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60,469贴子:2,992,673
  • 25回复贴,共1

从道德经的相关推测来看训诂的必要性和唯一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训诂尤如文物的考古一般,是还原历史真实的必要手段以及我们获得正确认识的根本途径,我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要反对训诂呢?难道你害怕见到真实会打破你的梦想吗?
对于道德经,我们实在有太多的迷惑和疑问,有太多的好奇和梦想,就我看来,并不象某些人所说的,道德经里的大多数文字,我们都能正确的理解,道德经的思想一脉相承,今天的人们一看就明白,真的不是这样的。就拿“道”这个字来说吗吧,从道这个字本身的演变可以大致反映其表达的含义,道就是自然在人们心中展示的画面,这种画面是不仅仅停留在我们的视觉、声音、触觉和外在的感知的,而是内心的完整的对外在的契合。同样,这种完整的内在与外在的契合,是不能仅仅通语言、行为,甚至是不能完全通过我们的实践所展示的,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这种内在的契合仍然是不断变化的;另一方面,这种内在的契合,是完整的不能割裂的,割裂了就不是道了,而变成了德。因此,你要我说什么是道,什么是我心中的道,我无法表达,我只能把自己的心挖出来给你看!故道可道,这个道绝不能翻译成表达、言说,能够通过语言表达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要通过实践去实行,这样说,把道可言说,倒真不如翻译成“老王”的道可导,来得准确些!这还不算,所有能够用言语文字表达,所有能教导实践的,从根本上说并不是道,而是德,真正的道是所有的综合、提炼,是与自然完全契合的东西,是一、是无。这样说,这个道作为名词就是人们心中的自然和宇宙,是有无尽的含义的;作为动词是我们所有肢体的行动、内心的表达和人类的所有的实践活动,这样说你还能说,现代的普通都能够看懂这个道字吗?


1楼2015-07-02 09:12回复

    类似的,大家以为看得懂,其实并没有看懂的还有好多字,如:无、有、玄、一、二、三、大小多少,音声相合,善、自然、德仁义礼,太多了。这些字粗看都懂了,细看、历史地看,我们能够准确把握的只是一小部分。
    究其根本原因,我们的文字,是活的,是一棵种子,会生根会发芽分枝散叶,会开花结果,我们大多时候能够掌握的是文字现代的用法。
    以上的还仅仅是从单个的文字来说的,如果再结合,具体的文章的论述的需要,那么文字本身的意义,那就更要受创作的背景、创作的意图影响了,所以要搞清楚道德经的语言的涵义,就非要结合道德经创作的时代背景来下手了,这是唯一切实可靠的办法,不是吗?所以,我认为玄易道人的文章,在这方面是为大家开辟了一条坚实的道路,功德无量,为什么要反对呢?而其实大家有不认可道人得出的结论的原因,恐怕是另有原因的,并不是训诂的问题,而是道德经本身的问题,这才是我要试图表达的内容。


    2楼2015-07-02 09:13
    收起回复
      道德经是治国纲领吗?是哲学吗?是修身的最高宝典吗?是科学的理论和思想吗?我一样都不能回答,我只能猜测和感悟!


      3楼2015-07-02 09:19
      收起回复
        第一种猜测,就是传说中的那样,有一个叫老子或者叫李耳的人,过函谷关,被人强留,文不加点一触而就写成了这千古神奇的五千言。如这个传说成立的话,那么,这个道德经是有原本的,也就是有最终结论的,是这个老人智慧的结晶。我们再来回头来看,这样的道德经,是怎样的?大家绝不会认同,这仅仅是一部治国纲领,因为这个老人不想治国,历代也没有那个朝代以道德经立国,反而是孔子的思想占了治国的上风。大家更愿意把道德经看作是对宇宙自然的感悟,更为要命的是,人们这个神奇的老头身上,似乎看到了人类自身能力和智慧的不可限量,这必然会产生修仙修道,参天造化,甚至与天地同寿的想法了。


        4楼2015-07-02 09:35
        回复
          这第一种猜测有明显的漏洞,但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有大量的人,愿意相信这样的传说,愿意相信,道德经可以凭借一个人的力量来完成。甚至我不可理解的是,为什么大家会认为道德经有唯一的作者,有唯一的创作年代,大家是不是要反思呢?


          5楼2015-07-02 09:39
          回复
            其实【训诂学对于解老之类到底好不好】这样的问题没什么好纠结的。99%的工具和手段,都是一把双刃剑:曾经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随着我们的进步,也会成为新的阻力。马克思在这一点上论述的比较好,集中表述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7-02 10:12
            回复
              第二种猜测,道德经是治国的经典语录集,就不是现代意义上理解的完整的文章。这些语句,有大量的来自于民间,还有些历代政治家的治国经验教训,确实会有人试图将它整理成完整的有统一逻辑性思想的文章,但显然没有成功。因为,治国在当时来说,这个课题太大了,就是到今天,拿什么思想来治国仍然是一个问题。
              从道德经文字来看,道德经更多讲的是作为君王和圣人如何处事的一个态度,如何看问题的一个角度和方法,是没有上升到治国的具体理念的。


              7楼2015-07-02 10:16
              回复
                如果这第二种猜测成立,那么,道德经就没有成书,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年代而只有一个大致的年代。道德经中的语句,有许多就是口语、俚语,主为流传成为“建言”,而致于这些“语录集”是不是我们见到的样子,还是另说的。这样说,那么道德经中的语句跨度就很大了,我们可以按照当初搜集整理者的角度来领会,也可以按照普通老百姓的愿意角度来领会,甚至用后者来领会,生命力会更强些,与现代更契合些,这也是道德经给人产生时空错觉的一个原因吗!


                8楼2015-07-02 10:29
                回复
                  第三种猜测,道德经是史官的最终结果,这些人自身没有参与政治的条件和能力,但有足够的条件接触和从文字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和汇总这些文字材料,最终形成了道德经的雏形。不仅如此,这些文字自从脱离政治的范畴,有了更为广泛的生命空间,后代的传承者,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和补充,才形成了今天这个,无所不包的样子。


                  10楼2015-07-02 10:45
                  回复
                    当们仰望星空,我们第一感觉是,天空是同时的静止的,我们想知道是谁创造了这个美丽的星空。而当我们进一步地研究就会发现,宇宙星晨是变化的,当我们在时空中穿梭,我们会看到不一样的天空,再进一步问,是谁创造的宇宙,我们最终会发现,是我们每一个生命和无生命体,是我们自己创造了自己。


                    12楼2015-07-02 10:55
                    回复
                      所以,我的观点是,训诂是一个公平可靠的解决人们争论和主观猜测的方法,人们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感悟道德经,但在具体的统一的运用上必然以训诂的结论为依据为基础,这是理解和运用道德经的根和基本平台,只有掌握这条原则,才不会使道德经神化,也才不会使道德经局限化。


                      13楼2015-07-02 11:06
                      回复
                        论述的朴实,全面。


                        IP属地:广东14楼2015-07-02 11:29
                        回复
                          训诂与不训诂都一样,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每个人都是一己之见!
                          老子只是个传说,模仿、崇拜、臆测、幻想……自以为是、自成一派、唯我独尊……都成不了经典。
                          老子已经说了:自知者明!
                          每个人读道德经的目的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
                          争与不争都是对的,道就在那里。道不同,则各从其志,眼不见心不烦。


                          15楼2015-07-02 11:5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