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声
好几年后,有一次回家过年。那年我三十岁,北京的生活刚刚告一段落。我厌倦了文学,厌倦了工作,厌倦了北京,厌倦了混乱不堪的生命本身。我整晚整晚地不睡觉,思考着问题,时常感觉生命就像一根灯绳,禁不住轻轻一拉。那年春节,我提前回了家。宝城沉闷不变的生活节奏,这个时候变得吸引人,像一个柔软的枕头吸引瞌睡的人一样。
宝城的生活跟十年前没有什么两样,只是每个人都变得衰老。对于我的长住,爸妈欣喜无比。我每天看书、吃饭,没有人问我:你干吗回来这么早,你还走吗?
烦闷的时候,我独个跑去河堤上散步。那是十二月底,天气冷下来,可还不像春节前后那么酷寒。晴天时走在路上,走热了,还有一点点春天的感觉。不知何时,河堤被砌成水泥城墙,当年的桃树、杏树、梨树、苹果树,都无影无踪。在昔日的乐园处我茫然徘徊,忽想起来,小时候总是偷农民的果子,那些颜色发青的桃和杏子都不能吃,咬开一点儿皮,舔一下都受不了,都随随便便地扔掉。我应该让它们留在枝头,慢慢长大,成熟,变甜。不知为什么,这点儿小事一次次兜回我的意识,挥之不去。以前我没有注意,河堤附近是很宁静的,只有北风肃肃地刮过小树林,以及许多的坟。过了三点钟,阳光刚转薄,空气就冷起来。我走下河堤,慢慢往回走,路过一个岔路时,被迎面一个人叫住:"这不是小路吗?!"
半天,我才反应过来,是晓冰妈。我犹豫着叫"王老师"。她的头发花白了,没有染,梳得很齐整。她穿得还是很整洁,围一条深灰色的大围巾。看上去,她很高兴见到我,非拉我往她家里"坐坐"。我稀里糊涂就跟着去了。
她还住在原来的大院子里,院门重盖过,以前精美的砖雕瓦雕换成了高耸的大铁门,两边贴着棕色瓷砖。这一带所有的院门都是这样,如果让我一个人再来,一定找不到。
她直接带我上二楼。二楼楼梯从墙根裂起,一直到上面,裂出一条大口子,用粗铁丝跟楼上的水泥柱拴在一起,看上去挺危险。楼梯栏杆以前是天蓝色的,掉漆处,露出深黑色的铁锈。书房倒一切如旧,绿沙发还是擦得干干净净,整洁如新。不仔细看,几乎看不出扶手上搁胳膊肘的地方破了一个洞。就连这个洞,也是我跟晓冰玩闹时戳破的。白色盖布还是整整齐齐地盖在上面,白底儿上钩着硕大的碧绿荷叶。
带我进了这个房间后,她好像完成了任务,也不说话,只是看着我。我尴尬地站起来,走去看书架,那里全是晓冰上初中时的读物、上卫校时的课本。这些毫无价值的书全被包上干净的书皮,书脊上写着书名,一本挨一本地站着。
"我知道你跟晓冰很要好。"晓冰妈妈开口了,声音粗粗的,"后来她就不回家了,我也见不着她。"我想,糟糕,她要抱怨。我下意识看看门口,她跟着我的视线也看看门口:"我不是让你叫她回家看我。她不愿意有她的道理。我都明白……我只想让你跟她说,别不结婚。你们现在年轻,能踢能咬,还体会不到。等老了,还有无数日子得过呢,身边一个人也没有,那是很凄凉的啊。你生病躺在床上,也没人给你递个水;你走不动,你就是真走不动,也没人能搀你一把,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你千万劝劝她,得结婚,人总得有个伴。我给她准备好了所有东西,你进来看。"她力气很大,一下就把我拽到里间。这是一间处女的卧室,空气里有股混合着肥皂味的淡淡香气,好像有个乳臭未干的小姑娘刚刚离开一样。单人木板床上铺着薄薄的褥子,坐上去硬邦邦的,坐久了屁股硌得慌。很难相信我们曾挤在这上面入睡,并且感觉它宽阔无比。床单是蓝白格子的,枕巾是鹅黄色的,到处都一尘不染。只有四面墙壁曾经也是白的,但现在发黄发暗。看到我的视线,晓冰妈妈露出愧疚的神色。她尽力维持,也不能做到完全不变,一切如旧。
她掀开墙边的立柜,里面都是布料:"你看看,这个红颜色,现在找不到这么正的红了。这是给她结婚用的被罩,上面的刺绣是苏州绣娘的手工绣工,现在都是机器做,手感不一样的。布我早就买了,早二十年就买好了。还有这一块,平时可以在床边铺一铺—床边老有人坐,容易脏。这种布现在买都买不到,是手工粗布,冬天也不起静电。你看看,"她掀开另一个柜子,表情神秘,"我连小孩一岁到三岁的衣裳、肚兜、棉袄,还有鞋都做好了,男孩一份,女孩一份。只要她生孩子,什么都是现成的,什么都不用操心。你劝劝她,千万得劝劝她。"
窗帘是拉开的,窗户朝南,回光反射的太阳光蜂蜜般地淌进来,铺满大半个房间,一直到墙跟前才站住脚。房间里一半明亮,一半暮色。那些布料放了很久也没有褪色,在木柜的深处,在苍苍暮色里,散发着丝绸锦缎特有的绮丽光泽,像是那里存着许多奇珍异宝一样。小孩的裤子在最下面,衣服在上面,小鞋子在最上面。鞋面鞋帮绣着图案,女孩的绣凤凰,绣牡丹,绣荷花,脚尖还系着一个毛茸茸红绣球;男孩的绣龙,绣狮子,绣狗,脚尖做成虎头样,威风可爱。它们似乎随时会活过来,自动跳到地上,一排排朝我走来。
我很快就离开宝城,开始了另一个阶段的生活。我跟晓冰的联系早已中断,我没法转告她任何事情,而且我自己也仍单身。但那天,我只是点头,一个劲地点头,把托付答应下来。也许我还在盼望,或许哪天,我忽然会收到一封信—晓冰不知从何处得到我的地址,重新给我写信。或许哪天,我回到我现在南方的住处,发现有信从门缝里扔进来,就扔在地上,没贴邮票。十二岁时,我们频繁写信,相互许诺:没有人能替代你在我心中的位置。我们跟同龄的女孩子们写这种信,宛如恋人,但并不当真。直到现在,我才发现那一块位置依然空着,好像在等待一封信来把它填满,好像在等待一个人的出现,来证明我并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生命直接从来北京的二十四岁开始。我相信我对晓冰的生命,也是这个意义。或者不,我不知道。这都是秘密。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二日,绍兴
好几年后,有一次回家过年。那年我三十岁,北京的生活刚刚告一段落。我厌倦了文学,厌倦了工作,厌倦了北京,厌倦了混乱不堪的生命本身。我整晚整晚地不睡觉,思考着问题,时常感觉生命就像一根灯绳,禁不住轻轻一拉。那年春节,我提前回了家。宝城沉闷不变的生活节奏,这个时候变得吸引人,像一个柔软的枕头吸引瞌睡的人一样。
宝城的生活跟十年前没有什么两样,只是每个人都变得衰老。对于我的长住,爸妈欣喜无比。我每天看书、吃饭,没有人问我:你干吗回来这么早,你还走吗?
烦闷的时候,我独个跑去河堤上散步。那是十二月底,天气冷下来,可还不像春节前后那么酷寒。晴天时走在路上,走热了,还有一点点春天的感觉。不知何时,河堤被砌成水泥城墙,当年的桃树、杏树、梨树、苹果树,都无影无踪。在昔日的乐园处我茫然徘徊,忽想起来,小时候总是偷农民的果子,那些颜色发青的桃和杏子都不能吃,咬开一点儿皮,舔一下都受不了,都随随便便地扔掉。我应该让它们留在枝头,慢慢长大,成熟,变甜。不知为什么,这点儿小事一次次兜回我的意识,挥之不去。以前我没有注意,河堤附近是很宁静的,只有北风肃肃地刮过小树林,以及许多的坟。过了三点钟,阳光刚转薄,空气就冷起来。我走下河堤,慢慢往回走,路过一个岔路时,被迎面一个人叫住:"这不是小路吗?!"
半天,我才反应过来,是晓冰妈。我犹豫着叫"王老师"。她的头发花白了,没有染,梳得很齐整。她穿得还是很整洁,围一条深灰色的大围巾。看上去,她很高兴见到我,非拉我往她家里"坐坐"。我稀里糊涂就跟着去了。
她还住在原来的大院子里,院门重盖过,以前精美的砖雕瓦雕换成了高耸的大铁门,两边贴着棕色瓷砖。这一带所有的院门都是这样,如果让我一个人再来,一定找不到。
她直接带我上二楼。二楼楼梯从墙根裂起,一直到上面,裂出一条大口子,用粗铁丝跟楼上的水泥柱拴在一起,看上去挺危险。楼梯栏杆以前是天蓝色的,掉漆处,露出深黑色的铁锈。书房倒一切如旧,绿沙发还是擦得干干净净,整洁如新。不仔细看,几乎看不出扶手上搁胳膊肘的地方破了一个洞。就连这个洞,也是我跟晓冰玩闹时戳破的。白色盖布还是整整齐齐地盖在上面,白底儿上钩着硕大的碧绿荷叶。
带我进了这个房间后,她好像完成了任务,也不说话,只是看着我。我尴尬地站起来,走去看书架,那里全是晓冰上初中时的读物、上卫校时的课本。这些毫无价值的书全被包上干净的书皮,书脊上写着书名,一本挨一本地站着。
"我知道你跟晓冰很要好。"晓冰妈妈开口了,声音粗粗的,"后来她就不回家了,我也见不着她。"我想,糟糕,她要抱怨。我下意识看看门口,她跟着我的视线也看看门口:"我不是让你叫她回家看我。她不愿意有她的道理。我都明白……我只想让你跟她说,别不结婚。你们现在年轻,能踢能咬,还体会不到。等老了,还有无数日子得过呢,身边一个人也没有,那是很凄凉的啊。你生病躺在床上,也没人给你递个水;你走不动,你就是真走不动,也没人能搀你一把,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你千万劝劝她,得结婚,人总得有个伴。我给她准备好了所有东西,你进来看。"她力气很大,一下就把我拽到里间。这是一间处女的卧室,空气里有股混合着肥皂味的淡淡香气,好像有个乳臭未干的小姑娘刚刚离开一样。单人木板床上铺着薄薄的褥子,坐上去硬邦邦的,坐久了屁股硌得慌。很难相信我们曾挤在这上面入睡,并且感觉它宽阔无比。床单是蓝白格子的,枕巾是鹅黄色的,到处都一尘不染。只有四面墙壁曾经也是白的,但现在发黄发暗。看到我的视线,晓冰妈妈露出愧疚的神色。她尽力维持,也不能做到完全不变,一切如旧。
她掀开墙边的立柜,里面都是布料:"你看看,这个红颜色,现在找不到这么正的红了。这是给她结婚用的被罩,上面的刺绣是苏州绣娘的手工绣工,现在都是机器做,手感不一样的。布我早就买了,早二十年就买好了。还有这一块,平时可以在床边铺一铺—床边老有人坐,容易脏。这种布现在买都买不到,是手工粗布,冬天也不起静电。你看看,"她掀开另一个柜子,表情神秘,"我连小孩一岁到三岁的衣裳、肚兜、棉袄,还有鞋都做好了,男孩一份,女孩一份。只要她生孩子,什么都是现成的,什么都不用操心。你劝劝她,千万得劝劝她。"
窗帘是拉开的,窗户朝南,回光反射的太阳光蜂蜜般地淌进来,铺满大半个房间,一直到墙跟前才站住脚。房间里一半明亮,一半暮色。那些布料放了很久也没有褪色,在木柜的深处,在苍苍暮色里,散发着丝绸锦缎特有的绮丽光泽,像是那里存着许多奇珍异宝一样。小孩的裤子在最下面,衣服在上面,小鞋子在最上面。鞋面鞋帮绣着图案,女孩的绣凤凰,绣牡丹,绣荷花,脚尖还系着一个毛茸茸红绣球;男孩的绣龙,绣狮子,绣狗,脚尖做成虎头样,威风可爱。它们似乎随时会活过来,自动跳到地上,一排排朝我走来。
我很快就离开宝城,开始了另一个阶段的生活。我跟晓冰的联系早已中断,我没法转告她任何事情,而且我自己也仍单身。但那天,我只是点头,一个劲地点头,把托付答应下来。也许我还在盼望,或许哪天,我忽然会收到一封信—晓冰不知从何处得到我的地址,重新给我写信。或许哪天,我回到我现在南方的住处,发现有信从门缝里扔进来,就扔在地上,没贴邮票。十二岁时,我们频繁写信,相互许诺:没有人能替代你在我心中的位置。我们跟同龄的女孩子们写这种信,宛如恋人,但并不当真。直到现在,我才发现那一块位置依然空着,好像在等待一封信来把它填满,好像在等待一个人的出现,来证明我并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生命直接从来北京的二十四岁开始。我相信我对晓冰的生命,也是这个意义。或者不,我不知道。这都是秘密。
二〇一一年二月二十二日,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