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区,是青海省海东市的两个市辖区之一,1979年置平安县,以平安驿得名,201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改设为平安区, 1979年至2013年期间是海东地区的首府,2013年海东撤地建市后为海东市临时驻地至今,是唐蕃古道和"古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驿站,有青藏高原“硒都”之称,是青海省东部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技、教育中心。
平安区位于青海省东部,海东市中心腹地,地处东经101°49’’,北纬36°15',东临海东市乐都区,西连西宁市和湟中县,南与化隆县为邻,北隔湟水与互助县相望。截至2014年,辖3个镇、5个民族乡,总面积769平方公里,总人口127515人,以汉族为主,还有回、藏、土等17个少数民族。2013年,平安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17亿元。
平安地区历史悠久,境内30余处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遗址证明,早在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3500年先民已在湟水沿岸生息繁衍。
平安古为羌戎故地。继两汉时汉人开始迁入平安地区后,魏、晋与隋唐时,先后又有鲜卑、吐蕃等族迁入。元、明时期,回族徙居,境内逐步形成以汉、回、藏、蒙古、土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7]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军进据湟水流域,昔日海东地区首府平安县城一角昔日海东地区首府平安县城一角[2]平安地区纳入汉朝版图。
西汉神爵二年(前60年)在今平安镇附近置安夷县,历经魏、晋两朝,北魏时撤废,今平安地区为西都县辖地。
隋开皇元年(581年)属湟水县辖。
唐至德二年(757年)至大中五年(851年)为吐蕃占据。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至崇宁三年(1104年)为河湟吐蕃角厮罗地方政权辖地。
元属西宁州,明属西宁卫。元、明两朝在今平安镇设平戎驿。[7]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划归湟中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今平安辖区内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党员。1949年9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一军600余人进驻平安镇南村。1949年9月5日,平安地区宣告解放。[8] 解放初为湟中县第二区、第十区、第十一区辖地。
1958至1960年为红星公社。1960年划归西宁市设西宁市平安区;1962年复归湟中县,设平安行政委员会。
1978年10月19日,国务院批准湟中县析置平安县,设置海东地区,以湟中县平安、小峡、洪水泉、石灰窑、三合、沙沟、古城7个人民公社成立平安县。
1979年3月,中共海东地区委员会和海东地区行政公署正式设立,驻平安县平安镇。平安县隶属海东地区。
1979年5月12日,平安县正式成立。平安中心城区远眺平安中心城区远眺[5]2013年2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海东地区,设立地级海东市。根据批复,海东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乐都区(原乐都县)海东大道10号,平安县不在作为海东的法定行政中心。[2] [9] 同年9月28日,海东市在平安县正式挂牌成立,海东地区行政公署成为历史。[10]
2015年2月16日,国务院批复同意青海省调整海东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平安县,设立海东市平安区,以原平安县的行政区域为平安区的行政区域,平安区人民政府驻平安镇平安大道199号。[1]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