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济南高新区,既有我们熟悉的浪潮、齐鲁制药、积成电子等企业,也有在外界看来显得很低调的神思、华芯、晶正电子……在这片“类硅谷”的创新土壤里,聚集着全市近一半高新技术企业,已生产千余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马玉星表示,作为全市科技创新高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阵地,高新区应在“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加快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更应走在最前列,努力在推动全市创新驱动发展中起到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
亮点
近年来,高新区成为济南乃至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222家,占全市的43.2%,“十二五”期间累计获各类科技立项646项、专利授权8810件。全区共有国家级孵化器3个,孵化面积达6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总数达343家,市级以上科技研发机构达274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145家。同时,高新区科技创新不断呈现新成果、新亮点,浪潮、晶正电子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行业的领跑者。
机遇
7月14日,市政府公布了《济南市稳定增长促进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在促进创新创业方面,明确指出支持高新区拓展发展空间。这无疑为深受发展空间不足制约的高新区打了一针“强心剂”,极大增强了高新区加快发展的决心和信心。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高新区将全力推进“三次创业”,打造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阵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地。
措施
高新区将强化创新载体、创新平台、高端人才、科技金融、创新环境五方面建设,努力在推动全市创新驱动发展中起到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
强化创新载体建设,增强创新驱动承载能力。充分发挥汉峪金谷、齐鲁创新城、济南药谷、ICT产业园、济南智慧谷等载体的支撑作用,尽快完善“科研平台+科研团队+产业化基地+产业投资基金”的全产业链配套支撑载体建设,全力推进过千亿元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同时,加快建设“众创空间”,推动同科创业基地、“聚·创客”、“创·空间”、“集客办公”等新型孵化器建设,整合技术、成果、人才、资金、管理等创新资源向空间聚集。大力实施“科技巨人计划”,在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基础上,重点扶持带动全区发展的千亿级龙头企业发展。
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增强创新驱动支撑能力。目前,高新区已投入15亿元,建设了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国家超级计算平台、量子通信研发平台等10大技术平台,为企业节省科研设备投资近10亿元,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平台上得到了转化应用。下一步,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平台建设,在此基础上重点加快山东省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公共服务平台等专业技术平台建设。
强化高端人才建设,增强创新驱动引领能力。扎实做好“齐鲁人才特区”建设,加快实施高新区“海右人才计划”,真正将高新区建成全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优选之地,成为全国人才发展的创新示范区。
强化科技金融建设,增强创新驱动服务能力。加快完善梯形融资体系建设,鼓励发展融资租赁、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互联网股权众筹等科技金融新业态。对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融资的不同需求和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融资服务,建设扶持科技型企业成长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大企业上市力度,力争到2020年,全区上市公司总数突破100家,金融机构数量超过300家,金融产业规模达500亿元,率先建成科技金融创新示范区。
强化创新环境建设,增强创新驱动保障能力。出台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实施“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相关政策;针对不同产业领域,建立多只产业投资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向产业聚集。完善“一号通”和商事登记联合审批“一表通”改革,探索建立企业服务数据库,进一步削减重复审批,简化审批流程,推动审批提速;在用人机制上,大胆尝试,积极创新,特别是在招商队伍建设上先试先行,助力经济发展。(来源:济南日报)
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马玉星表示,作为全市科技创新高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阵地,高新区应在“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加快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更应走在最前列,努力在推动全市创新驱动发展中起到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
亮点
近年来,高新区成为济南乃至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222家,占全市的43.2%,“十二五”期间累计获各类科技立项646项、专利授权8810件。全区共有国家级孵化器3个,孵化面积达6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总数达343家,市级以上科技研发机构达274家,其中国家级6家、省级145家。同时,高新区科技创新不断呈现新成果、新亮点,浪潮、晶正电子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行业的领跑者。
机遇
7月14日,市政府公布了《济南市稳定增长促进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在促进创新创业方面,明确指出支持高新区拓展发展空间。这无疑为深受发展空间不足制约的高新区打了一针“强心剂”,极大增强了高新区加快发展的决心和信心。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高新区将全力推进“三次创业”,打造全市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主阵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地。
措施
高新区将强化创新载体、创新平台、高端人才、科技金融、创新环境五方面建设,努力在推动全市创新驱动发展中起到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
强化创新载体建设,增强创新驱动承载能力。充分发挥汉峪金谷、齐鲁创新城、济南药谷、ICT产业园、济南智慧谷等载体的支撑作用,尽快完善“科研平台+科研团队+产业化基地+产业投资基金”的全产业链配套支撑载体建设,全力推进过千亿元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同时,加快建设“众创空间”,推动同科创业基地、“聚·创客”、“创·空间”、“集客办公”等新型孵化器建设,整合技术、成果、人才、资金、管理等创新资源向空间聚集。大力实施“科技巨人计划”,在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基础上,重点扶持带动全区发展的千亿级龙头企业发展。
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增强创新驱动支撑能力。目前,高新区已投入15亿元,建设了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国家超级计算平台、量子通信研发平台等10大技术平台,为企业节省科研设备投资近10亿元,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在平台上得到了转化应用。下一步,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平台建设,在此基础上重点加快山东省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公共服务平台等专业技术平台建设。
强化高端人才建设,增强创新驱动引领能力。扎实做好“齐鲁人才特区”建设,加快实施高新区“海右人才计划”,真正将高新区建成全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优选之地,成为全国人才发展的创新示范区。
强化科技金融建设,增强创新驱动服务能力。加快完善梯形融资体系建设,鼓励发展融资租赁、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互联网股权众筹等科技金融新业态。对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融资的不同需求和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融资服务,建设扶持科技型企业成长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大企业上市力度,力争到2020年,全区上市公司总数突破100家,金融机构数量超过300家,金融产业规模达500亿元,率先建成科技金融创新示范区。
强化创新环境建设,增强创新驱动保障能力。出台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实施“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相关政策;针对不同产业领域,建立多只产业投资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向产业聚集。完善“一号通”和商事登记联合审批“一表通”改革,探索建立企业服务数据库,进一步削减重复审批,简化审批流程,推动审批提速;在用人机制上,大胆尝试,积极创新,特别是在招商队伍建设上先试先行,助力经济发展。(来源:济南日报)