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那些事儿吧 关注:33贴子:415
  • 4回复贴,共1

300多年前的感动中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帖】300多年前的感动中国!!!


1楼2015-07-05 13:39回复
    1、“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这段话,可以归结为三层意思,一是“诸臣之误朕”,有推卸责任之嫌;二是“无面目见祖宗”,这是真正痛心的事;三是“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这也应是真心话,他毕竟不是一位残暴之君。
    这是崇祯皇帝自杀前写在衣襟上的遗书。此前,他先是命令皇后自裁,然后叫来年方十五岁的乐安公主,大呼“为何生我家?!”说完挥剑斩向自己的亲生女儿,幸好只是砍断了左臂,保住了一条性命。其后崇祯又杀死了自己的小女儿和几个妃子,登上了万寿山。在一棵比人略高的海棠树下,自缢身亡。其时崇祯穿着蓝色的衣服,左脚光着,右脚穿一只红鞋。历朝的末代皇帝,下场都很凄惨,不过沦落到崇祯这个地步,恐怕也算的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凭心而论,比起祖父和父亲,崇祯还不算是个昏庸的主子。但我们的规矩,一个朝代的所有弊政,最后都要算到末代皇帝身上。除去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杀袁崇涣外,崇祯也并没有做什么太出格的事情。朝初也曾有过重整山河的志向。不过大明江山的确气数已尽,该来的最终也无法避免。只是崇祯死在贼寇李自成手中,着实令
    人惋惜。
    “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上下5000年,哪个皇帝死前还惦记着百姓呢?一个皇帝死前能说出这种话,也足以名列汗青了。


    2楼2015-07-05 13:39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2、 “城亡与亡,我意已绝,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州百万生灵,既属于尔,当示宽大,万不可杀。”
      这是史可法被俘后说的话。先前,这位极有气节却不懂得军事的文臣没有听取部下刘肇基的建议,放弃了几次绝好的反击。终于导致了扬州城破。
      可法遇害时,刘肇基守北门,发炮反击,清军伤亡惨重。及至扬州城破,肇基复率部下四百人进行巷战,最后寡不敌众,全部战死。来自辽东的刘肇基,血洒江南,一直坚持抵抗,直至流矢贯额而死。
      知府任民育是史可法的好友。这位誓死保卫扬州的地方官,戎服镇守淮门,城破,乃换上绯衣端坐堂上,说“此吾土也,当死此。”清兵至,有人劝他躲避,不从,于是遇难,妻子家人皆投井殉难。


      3楼2015-07-05 13:39
      回复
        3、顺治二年六月十三日,清军兵围江阴城。八月时近中秋,守将阎应元与其约定十七日后方交战。中秋夜,城内军民登城楼畅饮,诸生许用作《五更转曲》,歌声舒展轻曼,和以笙笛萧鼓:
        “宜兴人一把枪,无锡人团团一股香,靖江人连忙跪在沙滩上,常州人献了女儿又献娘,江阴人打仗八十余日,宁死不投降!”
        歌声感人肺腑,催人奋进。“时天无纤尘,皓月当空,清露薄野,剑戟无声”。“歌声悲壮,响彻云霄”,连城外的清兵,也皆“为之泣下。”八月二十一日午时,江阴城陷落。
        城陷后,阎应元自知大势已去,题诗于城门“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然后,带领千人上马,先后巷战八次,身中三箭,跳湖自尽。
        副将陈明见城破,“令闭衙举火,焚死男女大小共四十三人。”自己持刀与清军博战,身负重伤,虽死仍“握刀僵立,倚墙不仆。”
        诸生许用城破后闭门自焚而死。
        中书舍人戚勋一家三十七口,集体举火自焚,遗书中写道“非敢殉难称大明忠臣,抑求完发为大明忠鬼”。墙壁上书:“戚勋死此,勋之妻、若女、子、若媳、死此。”
        二十三日,清军“满城杀尽,然后封刀。”


        4楼2015-07-05 13:40
        回复
          4、明朝都督章钦臣抗清被捕后,清廷引诱他投降,金氏对丈夫说:“华夏之辨,断不可苟!”使其打消了降清的念头。按照规定,金氏将被“没入旗下”,金氏不从;满清以砍头威胁,金氏仍不从;满清以凌迟碎剐威胁,金氏依然不从。最后满清真的将她凌迟,先用九百九十九刀,第一千刀才将她杀害。金氏一直没有屈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痛斥满清不已。
          现在有人评价说这些举动很愚蠢,无异于飞蛾扑火,无异于以卵击石;但有时我会想,如果汉人都这么愚蠢,真的会有后来满人和日本人的天下吗?


          5楼2015-07-05 13: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