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胡言乱语红楼梦
红楼梦两大迷
作者为何设迷?直言岂不更好?这是因为,一方面,读红楼梦靠悟字,不靠理解,不靠言说,靠的是智慧的闪光;悟了,迷便解了,迷未解,也便未悟。另一方面,设迷,是吸引读者的手段,无人来读书,何悟之有?书名一红一梦,正是此理;红才吸引读者,梦能警醒世人。红楼梦是个闷葫芦,打开这个闷葫芦的机关便巧设在书的开篇。
请看开篇:
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按那石上书云: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藏一书字】,有城曰阊门者【藏门,即藏闷。"书藏闷"三字明显可见。】,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石里揭"迷,妙。】,街内有个仁清巷【认清方向也】,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葫芦妙",第五回有"打闷葫芦"语。到此,可见"石里认清葫芦妙"七字。石里藏何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真是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也就是"汝名应连"四字。到此又见七字"汝名应连真是隐"】。
石里认清葫芦妙
汝名应连真是隐
红楼梦最大两个迷,在小说一开篇,作者便露出迷底消息,作者真是功于心计。这两个大迷,一个是石头迷,一个是名字迷。下面我们一一解析。
【一 石里认清葫芦妙】。
妙在作者在红书里有一喻,这一喻,作者已交待清楚。请看,宝玉,黛玉,宝钗,正藏'喻待猜'三个字。而'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一玉一钗,还是让我们去'猜喻'。所以,男女主人公的名字才都带个玉字。
这喻,到底在喻什么?答案是用顽石喻金刚。这金刚又是何物?想明白此点,需读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的佛家最重要经典《金刚经》才可。一部金刚经告诉我们:佛如世间金刚,最坚最硬,世间万相逢此金刚佛,无一相可存,无一相不破,不破的只有金刚。在金刚经中,佛祖用金刚喻佛。
而一部红楼梦,则是用顽石喻金刚,也即以顽石喻佛。何以见得?红楼梦书中多次提到金刚经和心经,并把二经核心内容即"无常",当作本书思想基础,同时作者又是出家和尚,有此喻乃是正常,这是其一。其二,读红楼梦,令所有的人都提心吊胆的,是那块宝玉。这宝玉便是顽石。作者一直令你提心吊胆,并在那块玉上刻下:"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字样,再参照宝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字,其意极深,别理解成仅仅是祝福语。想想金刚经,破掉的是万相,不破的是金刚,仙寿恒昌、芳龄永继的是哪一个?一目了然,当然是不破之金刚,而不是无常万相了。其三,金玉良缘,读者刻骨铭心,这金便是金刚,这玉便是顽石,良缘便是作者用顽石来比喻金刚。顽石和金刚一样不破,一样坚硬,作者才取顽石来代替金刚二字。
有朋友问,作者何不直用金刚二字?说破了岂不更直截了当?这是因为,作者修的是金刚经,是禅宗;禅宗讲的是悟,不是解,"解门一开,悟门则塞",求解,这是禅宗的大忌,所以,作者才旁敲侧击,令读者自悟,悟得那金刚二字,悟得那佛字,悟得那真心自性。
一部红楼梦,这是作者站在出家人的高度,让你修行,让你"观照",这才是作者真正用心所在。说修佛的大道理,世上几人能信?信者该有多大的缘分?佛法末世,不信者多多。为了把佛法传到世间,这和尚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那就是写小说。因为在明清之际,小说最为流传。小说能传播思想,也能传播佛法。在世间,能看破一切是虚幻的,是圣者;看不破的是愚夫。石头记正是在向世人演示,红楼是梦,以引领世人看破放下。为了吸引读者,红楼梦才巧妙安排那些奇女子,才开出了红楼大场面、大富贵。令读者走入红楼,最后再跳出红楼。所以,开篇才用'我这半世亲见亲闻几个女子'为诱饵,将凡夫诱入红楼。对这红楼之富贵荣华、奇异女子、纨绔子弟,乃至生活细节,大加宣扬,厚铺笔墨。字句熏染间,紧关节要处,无不露出'一切都是梦幻之本旨';无不令人'不更谋虚逐妄',从而弃假归真。可多数读红楼梦的,都陷在红楼之红里,都在红上作文章,看不到红楼是梦。不懂一部红楼梦,乃是作者大发慈悲,送给读者的一面风月宝镜,是来治众生贪情恋色之病的,看过书后,反学贾瑞,更恋那个红字,真是可怜作者心了。
红楼梦两大迷
作者为何设迷?直言岂不更好?这是因为,一方面,读红楼梦靠悟字,不靠理解,不靠言说,靠的是智慧的闪光;悟了,迷便解了,迷未解,也便未悟。另一方面,设迷,是吸引读者的手段,无人来读书,何悟之有?书名一红一梦,正是此理;红才吸引读者,梦能警醒世人。红楼梦是个闷葫芦,打开这个闷葫芦的机关便巧设在书的开篇。
请看开篇:
出则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按那石上书云: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藏一书字】,有城曰阊门者【藏门,即藏闷。"书藏闷"三字明显可见。】,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石里揭"迷,妙。】,街内有个仁清巷【认清方向也】,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庙【"葫芦妙",第五回有"打闷葫芦"语。到此,可见"石里认清葫芦妙"七字。石里藏何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真是隐】。嫡妻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也就是"汝名应连"四字。到此又见七字"汝名应连真是隐"】。
石里认清葫芦妙
汝名应连真是隐
红楼梦最大两个迷,在小说一开篇,作者便露出迷底消息,作者真是功于心计。这两个大迷,一个是石头迷,一个是名字迷。下面我们一一解析。
【一 石里认清葫芦妙】。
妙在作者在红书里有一喻,这一喻,作者已交待清楚。请看,宝玉,黛玉,宝钗,正藏'喻待猜'三个字。而'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一玉一钗,还是让我们去'猜喻'。所以,男女主人公的名字才都带个玉字。
这喻,到底在喻什么?答案是用顽石喻金刚。这金刚又是何物?想明白此点,需读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的佛家最重要经典《金刚经》才可。一部金刚经告诉我们:佛如世间金刚,最坚最硬,世间万相逢此金刚佛,无一相可存,无一相不破,不破的只有金刚。在金刚经中,佛祖用金刚喻佛。
而一部红楼梦,则是用顽石喻金刚,也即以顽石喻佛。何以见得?红楼梦书中多次提到金刚经和心经,并把二经核心内容即"无常",当作本书思想基础,同时作者又是出家和尚,有此喻乃是正常,这是其一。其二,读红楼梦,令所有的人都提心吊胆的,是那块宝玉。这宝玉便是顽石。作者一直令你提心吊胆,并在那块玉上刻下:"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字样,再参照宝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字,其意极深,别理解成仅仅是祝福语。想想金刚经,破掉的是万相,不破的是金刚,仙寿恒昌、芳龄永继的是哪一个?一目了然,当然是不破之金刚,而不是无常万相了。其三,金玉良缘,读者刻骨铭心,这金便是金刚,这玉便是顽石,良缘便是作者用顽石来比喻金刚。顽石和金刚一样不破,一样坚硬,作者才取顽石来代替金刚二字。
有朋友问,作者何不直用金刚二字?说破了岂不更直截了当?这是因为,作者修的是金刚经,是禅宗;禅宗讲的是悟,不是解,"解门一开,悟门则塞",求解,这是禅宗的大忌,所以,作者才旁敲侧击,令读者自悟,悟得那金刚二字,悟得那佛字,悟得那真心自性。
一部红楼梦,这是作者站在出家人的高度,让你修行,让你"观照",这才是作者真正用心所在。说修佛的大道理,世上几人能信?信者该有多大的缘分?佛法末世,不信者多多。为了把佛法传到世间,这和尚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那就是写小说。因为在明清之际,小说最为流传。小说能传播思想,也能传播佛法。在世间,能看破一切是虚幻的,是圣者;看不破的是愚夫。石头记正是在向世人演示,红楼是梦,以引领世人看破放下。为了吸引读者,红楼梦才巧妙安排那些奇女子,才开出了红楼大场面、大富贵。令读者走入红楼,最后再跳出红楼。所以,开篇才用'我这半世亲见亲闻几个女子'为诱饵,将凡夫诱入红楼。对这红楼之富贵荣华、奇异女子、纨绔子弟,乃至生活细节,大加宣扬,厚铺笔墨。字句熏染间,紧关节要处,无不露出'一切都是梦幻之本旨';无不令人'不更谋虚逐妄',从而弃假归真。可多数读红楼梦的,都陷在红楼之红里,都在红上作文章,看不到红楼是梦。不懂一部红楼梦,乃是作者大发慈悲,送给读者的一面风月宝镜,是来治众生贪情恋色之病的,看过书后,反学贾瑞,更恋那个红字,真是可怜作者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