记载:“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弘,勇过于孟贲(古代勇士),足蹑与郊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列子》是伪书,其他两本书对孔子记载的可信度也不高。疑似为了夸大圣人,而与其父的事例相混淆。但其父的力气大是可考的。
    《论语·述而》记载:“子钓不而不纲,戈不射宿。”孔子可以使用带生丝的箭来射鸟,有过力大的基因和传说。可见孔子也并非手无缚鸡之力。
    2、孔子的精力
    孔人具有惊人的精力。《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这时候孔子已经六十多岁了。断粮数天仍讲诵弦歌不衰,身体条件可见一斑。
    《论语.微子》里,孔子六十三岁还可以驾车。孔子的精力在其学习中也可见一斑,韦编三绝、三月不知肉味等等,也可从另一方面凸显孔子的身体健壮和精力好。
    3、孔子的威勇
    《论语.述而》记载,孔子在他学生眼里的形象是“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可知道孔子有厉、威的一面。《论语.子罕》里,孔子自称少贱多能鄙事。曾给季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出纳钱粮算得公平准确;也曾提任过管理牧场的小吏,牲畜蕃息。因此他又升任主管营建工程的司空。孔子早年做过体力活,能很好的管理农场和牧场。
    《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批评子路“好勇过我”,子路的“勇”属于暴虎冯河,而孔子所推崇的是君子有勇有义、有勇有礼、和仁者必有勇(《论语》),孔子既是仁者君子,也必然有勇,所以把自己当作好勇的标尺,可见孔子认为自己也是勇的,这里的勇,是“义”为质,“礼”为节,“仁”为统,行己有“耻”,见义而为的勇,“勇者不惧”的勇。
    通过这四点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孔子并不是一个文弱书生,而是一个精力过人的儒士和勇士。这样的孔子腰间佩戴着宝剑,也不足为奇。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06-09 19:42
    回复
      七、结论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晚期,剑已经发展较为成熟,有柄鞘方便佩戴,孔子本人也并非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位身材高、身体棒精力好的人,所以孔子佩剑的客观条件是满足的。从象征性的角度看,春秋晚期,剑器已经初步融入了礼制,且佩剑已经成为了当时的风范,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剑已经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周游列国常常身在旅途的人,随身佩戴一柄宝剑也是非常方便安全的,孔子的弟子子路是佩剑的武士,孔子批评他“何必持剑乎”(《孔子家语·好生》),但这种说法真实性欠考,就算是也似乎是孔子对子路的一种因材施教,并不能表明孔子对剑的态度。综上所述,孔子极有可能是佩剑的,并且所佩之剑不会超过60厘米。
      ——————————————————
      参考书目:
      马明达《说剑丛稿》
      陆敬严著《中国古代兵器》93年12月版14页
      段清波著《刀枪剑戟十八般 ——中国古代兵器》1998年版
      王三保《春秋时期主要兵器简论》,载于2013年20期的体育时空
      《周官》
      王锷《〈礼记〉成书考》,载于2007年4月中华书局
      钱穆《孔子传》新校本,九州出版社2011年1月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6-09 19:43
      回复
        1.孔子有没有证明其佩剑的一手资料呢?
        如果论语里子曰/曾子曰/子夏曰(等等):子佩剑/子拔剑/子举剑/子吞剑(等等)
        那我就基本可以确定,孔子佩剑。
        但是没有,论语里面连” 剑 “ 这个字都没有。
        2.退而求次,去找找《史记》、《孔丛子》、《孝经》、《礼记》《孔子家语》等可信度低一点的资料。
        没有找到孔子直接佩剑的证据。
        3.退而求次,找历代孔子像中孔子直接佩剑的证据
        找到了,但是大部分可信度低。唯一可参考的是,可找到的最早的造像是在南北朝,看上去就是一个大石块,经过检查有佩剑的痕迹。魏晋南北朝石刻造像还原孔子真实相貌。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6-09 19:46
        回复
          全文转自知乎,作者授权,转载请自行联系作者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6-10 12:33
          回复
            嗯。孔子应是佩剑的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08-27 10:26
            回复
              山东曲阜孔府保存有描绘孔子生平事迹的圣迹图,第一幅是《孔子出行图》,只见孔子在前,腰悬长剑,颜子在后亦带剑,据说此图是顾恺之的遗墨。面对此画,我们似乎看到了当年,在这乱世之际,孔子忧心忡忡,佩一长剑,带着弟子,辗转古道,风尘仆仆奔波往来于列国游说的情景。
              孔子是春秋时鲁国人,名丘,字仲尼。相传曾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删定鲁史《春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其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汉代以后,儒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孔子被尊为圣人,历代加封“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等号。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以儒雅之气而著称,那么是否如这幅图所画,孔子真的爱剑吗?
              传说孔子是有武功的。据说他能够达到“孔子之劲,能拓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但开创儒学的孔子,是不屑于动武的,也瞧不起武夫。据《孔子家语》记载,一次子路身穿军装,拔剑而舞,去见孔子,问道:“古代的君子是以剑自卫的吗?”孔子说:“古代的君子是以‘忠’为本质,以‘仁’为自卫,虽足不出户,而能知千里之外。世上虽有不良之事,应以‘忠’化解它;有侵犯和暴力之事,则以‘仁’去安定它。哪里用得到剑呢?”孔子反对暴力,却极重视武备,教育门人“为国者足食足兵,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明兵之重也。”在这种尚武精神的支配—下,孔子认为只有“六艺”(礼、乐、书、数、射和御)精通才算合格的士,可见那时的士,包括孔子在内,同样有着一股阳刚之气。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有个弟子叫澹台子羽,他相貌丑陋,但胆气过人。据说澹台子羽从吴国得到了一柄有名的宝剑,在回中原乘船渡长江时,恰遇大风大浪,有两条蛟龙夹绕着船,要夺他的宝剑,眼看就要翻船,十分危急。澹台子羽向划船的人说:“你们说,遇上两条蛟龙绕船,双方能够同时活下来吗?”划船的人都说:“当然不能。”澹台子羽于是撩开衣服,拔出宝剑,说:“我权当这条身子是江中的一堆腐尸,何必为了保全生命而丢掉宝剑呢!”于是跳进江心,挥剑和两条蛟龙奋战,杀死了它们,又跳上船,一船人都得救了。孔子知道这件事后,赞叹道:“澹台子羽是个真正的勇士和君子啊!”
              在孔子的七十二贤和三千后学中,不乏像子路、澹台子羽这样的武侠之士。他的大弟子曾参说:“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欤?君子人也!”从子路的戎服拔剑而舞见孔子,到澹台子羽挥宝剑斩蛟于长江,说明当时在孔门弟子中爱剑、佩剑、舞剑之风的盛行,因此顾恺之的这幅《孔子出行图》,把孔子画成腰悬长剑,可能不是毫无根据的。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10-22 20: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